野松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在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推动人文的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共创人文湾区。以广东省作家协会及地级市文联、作家协会甚至县级文联、作家协会(文学协会)为主的官方性质或半官方性质的文学机构,及其主办的文学刊物或综合性的文艺杂志,为全省特别是大湾区的文学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与此同时,也涌现了不少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文学群体与民间刊物以及民间文学网络平台或微信公众平台。大湾区的民间文学群体已是一种具有独特性的存在,而这些民间文学群体又催生了不少民间文学刊物和文学作品,已然成为大湾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湾区文学中不应忽视的民间风采。
关键词:大湾区;文学;民间;风采
一、前言:注重人文建设的大湾区已成为民间文学事业发展的沃土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肇庆等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是世界四大湾区之一,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视察广东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广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积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推动精神文明的高质量发展,让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共创人文湾区。而文学,作为精神文明(也即人文)建设的重要艺术载体与重要艺术内容,也展现出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良好态势。以广东省作家协会及地级市文联、作家协会甚至县级文联、作家协会(文学协会)为主的官方性质或半官方性质的文学机构,为全省特别是大湾区文学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以《作品》《花城》《广东文坛》《广州文艺》《特区文学》《佛山文艺》《湛江文学》等刊物以及《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等文学版为主要纸质文学阵地,近年来更发表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评论文章,为湾区人文建设发挥了重要阵地与重要平台作用。与此同时,也涌现了不少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文学群体与民间刊物以及民间文学网络平台或微信公众平台。通过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大湾区的民间文学群体已是一种具有独特性的存在,而这些大湾区民间文学群体又催生了不少民间文学刊物和文学作品,如近年来比较活跃的中国大湾区诗汇、广东珠西诗群、射门诗社(主要成员分布在大湾区)、深圳前海诗社等民间文学(诗歌)群体,以及他们所创办的纸质刊物《大湾》文学双月刊、《珠西诗刊》、《射门》诗刊、《前海潮》诗报等,还有他们坚持不断推送的“浮诗绘”“珠西诗群”等公众号,所聚集的文学群体、诗歌群体以及编辑队伍,所发表所推送的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散文诗、诗词、评论等,已然成为大湾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学的民间属性与民间文学群体、
民间刊物
文学具有人民属性特别是民间属性。民间是文学依存与发展的重要土壤。文学,只有获得在民间的亿万读者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认可和热爱,才有其存在与传播的价值和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作为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大湾区,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快速发展的热土。曾经盛行一时的打工文学,就产生与发轫在这片热土上。而打工文学就最体现文学的民间性与草根性。在打工文学中,打工诗歌是最具盛名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打工诗歌,是时代发展的一种文学产物,是一群与命运抗争的打工者——将青春,将生命,内化成抒情文字的歌者,以最真实的声音,向世人述说底层打工人群的各种际遇,以及不甘向命运低头、执着追求的梦想,以诗歌展现他们的心灵风采,已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学一道十分亮丽的景观。这特殊年代造就的特殊景象,是中国百年新诗最绕不开的重要话题之一,也是中国百年新诗发展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最前沿的省份,而大湾区的九个地市是引进外资最早最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最好的一个区域,更是打工者最多的区域,因这些打工者(包括外来的与本省的)以诗歌形式抒写各种打工际遇和打工感悟,而催生了打工诗歌,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打工诗人,也涌现了《打工诗人》等一些民间诗歌刊物。因此,完全可以说,大湾区是新时期中国打工诗歌的原生之地,发轫之地,和发展之地,繁荣之地。只要有“打工”這一生存形态的存在,就会继续有打工诗歌写作群体的存在和发展。打工诗歌,因其草根性与民间性的原生态特点,及其对时代的真实发声,对现实生活的直接介入,已成为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一种具有见证性的文学现象,必将会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我相信,中国的打工诗歌必将会向时间的深处挺进,并不断延续,不断拓展,尤其是将来不断涌现出的新生代、新新生代打工诗人,必将是高学历高技能的知识分子,他们对生活对时代的认知与评判,必将会更有理性和更有深度。他们也许不再通过诗歌写作来进行自我疗伤,不再在诗中感叹城市留不下,乡村回不去,而会以一种更广阔的情怀,更高远的境界,去融入所在,去追逐光明,去拥抱温暖,去为后现代工业化进行热情的礼赞和歌唱。打工诗歌,打工文学,必将会以一种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新崭的艺术形态,也就是一种独特的极具民间性的风华与风采出现于世人面前。
文学高手在民间。许多民间文学高手扎根基层,扎根人民,最熟悉民情,最了解社情,最接地气,而又能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他们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典型人物,饱含人间烟火气息,能较好地反映现实,能真实地表现社会各阶层的生存与心灵状态,自然会深受社会普罗大众的喜爱。其实,真正热爱文学的人在民间,在普通阶层,因为处于普通阶层的人最需要文学这种属于“精神”食粮的慰藉。民间性带有一定的草根生,民间是文学获具生命力的最佳土壤。因此,这些民间文学高手或曰草根作家、诗人、评论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自然有别于专业作家们、诗人们、评论家们特别是学院派作家们、诗人们、评论家们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尽管在概念使用方面,在思考深度方面不及学院派、作协专业作家们、诗人们、评论家们,但他们所创作出的来自现实生活的活泼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却能更多地表现和体现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能更多地表现普罗大众的心灵诉求和呼声,更易被人们接受,更易得到人们的共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强调:“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要发挥文联、作协系统的组织优势,创新工作的文艺体系,做好对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的教育引导工作,向基层文艺工作者倾斜,用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广泛组织动员各领域各层次各方面文艺工作者投身党的文艺事业。”因此,我们各级文联、作协应该重视这些民间文学群体,重视一直在民间默默写作的草根作家和草根诗人,而落实在各级文学刊物包括诗歌刊物,就应多些发表这些草根作家、草根诗人和草根评论家的作品。我国有不少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都是先从民间刊物发表作品起步,并走上文坛、诗坛的。如著名女诗人郑小琼,最初就是从四川的民间诗刊《独立》起步的,然后以其独特的抒写风格引起文坛、诗坛的关注而快速成名,如今,她的作品已经走向海外,被许多国家的语言翻译,作品的影响面很广,影响力很大。
所谓的民间文学群体,在我看来,是有别于已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接受各级民政部门监督,并在各级文联的具体领导与指导下开展文学创作活动的文学团体,自发形成的另一种文学群体,尽管是比较松散型的,但由于有灵魂式的组织者、引领者或召集人,往往能成群成派。这些文学群体能自觉地为一区域一地方的人文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为一个地方的文化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为真实且诗意地反映和表现一个地方的时代风貌,他们能自发地组织开展各种深入企业、深入基层、深入自然与人文景观的采风活动,并写作与发表大量的文学作品,而逐步在一个地方(地区)或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并成为新时代一种新的文学群体。
所谓的民间文学刊物,在我看来,是非由官方主办、没有固定经费来源,纯由民间文学群体自筹资金创办主办的文学刊物。由于民间文学群体形成之后,必然会搭建属于自己的文学平台,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学阵地,因此,各种民间文学刊物与民间文学平台就会应运而生,让大量的民间写作者的作品有了可以展示的机会,并能不断激发这些民间写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热情。
三、大湾区民间文学群体与
文学刊物的主要特色
大湾区民间文学群体具有坚持开放与包容的南方精神。如近年来颇受诗坛关注并已有一定影响力的广东珠西诗群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珠西诗群是一个由有共同爱好、共同对诗歌创作艺术执着追求的诗歌写作者、诗人组成的民间诗歌写作群体,以“纯真、纯粹、纯洁”为立群要旨,以“开敞、开放、开拓”为发展方略,自2018年秋自发形成以来,不断发展壮大。诗群成员主要来自珠江西岸的江门、中山、珠海、佛山、云浮等地市,还有香港、澳门和外省个别诗人的加入。珠西诗群作为民间自发诗群,诗群成员充满着创作热情,而且成果丰硕。近几年来,成员的作品刊载于《诗刊》《星星》《绿风》《诗潮》《草堂》《散文诗》《诗歌月刊》《诗选刊》《作品》等。此外,诗群除坚持内部交流互相促进之外,还坚持往外组荐稿,至今已以集体群像形式在《作品》《中西诗歌》《天津诗人》《鸭绿江·华夏诗歌》《当代诗人》《作家报》《中国诗人》《中国汉诗》《四川诗人》《芙蓉锦江》《射门》《湛江文学》《岭南文学》《佛山文艺》《珠海文学》《大巴山诗刊》《蓝鲨》《中国大湾区诗汇年选》《凤凰资讯报·诗天下》《壹首诗》《诗渡》《湖南诗人》《红棉》《荆州晚报》《白天鹅诗刊》《作家通讯》《激流》和《海华都市报》(美国)《新大陆》(美国)《新文学》(美国)《中国流派》(中国香港)《圆桌》(中国香港)等海内外各种文学、诗歌刊物,以及《扬子江诗刊》《中国诗歌学会》等重要平台发表了大量诗歌作品。也举办了不少可以促进地方经济与文旅事业发展的采风活动和诗歌晚会,2020年、2021年连续被广东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列入“广东省诗歌十项大事”。由珠西诗群主办的《珠西诗刊》也是一份民间诗刊,至今已经出版了四期,除立足于珠江西岸之外,也面向全球华语诗人、诗歌评论家,既刊发不少诗坛名家的诗作及评论文章,更注重挖掘和培养诗坛新人,所设的一些栏目也重点向民间诗人、基层诗歌写作者和大、中、小学生诗歌爱好者倾斜,为民间诗者提供了一个发表与深度交流的平台,有效推动民间诗歌的发展。
大湾区民间文学刊物政治站位较高。如已创办有3年多时间的《大湾》文学双月刊就是最好的例子。由于受网络媒体的影响,近年来官办文学刊物日渐萎缩,但民间文学刊物却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成为大湾区文学阵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并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尽管这些民间刊物因为经费的筹集比较困难,多多少少也存在生存与维系的困境,但是,办刊者的政治意识很强,政治站位也很高。如《大湾》文学双月刊,就是由大湾区内一些志同道合的作家、诗人、评论家在文学发展这个层面或方面,与国家提出的建设世界级大湾区这个经济社会发展方略所作出的响应、行動和实践,也是这些作家、诗人、评论家们积极融入大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并以此团结和凝聚了一班作家、诗人和评论家,为今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提供和贡献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文本。《大湾》文学双月刊的创办人、社长钟建平先生,是珠海市一家企业集团的董事长,同时也是该企业集团的党委书记,是一名党龄较长的老党员,对刊物的政治把关意识很强。由于这是一份由企业家兼诗人主办的刊物,企业家的坚宏气魄和阔大胸怀,诗人的高远眼光和开阔视野,自然决定了这份文学刊物的办刊定位很高: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华语作家。从已经出版了的二十期来看,总体上,无论是诗歌(包括旧体诗词、散文诗)、散文、小说,还是评论,所发表的作品质量都比较高,加上有200个版页之厚,完全可以说,这是一份十分厚重的文学刊物。在大数据时代,在大湾区内已办有众多文学杂志的情况下,能大胆创办和坚持办好这样一份颇有分量的高品位高档次的民间文学刊物,无论是在社会学意义上还是文学意义上,都是值得肯定的。
从已经出版的20期来看,《大湾》文学双月刊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一是充分体现了较强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编者、作家、诗人与评论家们都秉持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责任。最大的亮点是抗疫诗的大篇幅刊登以及有关抗疫诗抗疫散文的评论文章的发表。发表于第二期的“诗歌殿堂”栏目中的“庚子春天的哭泣”小栏目里的诗作,大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均能以独特的视觉去诗性地表现在疫情下诗人们对大自然对人类命运甚至个体生命的思考,如臧棣的《双盲测试》、李少君的《在坪山郊外遇萤火虫》、徐敬亚的《他不知道自己在发光》、盛祥兰的《月亮从不放弃人间》等,对抗疫英雄如钟南山的唱赞,如钟建平的《逆行者》、龚学明的《我愿意你是神》、西棣的《训诫书或诊断书》等,诗人们的悲悯情怀和理性之思均能在分行的文字中得以诗意呈现。这些质量上乘的“抗疫诗”,让《大湾》文学的时代担当精神得以充分体现。第三期的“南海思潮”评论栏目,除了刊登著名诗人、作家杨克先生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中心发起组织的以“疫情时期,我们记录中国”为主题创作的大学生非虚构叙述文集所作的序言《时代生存的青春书写》之外,还刊登了评论家刘亚明先生的评论文章《写诗:一个真实自我的释放》,这篇文章对甘肃省山丹县人民医院赴武汉某方舱医院的医护工作者弱水吟(龙巧玲)的一线诗歌作品《武汉方舱医院一个护士的诗(四首)》的艺术性、思想性及社会意义作了深入的评析,让原本已经火爆网絡的诗人及诗作更加知名于世,同时,这篇评论文章也间接地对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进行了深情的礼赞。能推出这些“抗疫”诗歌作品与评论文章,证明了主办者和编辑们是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的。因此,可以这么说,尽管《大湾》文学杂志属于民间性质,只是一份有着国际书号的民刊,虽谈不上是政治家办刊,但也充分体现了《大湾》编者们立足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二是以发表优质诗歌作品来打造新时代文学刊物品牌,致力构建大湾区诗歌新高地。从已经出版了的20期《大湾》中,我觉得诗歌的三个栏目“诗歌殿堂”“散文诗岛”“古道风韵”的设置非常漂亮耀眼,颇有韵味。诗歌历来被誉为文学头上的一顶桂冠,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形式,自有其传统、传承与创新的艺术之道,而能登上“诗歌殿堂”者,必有其诗歌创作强健深厚之功。因而,名之“诗歌殿堂”,会让读者觉得,能刊发于《大湾》文学杂志上的诗歌作品,都应是好诗,而不是一般的诗。而且,“诗歌殿堂”这一大栏目里还设有“新诗潮”“新诗界”“百里挑一”“新诗海”和“新典藏”等小栏目,在“新诗潮”里所发的均是名家之作,均有给人引领新诗潮流之感觉,如商震的新口语诗,杨克的民间立场写作诗,胡弦的智慧诗,徐敬亚的“悼念诗”,汪剑钊的抒情诗,丘树宏的政治诗,李不嫁的思想诗,臧棣的语言知识诗,张执浩的生活日常诗(或曰生存现场诗),王家新的知识分子诗,秀实的逆向写作诗等等名家诗作,都在“新诗潮”里荡舟扬波,引人注目。有这些在当今中国当代新诗潮里,均能各领风骚、独树一帜的诗人在《大湾》文学杂志的“诗歌殿堂”高坐,无疑有效地提升了刊物的档次。自第五期开始,还增设了殿堂之星,已分别选发了在中国当代诗坛颇具影响力的两份诗歌杂志——《星星》诗刊、《诗潮》诗刊的两位主编龚学敏先生和刘川先生,以及其他著名诗人如向以鲜、马永波、梁平、汪剑钊等各具个性与特色的诗作。同时,在“新诗界”小栏目里,也刊登了许多知名诗人实力诗人的诗作,如林旭埜、仲彦、张守刚、黍不语、盘妙彬、阿垅、林荣、刘春潮等。在“百里挑一”小栏目里,选发了众多来稿中的佼佼者如鲜圣、北塔、漠阳、杨雨、鲁绪刚、星草、李白云、海洋、李月边、周小权、樵夫、沈天鸿、余怒、方文竹、海瑛、杨于军、宁荣生、谭国锋、林风、罗唐生等诗人的诗作。而在“新诗海”这一小栏目中,则选发了海外不少著名或知名华语诗人如雪迪、王晓露、严力、非马、曼陀罗等一批诗人带有一定前卫性、先锋性的诗作。“诗典藏”则收录了中外不同时期、各种流派的著名诗人的代表诗作。此外,“散文诗岛”“古道风韵”两个重要栏目也发表了一大批的优秀散文诗作及旧体格律诗词。在第六期的“散文诗岛”栏目,隆重推出了首届“大湾”散文诗奖部分获奖者庞白、鲁橹、扎西才让、梁冬梅等诗人的优秀散文诗作,让散文诗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以上这些已足以证明《大湾》文学杂志正在努力构建中国大湾区的一个诗歌新高地。三是以发表高水平评论文章来着力构建大湾区文学评论特别是诗歌评论新高地。在“南海思潮”评论栏目,从创刊号至第20期,共编发了92篇评论文章,所评涉及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包括散文诗)等各种文学体裁,既有评论名家对文学新人作品的赞赏与认可,也有评论新人对文学名家作品的评析,如暨南大学电影学硕士吴新伦对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教授散文集《生命是一部书》的品评与论述。而在诗歌方面的评论就有58篇。在这58篇的诗歌评论文章中,既有全国重要的著名评论家如蒋述卓、叶延滨、谢冕、罗振亚、张德明、申艳霞、何光顺、绿岛、朱子庆等很有分量的评论文章,也有知名度颇高的诗人、诗评家、学者郑小琼、马启代、江湖海、刘晓平、杨从彪、刘亚明、蒋楠、周思明、张军等的评论文章以及访谈录,还有近年来已渐露头角的评论新锐宁荣生、步缘、杨雨等的评论文章。在这58篇的诗歌评论文章中,既有评论视域广阔,从宏观上对整个中国当代诗坛状况的批评及创新突围的思考,如诗人、评论家罗振亚教授的《新世纪诗歌的“突围”及其障碍》,就对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诗歌欲从“低谷”的残酷现实中“突围”的各种尝试与实践,以及所碰到的各种障碍,所出现的各种征候,作出了深入、深刻和辩证的思考、剖析与总结,并对新世纪诗歌无愧于时代与读者的期待提出了建议;也有通过对具体诗人的诗集、诗歌文本的研究与评析,在微观上就如何提升现代诗写作水平谈了评论者的看法,如诗人、评论家张德明教授的《观望的视角与抒情的方式——读黄廉捷诗集〈站在平台看风筝〉》,诗人、评论家马启代的《逃生的路径及其诗歌的可能》;也有就一区域的诗歌发展与诗歌精神、时代精神的关系所作的总结式扫描与陈述,如诗人、评论家何光顺教授的《在绵阳,一场朝向西南的诗歌之旅》,评论家周思明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与深圳诗歌创作发展》等。四是突出和体现大湾区特色。如评论栏目名之曰“南海思潮”,就有效地突出粤港澳大湾区在思想观念方面的传承、改革、开放、创新与包容,是不断开拓进取的南方精神在文学评论方面的成功建构和有效体现。此外,在已出版的20期中,就已先后推出江门、珠海、广州、中山、深圳、香港和珠西诗群的评论专辑,佛山、澳门、肇庆、惠州、东莞等评论专辑也正在逐步编推中。这些以地域性命名的评论专辑,无疑已成为《大湾》文学双月刊最具特色的品牌。
四、结语
新时期的大湾区文学可谓是气象万千、云蒸霞蔚,大湾区的民间文学群体包括众多比较活跃的诗歌群体及其所衍生的民间文学刊物,是大湾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官方刊物的有效补充,已然成为大湾区文学中不应忽视的亮丽风采。
作者单位:鹤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