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系统思考的重要性

2024-05-29 02:50李迅雷
股市动态分析 2024年10期
关键词:汇率利率消费

李迅雷

最近读到一个在荒漠上建光伏发电园区的故事,觉得很有意思,与大家分享一下。

青海的塔拉滩荒漠,在青海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内,每天的日照时间超过12 小时,具有天然的太阳能优势。2012 年国家计划在此地的塔拉滩荒漠建设一座规模最大、效能最高、运载能力最强的光伏发电厂。

但荒漠的植被覆盖率很低,风沙问题非常严重,若漫天黄沙飞舞导致电板损毁,或者因堵塞问题而无法正常工作,这样的经济损失会很巨大。于是开发者通过种草来提高植被的覆盖率,防止沙塵损坏电板。

没想到种草很顺利,原因居然是:电板面积相对较大,能为草地吸收掉大量的光线,在它们的保护之下,鲜草便不用因为太阳光线强而被晒成枯草。由于昼夜温差大,每到晚上,水汽遇到表面温度相对较高的光伏电板,会马上液化成小水珠,降落到草地之上,算是局部内循环中的降水了。

但又一个问题出现了,由于草场的水分含量实在太高,高到鲜草疯狂生长,其高度已经超过光伏电板的高度,严重影响电板对太阳能源的吸收。一开始他们采取了人工割草的方式,但60 平方公里的光伏园需要增加很大的人工成本。于是他们又想了一个妙招,请牧人在光伏园区放羊,羊吃草不会“斩草除根”,草可以再生。这样一举两得,既可以确保光伏发电顺利开展,又可以多开发出一个绿色环保的大牧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要养成系统思考的习惯,最好用列表的方式把系统问题进行固化。

我们经常用“出人意料”来形容遇到了事先没有估计到的事件发生,但从概率或逻辑角度讲,应该不存在“出人意料”的事件发生。

我一直不喜欢用“经济奇迹”这个词来形容经济的高增长,因为没有一个经济体的高增长能够达到永恒,如日本在上世纪50-70 年代有过长达17 年的高增长,但之后则是更长时间的低增长甚至负增长。高增长总是阶段性的,短期总有春风得意的时候,长期则都服从概率分布。

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在自然科学领域大家都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往往在社科领域中出现“短路”。比如经常会听到“非白即黑”的判断,其实除了黑色,还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颜色。

例如,过去我国经济增长中金融和房地产的贡献比重比较高,因此要“脱虚向实”,但“脱虚”(如房地产开发投资连续三年负增长、4 月份M1也出现负增长)之后,居民存款大幅增加,民间投资增速仍比较低,说明在“向实”之前,还需要有经历一个时间或许较长的“中间地带”。

在宏观经济领域,对某一指标的走势判断,对系统思考的要求就更高了。例如影响汇率走势的因素有哪些?大家通常认为主要因素是利率,但利率又分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究竟哪个利率对汇率的影响更大呢?

此外,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经济政策、外部局势、政府信用、社会预期等都会对汇率产生影响。而且这些因素之间也有关联性,在不同阶段,可能其中一项因素又会成为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这就需要提升系统思考的能力,不能刻舟求剑。

我个人认为,影响汇率的最主要因素与影响股市的最主要因素都是“ 对未来的预期”,所谓买股票就是买未来。因此,要维持汇率的稳定,最重要的因素是要提升大家对未来的信心。如果这一判断成立,那么利率的升降就不再是最重要的。

例如,2018 年的时候,全球有四个国家的存款利率超过20%,分别是阿根廷、苏里南、委内瑞拉、海地,但这些国家汇率都出现大幅贬值。因此,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或经济不稳定,即便利率再高,也难以维持其汇率的稳定。

反过来看,如果降息对稳经济有效,能够提高大家对未来的信心,那么降息反而可能成为本国汇率走强的一个触发点。因此宏观经济就是一个大系统,里面的各个子系统之间也是彼此相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汇率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其与全球经济的融合度。

最近经济界对央行公布的1-4月份金融数据讨论热烈,原因是4 月份的M1 增速和社融都出现负值,负值的主要原因央行为了防止资金空转,对低贷高存和手工调息行为进行了限制,从而挤掉社融中的“水份”。

但这仅仅是解释“负数”的原因,却没有解释为何M1 长期走弱和银行贷款难的问题。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指出,“ 从国内看,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

2023 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面临的压力分析非常透彻,如提到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这都反映出中国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

实际上所有的国家都存在结构性问题,只是起因不一。如美国通胀居高不下背后是供给不足,如陈旧的基础设施、中低端制造业外迁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中国的结构性问题则是“ 有效需求不足”,并把它列在六大困难之首。因此,我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当下及今后我们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为何中美之间的结构性问题恰好相反呢? 这是因为美国经济的GDP 构成中消费的贡献很大,约占80%,3.3 亿美国人的消费额超过中国14.1 亿人口(按美元计价);中国则是投资对GDP 的贡献很大,大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投资(资本形成)最终增加供给,如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1%,但需求(人口占全球17.6%,消费约占全球14%)相对有限。

因此,中美之间存在明显的互补关系,但遗憾的是,由于美国刻意减少从中国进口,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份额从原先的第一,已经降至20年前的水平。

为此,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扩大对全球出口份额来应对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正如2022 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那样——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首要位置。

我认为,“扩内需”这一提法完全正确,但比较笼统,因为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总供给相对于总消费是过剩了。如果继续扩大内需中的投资,也就是相当于增加供给,岂不是供给过剩问题会更加严峻?

中国经济还处在赶超阶段,要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改革开放45 年以来成绩卓著,尤其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处在全球领先位置,高速公路总里程全球第一,高铁总里程占全球三分之二,城市的高楼大厦林立。

但与此同时,居民部门偿债压力大的问题、地方债的问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等已经成为内循环的堵点。所以,从系统思考的角度看,大循环畅通非常重要,投资拉动模式没有错,关键看能否保持现金流的畅通。

当今扩消费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从一季度的数据看,社零(消费)增长只有4.7%,如果剔除服务消费,商品消费的增速只有4.1%,而制造业的投资增速却高达9%,说明未来的商品供给能力依然会超过消费需求,除非消费有大幅提升。要增加消费,除了“ 以旧换新”的举措之外,恐怕还得有更有力的举措。

(本文有删减)

猜你喜欢
汇率利率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为何会有负利率
人民币汇率:破7之后,何去何从
人民币汇率向何处去
越南的汇率制度及其汇率走势
前三季度汇市述评:汇率“破7”、市场闯关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40年消费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