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烊垟
宋人爱花
宋人极其爱花。在宋代众多绘画作品中,我们时常能欣赏到盛放的花卉被精心摆放在瓶中,如《妆靓仕女图》中的水仙、《盥手观花图》中的牡丹、《药山李翱问答图》中的寒梅、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的鲜花店等。不难发现,在宋朝,无论是普通百姓、贵族还是僧侣,他们都会用鲜花装点生活空间,案头、桌上或宴客厅摆放鲜花已经成为人们心照不宣的雅趣。
宋人好簪花
宋人以簪花为时尚,权贵官员,平民百姓,“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到了六月,当季花卉刚上市,“其价甚穹,妇人簇戴,多至七插,所直数十券,不过供一饷之娱耳”,可见宋代女性对美的执着追求。“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人”,潮流的风向标随天子的喜好而变动,这就是古代的“明星效应”,平民百姓会跟风名流权贵的穿着搭配,推动簪花潮流的发展。如果说插花时尚的潮流时代是宋朝,那么宋朝的当权者、上层人士无疑是这一时尚潮流的前沿人物。不仅女子爱簪花,男子也爱簪花,他们会在重大节日或者庆典上簪花出席,我们在古画中也能看到男子簪花的身影(图1)。
宋代鲜花产业兴盛
宋代鲜花产业链非常完善,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氣候以及地理环境、水利设施的限制,这一产业主要聚集在南方一带,如苏州、杭州、广州、扬州等地。洛阳是当时最著名的花都,当鲜花盛开时,地方政府会举办隆重的“万花会”,北宋张邦基的《墨庄漫录》中记载:“花盛开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梁栋柱栱,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用花搭建的屏帐、房梁、房柱子挂满插有鲜花的注水竹筒,抬眼看去都是烂漫鲜花,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宋人除了在装饰欣赏上使用花卉以外,还将各类花卉用于食品制作,让食物显得更加精致可口,富有雅致的生活品位,譬如金花饼、芙蓉饼、梅花酒、菊糕等花馔美味。
花冠的用料选取
宋代崇尚文治,相对轻视武力,军队的战斗力显得不足,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冲突较少。面对辽、西夏的入侵,宋朝执政者往往选择支付不菲的赔款或交付大量的丝绸绢帛以求得短暂的安宁。虽然赔款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但也间接促进了宋代纺织业的繁荣。特别是宋代出现了私人生产,自产自销,使得丝绸珍品不再是达官贵人专有物。普通民众的服饰亦离不开绢帛的装饰,使得绢帛成为主要的冕冠装饰材料。冠饰作为一个王朝或民众社会身份、地位的鲜明标识,历经千年的进化,逐渐与时代的文化气息紧密相连,沉淀出显著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在享有盛世称号的唐朝时期,由于政治开明、社会经济繁荣,人们对美的追求趋向多元化。因此,这一时期的冠饰无论是选材还是制作工艺都更为精致考究且显得华贵。然而在北宋时期,冠饰虽沿袭了唐朝的旧规,在整体风格上却更为收敛含蓄,显得风雅高尚。所谓的花冠即女性冠饰上点缀的各种花卉饰件。然而,花卉的美丽稍纵即逝,于是人们用金、银、宝石、玳瑁壳、丝绸等珍贵材料制成花卉装饰品,还用罗绢、通草这类植物叶片制造仿真花朵用以装饰。
花冠的制作工艺
宋代花冠是仿生花冠,即用各式各样的丝绸绢纱制作成花朵的形态,或者对其进行简单的设计改造,形成一种新颖的花冠,种类繁多。关于花冠的制作记载非常少,无法进行具体描述。古画历经千年,花冠的美依旧吸引人,许多人会根据古代画像进行还原,这些制作者由于工具所限,大多使用铜丝或者铁丝焊接,捏出骨架,然后在表面缠绕铜丝,后面再用绒花、点翠、掐丝珐琅等工艺完善。古代冠饰是等级地位的象征,古人又极具工匠精神,在花冠的制作工艺以及用料上只会更加讲究、更加精细。
造型多样
宋代花冠包括一年景花冠、重楼子花冠、莲花冠、玉兰花冠等,这些花冠都是根据花的形态提炼设计而来的。
陆游《老学庵笔记》称:“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幡、灯球、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花、荷花、菊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一年景”是一种花冠的雅称,宋人将一年四季中的代表性花卉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排列,将其合在一起嵌在花冠上作为主体装饰物,这种簪满四季花卉的冠饰即“一年景”,也叫“四时花冠”(图2)。常见的四季花卉图案包括春日玉兰、海棠、迎春花等,夏日荷花、牡丹、石榴、蔷薇、芍药、茉莉花等,秋季菊花、兰花、茱萸、桂花等,冬季蜡梅、水仙、山茶等。
从现今保存完好的古画《花石仕女图》(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头戴重楼子花冠的宋代女性形象,这种冠饰形如其名—楼子,整体较为高大,“重”在形态上一层叠一层,共有四层,每一层都是花瓣形状,紧靠着秀发处是绿纱制成的花托,最外面一层较尖,远远看上去像是头上顶了一座楼,向下一直连接到脖颈处,与外衣的领边相连接。重楼子冠上有一支凤簪,从前往后穿过冠饰插入发髻,应该是用以固定冠子的。根据画面中的比例估算,这一饰品的长度大约是画中人物面部的两倍。冠饰体积如此庞大,不禁让人疑惑该如何佩戴,若要正常佩戴,必须适当减轻其重量。依据画中展现的冠饰形态猜测,这种花冠可能采用了竹枝或其他轻盈的材料预先编织成类似花瓣状的框架,然后蒙上纱布,再往上面装饰叶子或者花。
由于花冠整体较高,行走时罗纱轻轻飘动,从外往里看隐约能看到薄纱遮盖住的发髻,营造出一种轻柔细腻且雅致脱俗的视觉效果。然而,由于这种款式的花冠过于高大,虽然在材料上有特殊选择以减轻重量,但在佩戴时由于发冠的惯性,佩戴者的行动依旧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并未得到宋代人民的推广和使用。
玉兰花冠(图4)形如其名,这种冠饰外形像尚未开放的玉兰花苞,惟妙惟肖。其外轮廓线条流畅,整体形态饱满,侧面不闭合,形似字母“U”,呈现出前部实体与两侧虚空的独特设计,当代也有许多样式的玉兰花冠,虽不及古人讲究,但也有其神韵,一眼便让人赞叹惊艳。玉兰花冠底部巧妙地开立出一个小口,恰好能将女子盘起的发髻稳固于其中,佩戴起来简洁大气,有玉兰花的高雅气质。这一类型的花冠用料不复杂,主要设计点在形态上,因此在宋代妇女中较为流行。
莲花冠(图5)是无性别冠饰,男子所戴的莲花冠多由玉制成,女子所戴的莲花冠多由绢帛制成,整体造型是球状结构。莲花冠象征尊贵和高尚,既是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也是一种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的体现。莲花冠造型宏伟,给人庄重肃穆之感,顶部宛如寿桃,冠沿靠近额部处有一圈以绢帛制作的莲花瓣作为点缀,冠下垂有两根轻盈的软脚带。此冠将幞头、寿桃、莲花三者巧妙融合,象征长寿富有。
花苞冠乃宋代歌伎佩戴的一种小型冠饰,有明显凸出的三个角,远观犹如花苞附于其上,故得名花苞冠,颇精致可人。
造型美学
宋代美学强调自然、淡泊、雅致、和谐、内省和理性,认为艺术不只是为了装饰,更是人类与自然、心灵与精神的对话。宋代女性在美学探索上留下了无数杰作,宋代花冠便是其中之一,它以花卉爭艳的雅致向我们诠释了那个年代人们对美的追求。从造型上看,花冠的总体造型较为圆润柔和,配色含蓄内敛。球形花冠如莲花冠,以一朵巨大饱满的花朵为主体,下方垂落轻盈的软脚带,犹如纤细柔软的花须,仿佛散发着丝丝缕缕的香气,正如诗中描述的“千条杨柳绿烟丝”。重楼子花冠、玉兰花冠则更为高挑,给人挺拔向上的视觉冲击力,配色上又以浅色系为主,艳色作为点缀,儒雅且静谧。
礼仪用途
中国自古有“华夏”“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之称,古代中原文明南迁,素有“衣冠南渡”之称,“衣冠”也成为文明礼教的代名词。冠冕是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封建王朝的建立和等级制度的确立,冠服制度逐步发展成型。冠是古人礼天祭地的法器,古人认为羽毛和玉石一样,都有通灵的作用,所以佩戴羽毛冠饰的人多为祭祀者,只有部分受人尊重或能够与天地神祇通灵的人,才享有戴冠的权力。男性的成人礼称“冠礼”,早期的冠饰主要适用于男性,而女性冠饰的形制规范则相对滞后,这主要源于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冠是地位、权力、身份的象征,封建社会时期实际权力掌握在男子手中,妇女则处于从属地位,因而在此时期女性并不使用冠饰,但她们会佩戴相应的首饰,以此达到装饰效果。到了北宋,冠饰非常普及,这一时期冠饰品类丰富,既有象征身份的品类,也有日常生活使用的便冠以及女子为追求美而佩戴的花冠。
象征意义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在西方,王冠是王室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在中国古代,冠服反映了礼制的变迁,折射出中国封建社会的阶层差异与秩序特性。花冠是北宋女子特有的冠饰,是北宋女子服饰艺术文化的精华,也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文化的一大象征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载体。花冠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北宋时期妇女的服饰、发型、妆容等习俗一起发展完善,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北宋艺术。
第一,颜色搭配巧妙。各种鲜艳的花卉搭配在一起不仅不会显得杂乱无章,反而让人觉得鲜活巧妙,可见宋人的插花造诣之高。
第二,形态巧妙。宋人的花冠冠形大多来自自然花形,以玉兰花冠为例,设计者通过简洁的造型展现玉兰的气质,栩栩如生。
第三,既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又富有创新精神。冠形大多源于自然,根据花卉形态进行提炼、设计、制作。
第四,形象鲜妍,寓意美好。无论是冠体高度还是冠型的多样,都体现了宋代女性对美的无尽追求。
第五,外形淡雅,有一种儒雅纤细的朦胧之美。
第六,端庄又雅致,奢华又新颖。宋代花冠既有复杂华丽的一年景花冠,又有简洁大气的玉兰花冠。
宋朝时期的花冠同时运用不同季节的花卉,配以繁多的金银玉石、绢帛等材质,形成华丽优雅且不显杂乱的精美外观。这种东方传统审美观的平衡与和谐,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鉴赏与借鉴的素材。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科技和文化最为发达的时期,也是女性审美意识觉醒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女性对美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妆容、衣着方面,也表现在发型、冠饰方面。统计数据显示,宋代女性佩戴冠饰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她们表达内心情感和生活态度的一种方式。冠饰不仅是女子爱美的产物,是历史、经济、社会现状的折射,也是一个时代人们心理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