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静 弓媛媛
摘 要:从深度学习的概念和本科学生培育的要求出发,研究本科学生深度学习的培育内容,采用可持续科学视角构建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深度学习实现过程,并提出培育本科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建议,即重视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影响和互动、理解不同范围深度学习的关系、实施过程发生和目标实现的方法方式。
关键词:深度学习;培育内容;过程分析;本科学生
为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高校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培养本科人才,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得好”和“学得好”两手抓,重点在于培育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
在教育领域中,深度学习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概念。学者郭华强调,深度学习应在教师引领下,给学生提供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促使学生可以深度参与学习,采用高级学习方法和策略,最终促进高阶知识技能的发展。龚静等认为,教与学要融合、交互和迭代,对知识进行加工、应用和创造,实现认知的迁移。杜岩岩、黄庆双提出,深度思考要注重复杂问题的解决,通过协作探究、交互反思,协同知识建构,促进元认知发展。段茂君和郑鸿颖主张,深度思考要实现对信息深度加工过程、教师深度引导过程、技术深度支持过程三者的最优整合,最终实现高阶思维的培养。
既有研究重视教学与深度学习或深度思考的关系,但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涉及高校层面的较少。相对来说,本科学生深度学习的范围扩大,包括课程知识、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导致本科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培育机制更加复杂。由此,课题组探究本科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培育内容,利用可持续科学视角构建本科学生深度学习实现过程,进而对高校培育本科学生深度学习能力提出建议。
一、本科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培育的内容
本科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培育的内容包括有效激发学习动力、营造学习情境、制订学习策略和设置学习目标。其中,学习动力是深度学习发生的条件和驱动,学习情境是深度学习发生的情境及涉及客体,学习策略是深度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学习目标指的是深度学习能力培育的效果。
在激发本科学生深度学习的动力方面,重点在于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并用有引导性的问题或主题对其现有能力进行拓展。具体来看,课程深度学习应引导学生拓展认知和构建新认知,关注本科学生新旧课程知识与其他涉及知识的联系,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位于“最近发展区”的学习内容;专业深度学习应关注专业理论基础和前沿发展问题,设置专业方面的综合性任务,引导本科学生深入思考,实现知识迁移和创造性地应用;综合素质深度学习应关注综合素质,所选择的应是本科学生在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方面遇到的真实、具体、多维的问题和任务,同时应关注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以及是否具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营造本科学生深度学习的情境方面,高校通过提供具有互动性和迭代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获取和应用知识与技能。具体来看,课程深度学习情境,需要高校教师发挥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注重学生本身的能动性和参与度,重视课程学习环境的营造,提升学生与已有知识框架、教学环境、同学之间的互动性;专业深度学习情境,需要专业教师、学校和社会共同营造,发挥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关注专业前沿现实问题,主动与情境建立联系;综合素质深度学习情境,需要教师通过设置真实、具体的环境或者信息技术模拟的环境,让学生沉浸在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复杂的实践情境中。
在制订本科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方面,高校要形成教师深度引导、信息深度加工、技术深度支持的体系,构建同伴、教师、学科专家、社会人士等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具体来看,在课程深度学习中,需要教师设计引导,采取适宜的教学技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配合教学工作,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加工、对接和扩充已有知识体系;专业深度学习是课程深度学习的进一步延伸,学生能够反思并使课程知识结构化,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在综合素质方面,学生应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不断迭代进化,赋能学习共同体。
在设置本科学生深度学习的目标方面,要使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具备处理课程学习、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中的应对复杂问题高阶能力。高阶能力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元认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是检验深度学习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具体来看,课程深度学习目标,即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运用,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专业深度学习目标,即提升专业问题的解决能力,强调学习的整体联通,对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应用能力;综合素质深度学习目标,即对复杂问题具有解决能力,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构建高阶思维,提升元认知能力。
二、可持续科学视角下本科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过程
PSR模型是可持续科学视角下的基本分析模型之一,可用于因果作用过程研究。其中,P(Pressure)表示压力或目标,S(State)表示状态,R(Response)表示实现目标、解决压力、改变当前状态的应对。该模型的作用过程包括状态应对(SR)和目标应对(PR),强调标本兼治和系统思考:一方面,要有状态应对,具有缓解当前显性矛盾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进行目标应对,以此来实现目标、解决根本问题。这些应对需要学习共同体合作对话,是前后往复的、动态的、迭代的过程,以达到更好的状态,实现目标、缓解压力。课题组将使用PSR模型构建本科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促进学生进行可持续性的深度学习。
在纵向上,目標(P)是在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时高校应设定的整体培养目标,主要是高阶知能的发展、自我效能的提高和有韧性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目标会产生压力,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状态(S)是本科学生的当前状态,包括学习中面临的课程问题、困难,个体当前的认知和能力、经验等。应对(R)包括状态应对(SR)和目标应对(PR)。状态应对(SR)主要是对状态的应对方式,指的是对现状问题的解决,如具体的课程问题、专业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对状态的应急性回应,学生需要在学习共同体创设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具体能力的提升和发展。目标应对(PR)从状态应对中发展出来,需要本科学生归纳、整理、完善和反思相关的知识体系,重视能力构建和应用,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在横向上,课程深度学习、专业深度学习和能力素质深度学习存在着并行、递进和迭代进化的关系。首先,三种范围的深度学习过程是并行发生的,本科学生面临着相应的课程、专业和实践应用的问题,这些应对过程最终引向深度学习的目标。其次,三种范围的深度学习过程是递进关系,课程深度学习可以促进专业深度学习,进而对应对实践的能力素质深度学习产生影响,从而构建起本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框架。最后,三种范围的深度学习存在着反向的迭代进化关系,专业深度学习对课程深度学习有着整体影响,能够发现知识体系的短板和缺陷,并返回到课程中去加深理解,能力素质深度学习也对专业深度学习和课程深度学习有着反向影响。
三、培育本科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建议
深度学习既强调目标,也强调过程。高校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目标要通过课程深度学习、专业深度学习、能力素质深度学习纵向和横向反复作用的过程而达到。因此,培育本科学生深度学习能力需要重视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影响和互动,关注深度学习实施策略,理解不同范围深度学习的关系,采用促进过程发生和目标实现的方式方法。
(一)加强主观能动性与情境的联系
本科学生应善于利用周边的环境和资源,加強自身主观能动性与情境的联系。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明白自己的学习问题,主动与教师沟通,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方式并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自我修正和自我提高。这个过程是向内和向外的发展,不仅需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想办法,也需要情境对学生进行足够的支持。因此,高校应重视深度学习的情境创设,采取多种学习策略,包括涉及不同学习共同体的情境引入、情境模拟、情境回顾等,以产生足够的主客体情境互动,拓展本科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加强不同范围深度学习的联系
课程深度学习、专业深度学习、能力素质深度学习存在着并行、递进和迭代进化的关系,加强不同范围深度学习的联系可促使学生自行进行探索,提升他们深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本科学生是即将进入社会、参与生产的群体,需要具备处理一定学术和现实问题的高阶知能,因此高校应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升级。比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从就业从业教育模式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转变,推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升级。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本科学生能够进行整合性学习、高阶学习和反思性学习,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产业与学校之间的壁垒,产生基于理解、追求迁移应用的有意义学习。
(三)加强深度学习目标和过程的联系
深度学习的目标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要经过状态应对和目标应对的过程。其中,状态应对是目标应对的基础,目标应对是状态应对的目的,过程不是清晰的单一路径,有可能使得本科学生及学习共同体忘记深度学习最终目标。因此,一方面,高校应设定合理的深度学习绩效测量系统,进行指标性的测量,统筹教学质量管理、专业培养管理、就业实践管理,实现学科应试成绩、专业应用水平和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本科学生应建立全局性的视野,从入校开始就应设立一定的深度学习目标,该目标可以随着个体需要和学习的深入进行调整,并主动进行知识体系构建和迁移、应用。
参考文献:
[1]段茂君,郑鸿颖.深度学习:学习科学视阈下的最优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21(6).
[2]董晓晓,周东岱,黄雪娇,等.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学设计路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21(4).
[3]王晓宇,朱立明.核心素养视域下深度学习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考试,2021(4).
[4]罗生全,杨柳.深度学习的发生学原理及实践路向[J].教育科学,2020(6).
[5]龚静,侯长林,张新婷.深度学习的生发逻辑、教学模型与实践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5).
[6]杜岩岩,黄庆双.在线深度学习的发生机理与促进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20(6).
[7]潘道广.大学生深度学习:实质意涵、出场语境与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2020(4).
[8]吕林海.“拔尖计划”本科生的深度学习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全国12所“拔尖计划”高校的问卷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20(3).
[9]彭红超,祝智庭.深度学习研究:发展脉络与瓶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1).
[10]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11]诸大建.可持续性科学:基于对象—过程—主体的分析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7).
责编:初 心
基金项目: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年度本科教学工程专题研究项目“SIQF模式下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机制及策略研究——以数字经济专业为例”(编号:PX-1722587)
作者简介:兰静(1982— ),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专业人才培育理论与实践;弓媛媛(1987— ),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双语教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