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生成逻辑、深厚内蕴及时代价值

2024-05-29 22:43
关键词:个体世界精神

周 竞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0)

精神之于人,犹如血脉筋骨,无血脉不能通变,无筋骨不可存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发展,在一些重要会议、重大场合、关键节点常常论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1]154。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又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再次论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在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和2016 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都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出了重要指示。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置于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中,极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科学认知与高度重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有着深刻的生成逻辑和时代内蕴,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生成逻辑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现实逻辑的高度统一,内蕴特有的生成逻辑。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其孕育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石,中华民族重精神发展的文化传统为其生长提供了丰沃的文化土壤,中国共产党对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懈探索为其发展筑牢了实践根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其实现创造了条件。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马克思、恩格斯关注和探讨的重大问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贯穿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理论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在于劳动能力的提高,亦有思想精神层面的跃升,而后者更是不可或缺,马克思、恩格斯对此早有论述。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就强调:“工人必须有时间满足精神需要和生活需要,这些需要的范围和数量由一般的文化状况决定。”[3]恩格斯指出:“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着我们主要在其中活动的精神环境的影响。”[4]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个体思想精神层面的发展和个人的精神生活环境。劳动者的精神发展状况还是影响革命运动的重要因素。在《共产党宣言》1893 年意大利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总结1848年巴黎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时指出:“但是,虽然他们已经认识到他们这个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对抗,然而,无论法国经济的进展或法国工人群众的精神发展,都还没有达到可能实现社会改造的程度。”[5]396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使工人“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5]53。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精神发展始终是一种有限的、不彻底的发展。只有打破资本主义的桎梏,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机会和可能,个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和提升。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特别是关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促进精神发展对于个体全面成长发展的重大意义,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重要论断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二)历史逻辑:中华民族重精神发展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是崇尚精神生活,追求崇高精神品格的民族。古圣先贤历来讲究思想精神上的修养提高,注重境界上的跨越提升,久而久之,中华民族形成了重视精神发展的文化传统。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追求上,古人多是选择精神生活的富有。《论语》有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大意是指,颜回生活穷困清苦,但热情好学,不改其志,孔子也赞扬他精神品质难能可贵。这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淡化物质生活,推崇美好精神生活的价值理念。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一文更一步道出了古人对精神生活的重视和向往。其虽身处陋室,但品德高尚,有鸿儒与之谈笑、来往,闲暇之时还可调素琴,阅金经,精神生活可谓十分丰富。在利与义的取舍上,古人把义摆在首位,主张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凡事以道义为先,利益次之的人会感到光荣,反之,则是一种耻辱。孟子与梁惠王对话,提出“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认为治理国家必须施行仁义,有了仁义便可不断地提高人民的修养,充实人民的精神财富,使人民自觉生产,自觉约束自身行动,国家自然得到有效治理。先贤们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既反映了古人对“利”与“义”的取舍,也显示了古人在物质与精神上的选择,从本质上映射出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良好的精神修养。古人这些可贵的精神文化成果历经岁月沉淀,传承至今,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了丰沃的文化土壤。

(三)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对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懈探索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好不好、精神文化生活是否丰富始终是党关心关注的头等大事。建党百余年来,党自觉把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满足人民精神需要作为自身重大使命任务,并为此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广泛生动的实践。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十分重视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教育事业,竭力提升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必须发展解放区的文化教育事业”[6]1091“应当根据目前的农村特点,根据农村人民的需要和自愿的原则,采用适宜的内容和形式”[6]1091。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精神世界获得极大解放,精神生活愈发丰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7]江泽民强调:“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8]。胡锦涛要求,多“了解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变化和需求”[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中国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推动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进行的不懈探索,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积累了有益经验,筑牢了实践根基。

(四)现实逻辑: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创造了坚实条件,提供了有力保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10]310;每个人实际上都栖居于“两个家园”之中。一个是安放肉身的物质家园,另一个是安抚心灵的精神文化家园,二者缺一不可,人因而产生了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两种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充实人民群众精神力量,是党自始未变的追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在文化建设事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并明确指出:“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繁荣文艺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11]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也不可能构建起丰富的精神家园。党重视文化事业,把文化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引领、重塑社会文明新风尚,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深厚内蕴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一个内蕴十分丰富的理论命题,可以多层次、多维度理解其要义,探析其精髓。人民既指单个的主体,也指人民群众这个整体。从个体层面来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内蕴着筑牢个体理想信念根基,培育个体高尚道德品质,塑造个体正确“三观”等要求。就群体层面而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意味着日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激扬人民精神动力、激发人民精神创造,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最终实现人民精神世界质的飞跃和提升。

(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个体层面

人的精神世界构成复杂、表现多样,是一个集多要素为一体的有机系统。其中,理想信念是构建个体精神世界的根基所在、本源所在,道德品质是个体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体精神世界的突出表现。丰富个体精神世界要以筑牢个体理想信念根基为根本,以培育个体高尚道德品质为导向,以塑造个体正确“三观”为重点。

第一,筑牢个体理想信念根基。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基、精神之“钙”。缺失理想信念,人便失去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人的精神世界就会摇摇欲坠,随时面临坍塌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尤其重视理想信念,一直把理想信念看作人的精神根基。做人的工作,“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1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在为党和国家宣传思想工作指明方向的同时,也点明了理想信念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根基作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牢牢抓住这个根基,用理想信念的光辉照亮个体精神世界,成为照亮前行道路上的“灯塔”。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人类获得解放的科学真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智慧结晶,要使每个个体都自觉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让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成为每个人不懈奋斗的目标,成为个体精神世界最坚实的支柱,这是丰富个体精神世界的根本要求。

第二,提升个体高尚道德品质。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实践精神方式,它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13]。“道德是内心的法律。”[14]正是因为有道德的规范和约束,人的内心世界才能平静有序,精神世界才能松弛有度。因此,道德不单是人精神世界的有机构成,更具有温润心灵、滋养精神的强大功效。高尚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个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精神水准,是个人精神世界充盈、富足的生动呈现。古往今来,品德高尚之人其精神境界往往高于常人,其精神世界也更为丰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坚持培育个体高尚道德品质,并将之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提倡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努力将真善美的种子植入每个人内心深处,教育引导人们知荣辱、明是非、讲奉献、有担当,激励人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报效国家中锤炼品格、强化修养、收获快乐。

第三,塑造个体正确“三观”。“三观”是个人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根本观点,是人的精神世界最直接的反映,正确的“三观”能够有力推动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而错误“三观”只会不断腐蚀人的精神世界,消解人的意志。正确“三观”的塑造需要有科学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用科学理论引领思想潮流。特别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淬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新时代重大的理论创新,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体树立正确“三观”的根本理论指引。

(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群体层面

聚焦人民群众这个整体,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求在总体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在精神状态上激昂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发展动力上坚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更加强调人民群众的基本精神需求、整体精神状态、内在精神动力。

第一,日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精神需求是人类所特有的需求,确证了人的生存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15]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以精神需求的满足为基础和和前提,没有精神需求的满足就没有精神世界的丰富。当前,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提高的同时,精神需求日益增长,迫切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与满足。为此,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科技馆等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更好回应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激发文化市场生机活力,为全体人民提供更优质多样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第二,日益激扬人民精神力量。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与其精神世界的丰富有着密切联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无疑能够提升人民群众精神力量,也有助于人民精神世界的越发丰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激扬人民精神力量,需要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着力。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和精神禀赋,对于激扬人民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意义重大。要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伟大建党精神鼓舞人、激励人,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发扬伟大建党精神、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浓厚氛围,提振全体人民群众的精气神,实现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焕然一新。

第三,日益激发人民精神创造。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通过思想引领、实践锻造、文化熏陶的“合力”,激发人民群众的精神创造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无论在哪一个时代,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人民既是受益客体,也是参与主体。要广泛动员人民群众进行精神文明创建,在这个过程中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精神创造的积极性,鼓励人民群众创作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让人民在精神生产的生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我精神世界。

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时代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擘画了蓝图,指明了奋斗方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一场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远征。在这场征途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能够进一步助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凝心聚力,同时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与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增添活力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0]14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实际内蕴着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与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两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过程,在一定程度即是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人民精神世界越丰富,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就越接近,越有实现的可能。人民精神世界丰富与否还直接影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成效和质量,可以说,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空谈。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增添活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通过改造人民主观世界,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认识,使人民自觉意识到精神生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一定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文化事业随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实践推进,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供给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更多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得以集聚,这为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二)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

中国式现代化始于亿万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坚定追求,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人民百余年的不懈探索。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且光荣的事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信心和能力将之转化为现实。但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碍和挑战,这是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客观真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同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各方面压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16]面对重重挫折考验,没有强大精神力量作为支撑是不可想象的,也是难以成功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17]。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强调:“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18]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有助于增强人民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强大精神力量,激扬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强化各民族同心同行的共同体意识,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进一步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协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精神基础,凝聚起万众一心、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

(三)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综合平衡发展,是对单向度的片面发展的扬弃[19]。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就从没停止过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和寻思。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不断地探求与思辨中提出“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出要对多数民众进行道德教育,主张“仁”和“礼”。可以发现,古代智者对人的意志品质等思想精神层面的发展十分关注。而在近代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文明随之产生,生产工具的接连革新,助推物质财富的迅速积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资本主义遵循的是“资本至上”逻辑,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活动都以追逐价值和剩余价值为根本目的,人的发展面临异化和物化的深层困境。如马克思所批判的那样,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5]53。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物质的世界快速增值;另一方面,人面临着发展危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人的“单向度”片面发展的超越。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导下,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著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涵养人民思想文化素养,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四、结 语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行稳致远,不能没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所谓精神者,生之内充也。生命内在的丰盈饱满,关键在于精神的充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美好生活需要应然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也是不断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难题的内在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重在对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精神的充实和提高,是对人民精神生活、精神面貌、精神品质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与人民富裕的物质生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必将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意识,披荆斩棘的锐气,攻坚克难的斗志,激扬奋进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无穷伟力,领航“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猜你喜欢
个体世界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拿出精神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