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坚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二级研究员,本刊编委)
主流科学史认为,古希腊发明了自然科学;中世纪欧洲倒退,崇尚基督教哲学和神学,是黑暗时代;近代以来,欧洲继承发扬古希腊科学精神,推动了科学革命。然而,翻遍古希腊先哲的著作,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始终心怀道德和宗教目的的哲学,是以从事灵性和道德习性训练为目的的科学,而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以追求自然知识为目的的科学。中世纪的基督徒实际上是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这种哲学,只不过是以基督教哲学和神学的形式。对中世纪的基督徒而言,大自然也是神之书,自然研究被认为有助于心灵得到正确准备,以知晓关于神圣事物的终极真理,这种科学观念一直持续到17世纪。
在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几乎所有那个时代的科学家身上,都可以看到深深的烙印。但是,17世纪也是一个科学观念由训练灵性德性为目的逐渐转向以实用功利为目的的世纪。例如,第谷和开普勒研究行星运动规律的目的是解决海上贸易导航问题;笛卡尔把本体论哲学转变为认识论哲学,追求知识的可靠性;莱布尼兹羡慕中华技术文明;牛顿对生产工艺特别感兴趣,等等。17世纪以后,科学客观性的理想加快发展起来,塑造人格的灵性和德性要素渐渐从自然哲学活动中消失。科学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外在化、功利化、物质化特征,宗教也在发生类似转变。到了18世纪末,欧洲科学的转型甚至整个思想的转型基本完成。
宣称近现代科学诞生于古希腊自然哲学,是忽视了古希腊哲学家所认为的这种修炼的要旨。很难想象,在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的古代,人们会有很大的生存压力去探索自然规律以开发自然、控制自然,这应该是近现代为了生存而竞相争夺和掠夺自然资源的人们的心理特征。中世纪相比古希腊也不是黑暗倒退的,而是近现代人出于为自己缺乏德性和灵性修炼的科学而辩护的目的将其贬为黑暗。
近现代科学是欧洲应对生存危机、追求财富、适应环境的产物。流行的教科书通常把欧洲中世纪到现代的过渡归功于人类思想的伟大复苏。但事实上13到16世纪之间,随着人口增长和开发过度,木材作为中世纪生活的能源基础日益短缺,社会面临崩溃。人们开始寻找出路,终于以煤代替了木材。从以木材为主的能源环境到以煤为主的能源环境的转变,深刻改变了整个西欧的生活方式。从木材到煤的能源环境是中世纪灭亡、科学(哲学)和宗教转型的真正原因。
可见,发展这种缺乏灵性和德性的科学并没有那么神秘。只要一个社会积极地参与到全球能源和财富竞争中去,就会自动地学习适应环境,科学思维就自然而然地被选择了,假以时日,科学和技术自然会发达起来。所谓科学精神,也是在竞争中被选择而培养起来的,其与市场竞争精神、技术创新精神没有什么不同。科研作风问题、诚信问题、原创能力不强的问题等,是一个社会在竞争、学习、适应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的阶段,无法绕开,是此种科学精神的阶段性表达。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一直是伴随着大量不诚信事件的历史,与市场竞争中的伪劣产品史没有不同。只要我们坚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科学必然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