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梅芬
产业链现代化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生动力,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以数字赋能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产业链基础能力、控制能力和联动能力,加快推动产业链向生态化、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化以及多业态融合方向发展,既是四川省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实需要,也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时空布局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数字赋能产业链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增强产业链控制能力和强化产业链联动能力等方面。
产业链基础能力涵盖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基础软件,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通过数字赋能,可以更好地集聚创新要素、整合创新主体、拓展创新渠道,既能激发产业链各主体的技术创新,更能有效地实现技术协同攻关,带动关键产品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降低对外技术依赖度。通过数字赋能,推动创新技术在产业链各主体间的扩散与转化,释放技术溢出效应,更新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转型升级,以技术变革带动生产方式变革,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变革。
产业链控制能力主要体现为主导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态势,对更复杂的市场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通过数字赋能,对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实时监控和数据追踪,可以改变生产要素流动的时空局限,促进全产业链的决策优化、计划科学、执行有效、反馈及时、控制精准,提高信息流、产品流、技术流、资本流在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交换速度和联结效率,驱动生产能力与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有助于提前识别、评估、应对可能的风险,提升产业链应对外部冲击的预警能力,实现经济发展的效率变革。
产业链联动能力主要体现为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之间的协调,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数字赋能,产业链上下游以及不同链条之间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数据互通和资源整合进行纵向关联的深化和横向关联的拓展,推动产业链持续由过去封闭的单向线性链条转变为开放的多层级网状化产业生态,使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等之间形成有机链接,避免各类“断链”风险,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信息获取成本、学习成本和新技术传播成本,带动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并从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迈进,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
一是从产业链企业端来看。四川省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十分旺盛,但“不会转、不敢转、不善转”现象较为突出。调研发现,全省超过95%的传统企业愿意数字化转型,但真正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还不到40%。多数企业核心环节数控化率不高,产品制造全生命周期主要环节的数字技术利用率普遍低于50%,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生产方面数字技术利用率不足大型企业的一半,企业数字化应用水平和覆盖范围较低。一些企业或满足于自身发展现状,或担心数字化转型投入太大影响当前效益,对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不高。一些企业只对部分环节开展数字化改造,无法有效融入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全过程,数字技术的“赋能”与“渗透”作用未能显现。
二是从产业链数据端来看。四川省统一集约的基础库、主题库尚未完全建立,目前省级平台汇聚数据量还不到山东的十六分之一、广东的十分之一,生产端和销售端数据流通不畅,使得销售端数据未能为生产端决策提供有效参考和指导,难以形成全流程的高效协同。尚未建立完整的数据治理工作机制,已发布的省级数据治理标准规范仅有3 项。在众多用数场景中常常因为数据质量问题,导致“无数可用”。数据要素市场化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多源数据融合开发利用尚未完全发挥应有的产业效能,落地应用场景不够丰富。数据资源保障力度较弱,隐私计算等新兴技术尚未大规模投入实战应用,致使数据开发利用形成的高价值数据产品有限,市场化能力不足、用户粘性不强。
三是从产业链创新端来看。作为产业互联网基石的云计算市场仍处于培育期,窄带物联网的覆盖不足,缺乏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区块链应用还不够。工业互联网企业专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上云”数量有限。基础元器件、核心装备等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部分关键核心数字技术依然“受制于人”,高端工业软件技术产品竞争力弱,企业上云用云仍面临基础架构、平台和软件等方面“卡脖子”问题,原创性、突破性创新成果偏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有所缺位。2022 年我省区域创新能力仅居全国第12 位,在西部地区中落后于陕西和重庆。
四是从产业链空间端来看。四川省数字基础设施普及程度不高,区域和城乡的信息障碍依然存在,“数字鸿沟”比较明显。各地纷纷出台“抢人”政策,人才、专利等战略性创新资源争夺加剧,一定程度上增加我省创新要素引进的成本与难度。具有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和禀赋基础的城市对部分产业形成虹吸效应,进一步加剧产业发展困境。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纷纷成为市(州)的重点发展方向,呈现定位不清晰、同质竞争激烈势头,不利于产业资源优化配置。
一是加强平台设施支撑,提升产业链广度。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行业领航者计划”,打造多层次平台赋能体系,加快“云+智能”融合,推进产业链协同治理。以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四川分中心加快落地为依托,构建全省数字赋能产业链数据平台,持续开展产业链断点、堵点识别。面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细分领域试点建设一批产业链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产业生态资源“一条链”、数据协同“一张网”、应用服务“一平台”,打通企业之间的数据链、信息链、要素链。鼓励电子商务平台与工业互联网平台互联互通、协同创新,提升数据平台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供需精准匹配、产销无缝衔接能力。
二是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提升产业链深度。强化数据目录统一管理,全面摸清数据资源底数,推动数据资源“按需归集、应归尽归”,实现全省政务数据资源“一本账”管理。加快急需急用数据标准编制,并加强推广宣贯和效果评估。推动重点细分行业数据资源采集、治理、共享,通过数据流引领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多行业和多跨场景应用提供多样化数据服务。高标准建设数据交易中心,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市场,建立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清单,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培育壮大数据服务业,打通各类数据要素向产业链赋能的渠道。支持企业对管理类数据、生产类数据、应用类数据建立数据资产管理报表体系,选取数据资源丰富的国企或有数据治理能力的中小企业作为试点开展企业数字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三是壮大企业主体,提升产业链韧度。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全覆盖行动,提高数字技术在产业链中的覆盖率和渗透率。围绕全省优势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每个行业建设一个省级“产业大脑”,形成联网协同、智能管控、大数据服务的模式,全面提升资源配置优化、实时在线优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强联合,做强数字企业方阵,打造数量多、质量优、潜力大、成长快的产业链数字化企业集群。深入实施企业上云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构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创新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点对点为企业数字化改造提供个性化方案。
四是推进协同联动,提升产业链高度。加快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开展重点产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替代型”对标国际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以促进工业软件协同攻关与体验推广为抓手,部署实施一批重点专项,支持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推进人工智能等通用平台演进升级,开放面向中小企业的算力服务。加快产业链与资金链深度融合,发挥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优势,持续提升数字授信、贷款服务广度及数字贷款服务深度,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探索数据要素资产的动产抵押评估,研究制定评估标准,提高数据资产的融资能力。探索将企业数字化转型作为提升信用等级和参与政府招标的加分条件。加快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吸引海内外数字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应用型、技能型“数字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