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加快建设西部(四川)科学城的经验启示和对策建议

2024-05-29 13:46范文博莫家玉郭雨奇
决策咨询 2024年1期
关键词:科学城成果科技

范文博 莫家玉 郭雨奇 马 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学城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战略平台,有助于突破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成果转化,是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先导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动力源。

一、四川推动建设科学城的基础现状

(一)发展基础

1.顶层设计搭建成型起势。研究制定西部(成都)科学城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支持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开展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支持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出台《绵阳科技城新区发展规划》,举办第十届绵阳科博会。

2.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强化。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开工建设并封顶,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成都研发基地建成投用,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揭牌运行。

3.基础研究体系加快重塑。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前瞻布局2000个基础研究项目,出台《四川省基础研究领衔科学家专项实施方案》。构建“2+4”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推动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2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规划建设,推动准环对称仿星器、磁浮飞行风洞等4个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4.成果转化应用加速突破。成都高新区通过“岷山行动”,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1家,推动柔性电子、智能传感等前沿技术在蓉转化孵化;建成投运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备案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共40家。绵阳科技城成功举办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路演行动—绵阳科技城专场,聚焦核技术、激光装备等现场集中路演60项重大科技成果。2023年,西部科学城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80亿元,推动山地齿轨旅游列车、北斗三号基带芯片等重大成果在川转化。

5.高新技术产业稳步提升。深入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高新技术企业扩容倍增、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等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体集群,构建形成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西部科学城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收超过8600亿元、同比增长6.2%。西部科学城2022年新增瞪羚企业39家、同比增长41%,总数达到134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90余家、同比增长37.7%,总数近62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800家、同比增长25.6%。

6.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出台《四川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启动科研经费“包干制2.0”试点、“揭榜挂帅”试点和科研项目自主验收试点,有力支撑科学城项目攻关、科研管理、评级激励等机制深化创新。纵深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改革单位完成确权1400余项。

(二)存在问题

1.创新策源能力不强。2022年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显示,四川以69.19分位列全国第二梯队,排名第12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5.42),相比上海(87.14)、北京(86.22)、广东(82.12)仍有较大差距。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上缺乏统筹规划,对城市发展所需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领域、投资金额等缺乏有效评估,通用型公共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较少,难以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有效牵引。

2.企业研发能力薄弱。2022年全省企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29%,较全国平均水平低0.68个百分点。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R&D投入强度为1.98%,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2.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为0.9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9%)0.42个百分点,科技型领军企业数量偏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薄弱。

3.转化服务链条不畅。2022年四川技术合同成交数量23620项,仅为北京的25%、江苏的27%;技术合同成交数量、技术合同交易额、技术交易额分别排在全国第11、12、11位,技术交易市场活跃度有待进一步激发。技术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相对较少,以成都为例,在蓉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仅49家(其中企业化运作的仅26家),而上海活跃的机构数超过300家,机构规范化、市场化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团队缺乏高层次专业化人才。

4.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全省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4.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1.7个百分点。2022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229.5亿元,占财政支出为比重为1.93%,同比下降0.51个百分点;区域间财政科技支出投入差距较大,成都187亿元、绵阳21亿元,其他市(州)均不超过10亿元,乐山、内江等7个市(州)不到1亿元;全省183个县(市、区)近一半本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不足50万,近20个县(市、区)无本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

二、先发城市科学城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上海

以大科学装置集群引领前沿技术攻关和成果沿途转化。上海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承载打造张江科学城,正加快建设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等一批基于光子科学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30 篇,9 次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5 次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创新策源环节,以“政府投入+社会参与”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在成果转化环节,以“装置开放+成果转化”强化基础研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在生态塑造环节,以“大装置引人、大装置育人”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蓄水池”。

(二)合肥

以顶尖高校为舵手引领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近年来,合肥跻身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全球科研城市榜二十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强。合肥注重打通从创新策源到成果转化、再到创新生态的创新通道,充分发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顶尖高校作用。在创新策源环节,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依托,牵头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成果转化环节,以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依托,推进科教资源转化。在生态塑造环节,以创新与金融融合、密集出台支持政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三)深圳

以城市产业迭代倒逼创新策源功能补短板。过去40 年,深圳走出一条“以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特色发展之路,通过光明科学城建设补齐创新策源功能短板。面向未来,深圳提出了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努力补齐科技基础设施、原始创新等短板。在创新策源环节,以“制度保障+平台保障+装置保障”全面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布局了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等重大战略平台。在成果转化环节,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与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实行“揭榜挂帅”项目遴选、“赛马式”资助等制度,构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

(四)主要经验启示

一是以集聚科研机构与科研平台为核心,增强科学城“集中度”。抓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实验室、高校院所三类力量,大力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天府实验室建设,重点推进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二是以引育标杆性创新成果为关键,增强科学城“显示度”。鼓励区域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与国内外顶级高校的合作,共同开展前沿科学和交叉学科的研究,鼓励域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积极申请国际PCT 专利,坚持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各环节难题。

三是以多主体共荣和多要素共聚为目标,增强科学城“开放度”。上海、合肥等城市经验表明,科技创新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全盘统筹创新人才、创新平台、资金基金、政策措施等各大板块,坚持推进制度创新,坚持集聚一流创新人才,做强金融要素支撑。

三、四川建设科学城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纵深布局

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支持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布局建设国家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究平台等,开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等储备项目培育和预研工作。构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在绿色低碳等领域新建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成都、绵阳、德阳、宜宾等联合打造天府实验室体系,建设天府兴隆湖、绛溪、锦城、永兴、旌湖实验室和涪江实验室。提升科技领军企业创新能力。推动科学城各园区深化与央企、军工企业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领域深度合作,支持中国电科等“国字头”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创建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联合高校院所、中小企业等共建创新联合体,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转化。

(二)夯实国家战略产业备份根基

建设全国创新人才聚集高地。支持成都、绵阳在科学城园区探索开展人才政策综合改革试点,设立一批“科研人才特区”“基础研究特区”,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围绕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攻克一批“从0 到1”的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构建现代化硬核产业集群。持续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等优势主导产业集群,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推动新领域新赛道产业争先竞速发展。

(三)构筑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体系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高校院所、创新型领军企业独立或牵头设立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关键核心、国产替代和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攻关。布局中试熟化平台。聚焦重点产业链领域和成果转化需求,规划布局一批中试熟化、概念验证、小批量试生产等面向社会开放的中试平台,引导创新成果在科学城实现示范性转化和应用推广。集聚成果转移机构。支持西部(成都)科学城布局建设成都科创生态岛,打造优势鲜明、要素集成的科技创新生态,支持科学城园区为核心承载区,共建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应用转化基地。探索科学城园区联合在蓉大学以“一园多区”“科创飞地”模式创建国家未来科技产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支持西部(成都)科学城深化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科学城宜宾园区建设大学城和科创城,德阳园区建设大学科技园。

(四)构建多元融合开放创新生态

融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天府大道科创走廊、成德眉资科创共同体,紧密对接重庆建立西部科学城常态交流合作机制,共建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国家技术转移成渝中心,高水平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在航空与燃机、北斗卫星导航、智能装备等领域布局一批军民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参与核心器件、科研仪器、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推动先进适用的民用技术向军用转移。打通产研融通合作通道。支持科学城各园区企业购买转化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成果,鼓励企业“带资进组”,联合高校院所开展订单式定向研发转化,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带科技成果在科学城创办、领办科技企业。

(五)建立上下联动组织推进机制

完善领导小组职能职责。深化完善省科技领导小组暨西部(四川)科学城建设领导小组职能职责,将西部(四川)科学城建设领导小组的职能职责由“负责组织研究中国西部(四川)科学城发展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主要功能、实施策略”转移到推进西部科学城高质量运营上来,常态化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重点统筹协调解决西部科学城建设运行面临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重点工作。深化职能部门考核导向。明确各省级部门、西部科学城各园区在科学城建设运行过程中的职能职责,压实责任,量化指标严格考核,建立健全自查、督查、考核、奖补制度,加强各部门合作,确保工作推进有力、落地见效。根建立公司化运营机制。据“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建设运营思路,参考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深圳光明城“管委会+平台公司”的普遍性做法,鼓励成立科学城专业运营公司,允许并支持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组建成立科学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本区域科学城综合投资运营服务平台,有力集聚各方力量,有效配置各类资源,以专业化思维、市场化运营助力高标准建设科学城。

猜你喜欢
科学城成果科技
北京怀柔科学城创新小镇投用
工大成果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广州科学城
科技助我来看云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科技在线
神秘的科学城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