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林下种植发展模式及对策探讨

2024-05-29 11:53
南方农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林农贵阳市林场

韩 豪

(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贵州贵阳 550000)

林下种植是依托优质的林地资源,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发展林下食用菌、林下中药材、森林蔬菜的现代产业体系,不仅可以提高林地利用效率、保护森林资源,还能有效提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但在实践过程中,林下种植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本文从种植模式方面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为后续的林下种植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1]。

1 现状

2021 年,贵州省贵阳市林下种植面积28.92 万hm2,产值114.9亿元。其中,林下食用菌种植面积1.39万hm2,产值达17.6 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7.88 万hm2。

2022年,贵阳市贵安新区林下种植面积为0.47万hm2,其中林下种植红托竹荪、冬荪、赤松茸等食用菌面积0.08 万hm2,产量2 081 t,产值1.13 亿元;林下仿野生种植天麻、黄精、灵芝、黄连等中药材面积0.09 万hm2,产量1 579 t,产值0.53 亿元;林下种植花生、黄豆、艾草等林农复合经营面积0.31 万hm2,产量2 288 t,产值0.10 亿元。

2 林下种植发展模式

2.1 林下食用菌

林下食用菌种植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等优势,2019 以来,贵阳市贵安新区从地块落实、品种选择、主体培育、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对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

2.1.1 地块选择

食用菌的生长对林分郁闭度、土层厚度、空气湿度等有严格要求,按照《贵州省高质量发展林下经济林地利用指南(试行)》的规定,在优先保护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的前提下,根据贵阳市贵安新区森林资源的实际,充分考虑发展林下种植对林地的坡度、土层厚度、森林郁闭度、基岩裸露率等因素的要求,对当地适宜发展林下种植的林地图班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筛选,规划建立了适宜发展林下种植的图斑数据库,面积约2.68 万hm2,其中适宜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面积约0.53 万hm2。

2.1.2 品种选择

为了确定适宜的食用菌品种,贵阳市组织了由林业局、农业农村局、投资促进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考察团队到云南省玉溪市、昆明市等地进行考察,了解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发展现状、模式、潜力等概况。同时,组织贵州大学、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省食用菌专班的专家及相关经营主体进行沟通交流,召开专家座谈会,对发展林下种植的食用菌品种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对各个食用菌品种的种植、管护、采收、产量、销售及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最终筛选出以红托竹荪、大球盖菇、羊肚菌、冬荪等为主的林下食用菌种植品种。

2.1.3 实施主体

为了培育强有力的实施主体,贵阳市贵安新区把项目谋划作为招商的“先手棋”,积极与上市公司、优强企业进行对接,开展精准招商,提高招商成功率。2021 年以来,先后引进了贵州美味鲜竹荪产业有限公司、贵州征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到贵阳市发展林下红托竹荪产业,建设试点示范基地,推广林下食用菌种植。

2.1.4 实施模式

1)企业直种模式。由企业向国有林场、集体经济组织、林农流转或租赁适宜发展林下种植的林地,自筹资金、自组人员、自建种植基地。例如,贵州明鸿生态种植发展有限公司在白云区沙文镇蒙台村自建林下赤松茸种植基地66.67 hm2、贵州金黔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在白云区靛山村发展林下红托竹荪26.67 hm2;贵阳乌当鼎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乌当区下坝镇新桃村种植林下滑子菇14.67 hm2。

2)“公司(大户)+农户”发展模式。公司与农户签订林下种植协议,农户实行订单生产。公司负责提供合格种源种苗、技术指导及保底回购;农户负责林地提供,林地清理、种植、管护、采收等生产劳动力用工,收益后参与分红。例如,贵阳市菜篮子集团有限公司与开阳县种植大户在开阳县发展林下红托竹荪8.67 hm2。

3)“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发展模式。企业与村集体组建的公司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利用集体林地开展林地清理、种植、管护、采收等工作,企业负责技术指导、保底收购等工作。有条件的村还可以与企业共同入股组建团队,实现共建[2]。有意愿种植的农户也可自行与企业开展合作。以市场销售端核心企业为主导,通过林下产品订单建立“核心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联结模式,实现“产、供、销”闭环运行,推动林下经济发展。例如,贵州丰季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观山湖区金华镇翁井村发展林下羊肚菌种植20.00 hm2;贵州鸿锦食用菌培育种植有限公司与修文县大木村合作,发展林下赤松茸种植20.00 hm2。

4)“公司+林场”发展模式。深入国有林场,掌握国有林场优质森林资源,引进公司参与林下种植产业发展情况,国有林场通过争取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提供适宜的发展林地,公司提供种源种苗保障、技术指导及保底回购等服务,积极发展国有林场林下食用菌、中药材等种植,积极帮助国有林场盘活森林资源,提高林地利用产值,在国有林场重点打造一批林下种植示范基地。例如,贵州征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顺海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红托竹荪15.33 hm2;贵阳花溪农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孟关林场发展林下红托竹荪26.67 hm2;贵州程亿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息烽县国有林场合作,规划种植林下黄背木耳13.33 hm2,打造息烽县林下黄背木耳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多元发展,贵阳市实现了产业得发展、林场得增收、公司得利益、百姓得实惠的利益联结机制[3]。

2.2 林下中药材

2.2.1 地块选择

林下中药材种植图斑的选取与食用菌种植相似,主要考虑林地土层厚度、基岩裸露率、坡度等因素,重点在国有林场或集体林地发展。经筛查,贵阳市适宜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的林地面积约0.47 万hm2。

2.2.2 品种选择

通过在清镇市、观山湖区发展林下天麻种植;在开阳县、息烽县发展林下黄精、茯苓、重楼种植;在花溪区发展林下青钱柳种植;在息烽县发展林下艾草种植,综合分析药材适应性、销售市场、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贵阳市适宜发展天麻、黄精、茯苓、艾草等中药材品种。

2.2.3 实施主体

由于林下中药材生长周期较长,需要持续投资,见效相对较慢,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因此实施主体以公司为主。在今后的发展中,贵阳市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中药材种植企业,做大产业规模;培育扶持现有中药材种植企业,做强产业品牌。

2.2.4 实施模式

1)企业实施模式。企业自主投资,租用国有林地、集体林地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农户通过林地租赁、参与务工获得收入,形成公司得发展、农户得增收的利益机制。

2)专业合作社实施模式。合作社流转集体林地,组织农户务工,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壮大专业合作社经济基础,实现农户增收的目的。

2.3 林农复合经营

2.3.1 地块选择

林农复合经营主要以2015 年以来的新一轮退耕还林地块还未郁闭的林地为主,通过政策宣传,鼓励农户充分利用权属清楚、立地条件适宜的退耕还林地块,开展林农复合经营,主要集中在开阳县、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等地。

2.3.2 品种选择

根据农户长期以来的耕作习惯,在不影响主要树种生长的前提下,自愿选择适宜发展的品种,以矮秆作物为主,种植品种有竹笋、辣椒、花生、大豆、马铃薯、南瓜、白菜及萝卜等传统作物。

2.3.3 实施主体

1)企业流转集体退耕还林地开展林下规模化林农复合经营;2)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农户退耕还林地开展林下复合经营;3)农户利用自有退耕还林地开展林农复合经营。

2.3.4 实施模式

1)企业发展模式。企业流转集体退耕还林地,开展林苗、林药、林菜、林菌、林茶等林农复合经营。企业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林地利用效率,提升林产品品质,促进企业发展;农户通过务工、林地租赁增加收入,实现农户得实惠、企业得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2)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农户退耕还林地开展林农复合经营,通过统一经营管理,发挥规模效应,打通销售渠道。农户以土地、资金入股加入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实现土地得收益、务工有收入、投资有回报的利益联结机制。

3)农户发展模式。农户利用自有退耕还林地开展林农复合经营,实现粮食增收,丰富物资种类,确保生活需求,增加经济收入,盘活林地资源,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益,发挥林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存在的问题

3.1 实施主体薄弱

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贵阳市林下种植产业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起步晚,目前发展规模呈现“零、散、小”的特征,企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不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各种植户基本上都是自行发展,未能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目前,贵阳市发展林下种植的市场经营主体58家,19 家省级以上的林业龙头企业中无从事林下种植产业的企业,林下种植产业市场主体薄弱,亟待加强。

3.2 政策扶持不足

林下种植产业存在投入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抗风险能力弱等特性,而贵阳市的产业补助、贷款贴息、林产保险、林木林地抵押贷款等政策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企业发展资金缺乏,产业发展规模受限。银行无支持林下种植发展的专项金融方案,企业贷款受限;相关部门缺乏对林下种植产业的支持政策,企业发展积极性不高;贷款贴息政策尚未建立,撬动资本投入动力不足;林产保险中只有红托竹荪制订了保险方案,其余林产品都未纳入保险,企业抗风险能力弱[4]。

3.3 科技支撑不强

1)技术研发不足。林下种植品种繁多,涉及面广,技术复杂,专项研发不足,在资源保存和开发利用、优良品种选育、丰产栽培技术、有害生物防控、产品加工贮藏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均未取得重大突破。2)技术推广受限。科研机构与种植企业之间、技术推广单位与企业之间、种植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技术交流不畅,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沟通交流机制,技术推广难度较大。3)技术人才缺乏。林下种植产业发展技术专家团队缺乏,无法有效开展技术指导;技术人员缺乏,无法满足生产、管理工作需要;乡土人才缺乏,无法有效带动农户发展林下种植,发展难度较大。

3.4 配套设施缺乏

基础设施对林下种植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制约林下种植产业发展的关键,由于贵阳市林下种植产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灌溉、电力、道路、通信、贮藏、加工等配套基础设施缺乏,产业发展受限。贵阳市除国有林场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以外,其余发展区域基础设施缺乏,需要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产业有序、高效发展。

4 对策

4.1 培育壮大实施主体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需求,进一步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行业引领性强、市场渠道好的林下种植优强企业;加大对本地经营主体培育和扶持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做大企业规模,做强企业品牌。

4.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完善贷款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林下种植经营主体应贷尽贷,提供贷款贴息补助,开发多元化贷款产品,缩短贷款周期,简化贷款流程;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将林下种植业纳入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范围,争取将更多林菌、林药产业纳入特色农业保险;将林下种植业常用机械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积极谋划林下经济产业项目,协助实施主体努力争取上级各项政策补助资金支持[5]。

4.3 强化科技支撑

依托省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成林下种植发展专家技术团队,开展林药、林菌、林苗、林花等种植资源研究,进行收集、评价、筛选、提纯复壮、繁育推广等工作,推行林下种植良种良法、近野生栽培、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林机装备、循环利用、贮藏加工、质量检测等关键技术的集成示范、成果推广与服务[6]。

4.4 完善基础设施

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有效整合各级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建设完善林下种植基地的道路、灌溉、电力、通信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基础,提高基地产能,做强林下种植产业。

5 结语

贵阳市林下种植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距离高质量发展尚有一段距离,需要社会经营主体、政府部门相互协作,形成合力,通过不断加强金融支持、壮大经营主体、完善基础设施及全产业链等措施,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林下种植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林农贵阳市林场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关于贵阳市低碳交通发展路径的探讨
离贵阳市区最近的滑雪场 高坡滑雪场
林场住宅
沙洋停征林业“两金”减轻林农负担
贵阳市乌当区地下水问题及防治
基于GIS的林场营林管理信息系统研建
林业深化改革 林农共享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