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怡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休闲农业的发展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休闲娱乐和度假方式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1]。传统的农业观念逐渐演化为一种新的理念,即将农业与休闲结合起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接近自然、体验农耕文化的机会[2]。在这一背景下,上海市的休闲农业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将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相结合的休闲农业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向往,还可以让城市居民了解农业生产过程,感受农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上海市的休闲农业领域涵盖农场游玩、农产品采摘、乡村民宿等多种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消费者的关注。上海市发展休闲农业既有自身的有利条件,也有不足之处,本文就其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模式,可以被理解为将传统的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亲近自然、感受农村生活的机会[3]。它融合了农业生产、农村文化、休闲娱乐等多个要素,旨在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休闲方式的多样化需求,以及对于自然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关切。休闲农业不仅是一种商业模式,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4]。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模式,具有多重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在城市化背景下得以蓬勃发展并受到广泛关注[5]。
1)休闲农业强调亲近自然。休闲农业活动通常在农村进行,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参与者可以欣赏大自然的风光,观察植物和动物。这种亲近自然的体验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放松与恢复身心平衡的机会,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2)休闲农业注重农村体验。休闲农业不仅是欣赏自然,还包括参与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游客既可以参与农产品的采摘、种植、加工,体验农村传统工艺和文化,又能参与农村庆典和丰收活动。这种农村体验能让城市居民更好地了解农村生活,感受到农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助于拉近城乡之间的距离。
3)休闲农业提倡可持续发展。在休闲农业活动中,可持续性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通常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以确保休闲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这一特点与传统农业中追求高产量、大规模生产的模式有所不同,更加注重生态平衡和社会责任感。
4)休闲农业形式多样化。休闲农业并不局限于一种特定形式,而是有多种不同的活动和体验方式,包括农场景观、生产活动、民俗风情、农村庆典等多种形式。因此,休闲农业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从喜欢户外活动的人到对农村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休闲农业活动。
5)休闲农业具有教育意义。休闲农业不仅是娱乐活动,还具有教育性质。参与者可以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学习有关农村生活和农产品的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特别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休闲农业活动有助于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加其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6)休闲农业产业链的复杂性。休闲农业活动不仅是一次性的体验,还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产业链。从农户提供农产品和休闲活动,到民宿业主提供住宿,再到相关产品的销售和旅游服务,休闲农业涵盖了多个领域,为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总之,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模式,在城市化背景下备受欢迎。在上海市,休闲农业的特点得到了充分体现,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休闲体验,也为农村地区的振兴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上海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在休闲农业领域取得显著进步。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上海市的休闲农业不仅增强了城市与乡村的联系,而且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体验。根据《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十三五”以来,上海市积极构建与超大城市相适应的乡村产业体系,现已形成了郊野公园、采摘基地、现代观光农业园等多样化的休闲载体。目前,地产农产品数量基本稳定,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90 万t 以上,常年蔬菜面积稳定在3.33 万hm2,蔬菜自给率保持在40%,绿叶菜自给率保持在80%。
上海市都市农业的提质增效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粮食生产功能区、蔬菜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划定上。这些区域的总面积达到9.104 万hm2,体现了上海市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坚定决心。地产农产品的绿色认证率已达到24%,表明上海市在保障食品安全和提升农产品质量方面取得成效。另外,上海市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特别重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供给。通过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粮食安全责任,稳定了粮食、大豆和油菜的种植面积,并加强了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设。这些措施不仅保证了农产品供应稳定性,也为休闲农业提供了优质的农产品资源。
上海市在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业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打造郊野公园、采摘基地和现代观光农业园等多样化的休闲载体,上海市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目前,全市拥有休闲农业旅游点315 个,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1 500 万人次。这不仅丰富了城市居民的休闲选择,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努力,上海市在郊区农业方面已初步探索出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且实现了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有效融合。由此,上海市的休闲农业不仅成了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也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海市畜禽养殖的规模化率达到97%,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重超过75%,同时主要农作物的综合机械化率在95%以上,这些数据反映了上海市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的成果。此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海市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此外,设施装备和数字农业的发展也是上海市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施农业和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以及农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从而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休闲农业资源在上海市的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性,主要集中在郊区,而市区和一些农村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市区土地有限且价格高昂,休闲农业发展受到了限制。虽然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自然风光,但一些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休闲农业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影响了城乡居民的休闲选择,市区居民往往需要前往郊区体验相关活动,这增加了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限制了休闲农业的普及和发展。
虽然上海市拥有众多休闲农场和乡村旅游点,但其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农场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没有完善的管理流程和规范的经营模式,导致服务水平不高,存在接待不规范、游览路线混乱、卫生环境差等问题。设施设备的不足也是品质参差不齐的一个原因。一些农场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停车场、卫生设施、休息区等。此外,由于没有足够的投资来维护更新,相关设施设备逐渐老化和损坏,影响了游客的体验。
虽然发展休闲农业弘扬了农村文化,但一些地方传统的农村文化还没有得到充分传承和保护。休闲农业的商业化运营易对农村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一些农场为了吸引游客和提高收益,在活动和景点的设计上过于商业化,忽略了传统农村文化的真实性,这导致游客无法真正了解和传承传统农村文化。另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一些农村地区的年轻人逐渐离开农村,导致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难。农村地区需要更多的支持和资源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1)上海市可以进行全面的资源评估和规划,确定休闲农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在资源评估中,可以考虑土地利用、农业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多个因素,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分配资源。2)建立政策支持机制,鼓励市区和农村地区的合作发展。市区可以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持,与周边农村地区合作开展休闲农业项目。农村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农业资源,与市区共享发展成果。3)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同时,需要提供培训和指导,提升农村地区的服务质量,提供更好的游客体验。4)推广信息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政府可以建设休闲农业资源信息平台,为游客提供详细的资源信息和导航服务,提高资源的可见性和可访问性,这有助于游客更方便地选择合适的休闲农业活动。
1)建立更严格的管理和监管机制。政府可以加强对休闲农场的监管,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确保农场的经营和服务达到一定的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农场的品质,对不达标的农场要求整改或关闭,以维护行业的信誉和形象。2)鼓励农场加强自身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政府可以提供培训和指导,帮助农场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改进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同时,鼓励农场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娱乐项目,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3)加强游客教育和引导。政府部门可以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向游客介绍休闲农业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休闲农业活动。通过提高游客的文化素质和认知水平,增加他们对农村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1)建立健全融合机制。政府可以促使休闲农场与当地文化机构、农村社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文化传承活动。例如,组织传统文化表演、手工艺品展示和农村故事讲解等活动,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农村文化。2)鼓励开展文化教育和体验活动。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鼓励农场开设农村文化体验项目,如农耕体验、手工艺制作、农村美食烹饪等。这些项目可以吸引游客参与,提高他们对农村文化的兴趣,促进文化传承。3)建立文化传承奖励机制。政府可以设立文化传承奖项,鼓励农村社区和个人参与农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农村文化与休闲农业的有机结合,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休闲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