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祎,兰惠婷,隋 丹
(榆树市气象局,吉林 130400)
吉林省榆树市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总播种面积为391 126 hm2,常年玉米种植面积超29 万hm2。近两年,榆树市的农业气象灾害呈现多发、频发态势,不仅影响了玉米产量,而且影响了玉米品质,最终致使区域玉米生产效益下降。因此,研究气象灾害对吉林省榆树市玉米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榆树市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多发气象灾害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受台风登陆影响,榆树市洪涝灾害时有发生。榆树市属东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多受季风干扰,雨热同季,夏季湿润多雨,因此洪涝多在7—8 月发生,发生时的总降水量450~550 mm,其中主汛期总降水量220~320 mm。洪涝灾害发生时的气温波动较大,变化剧烈,最高气温为31 ℃,最低气温为17 ℃,较常年同期偏高,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若在玉米花期遭遇暴雨洪涝灾害,将直接降低土壤通气性,抑制玉米根系的呼吸作用,致使土壤中氮等营养成分流失,最终降低玉米叶绿素含量,抑制玉米光合作用。
1.2.1 深耕深翻
深耕深翻是一种人工优化玉米种植地物理性状的耕作方式,可以增强土壤透气性,在降水量较多时,促使降水深入深层土壤,将玉米田转化为“土壤水库”,避免水分在表层蓄积。根据玉米根系发达的特点,榆树市玉米种植户可以在早春解冻前(或前茬收割后)深耕40 cm 左右,及时深翻,打造上部虚松、下部密实的结构,降低洪涝影响。
1.2.2 中耕除草
种植户可在玉米苗期中耕1 次,深度为(3.5 cm±0.5)cm,并结合中耕进行人工除草,打造良好通风透气条件,减少地面径流,抑制厌氧菌活动。同时,在玉米拔节前期,种植户可再次中耕,深度为(7.5±0.5)cm,进一步提高玉米田间土壤透气性。
榆树市区域降水量季节变化波动幅度较大,易发生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集中在2—4 月,发生时期天气多为晴天、多云、小雨,日均最低温度-8 ℃左右,日均最高温度19 ℃左右,平均降水量4~12 mm,风向多为西风、东北风、西北风,风力最高为3 级,最低为1 级。2022 年4 月,榆树市发生干旱灾害,最高温度19 ℃,最低温度6 ℃,平均降水量仅有12 mm,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影响。
2.2.1 选择抗旱品种
选择抗旱品种是降低干旱灾害对榆树市玉米产量影响程度的主要措施。榆树市的玉米种植户可以根据区域情况,选择种植抗旱性较强、抗逆性较强的品种,如登海605、先玉335、农大108 等。
2.2.2 应用抗旱栽培技术
抗旱栽培是榆树市的特色栽培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玉米根系生长,降低干旱灾害影响[1]。在播种前,种植户应对玉米种子进行干湿循环处理,先将玉米种子放入21~25 ℃的温水中浸泡,注意水面要高过玉米种子(7.5±2.5)cm,持续浸泡24 h,每间隔1~2 h 充分搅拌1 次。24 h 后控水,然后自然晾干。
播种时,种植户应根据植株蓄水规律,选择大小行套种。一般榆树市选择玉米套种大豆的方式,玉米播种在宽200 cm 的大行,大豆播种于宽40 cm 的小行,播种行距为40 cm。这种种植方式能够减少植株水分蒸发,充分利用已有水分。在套种模式下,根据榆树市春季自然降水量少(多年春季平均降水总量在12 mm以内)的特点,种植户应早播抢墒,促使玉米幼苗期处在降水前期,促进植株根系吸水。
2.2.3 造墒播种
在玉米播种期田间干燥土层深度大于5 cm 的情况下,种植户可造墒播种。即沿设计种植行距开设深30 cm 以上的边沟,直接将玉米种子播种到沟底,种子上方覆盖(1.5±0.5)cm 细土,覆土后利用机械喷雾器均匀喷水,促进玉米出苗。
在玉米种植田内干燥土层超出10 cm 且播种当年自然降水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种植户应做好干旱应对措施,提前借助区域内的水库设施收集足够水源,并就近开沟,促使水源顺沟流向田间,提高土壤含水量,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干旱灾害对玉米苗期生长影响。
榆树市风雹天气出现概率较高,且主要集中在玉米生长季节。榆树市夏季强对流天气多发,风雹天气通常在7—8 月发生,发生时,最大风速达到13 级(37.1 m·s-1),风向多为东风、东北风、西南风、西风等。区域冰雹最大直径达到50 mm,局部地区可能伴随短时强降水、雷电,小时雨强较高,气温最高达到31 ℃,最低为17 ℃。若在玉米播种到出苗期遭受大风冰雹灾害,则会损坏地膜,影响墒情;在玉米苗期遭受大风冰雹灾害,将导致玉米叶片边缘干枯,甚至大面积倒伏、死亡[2]。
3.2.1 选择抗倒伏品种
在种植前,根据玉米种子质量与植株抗倒伏能力,优选矮穗位、根系发达、茎秆粗壮的玉米品种,如新华618、金龙618等。可在玉米生长后期(大喇叭口期)向玉米植株表面喷施30%胺鲜·乙烯利450 mL·hm-2与225 kg·hm-2水的混合物,进一步缩短植株基部茎节长度,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
3.2.2 施加足量肥料
施加足量肥料可以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玉米本身抗风雹打击的能力。在深耕期间,种植户可施加3.00 万~3.75 万kg·hm-2腐熟有机肥,并合理搭配氮磷钾肥,具体为300 kg·hm-2纯氮、75 kg·hm-2氧化钾、67.5 kg·hm-2五氧化二磷。肥料上方覆盖10 cm 无碎块土壤。先施肥后播种,促进玉米植株生长。
在玉米苗期,种植户可以按照100 kg·hm-2纯氮、25 kg·hm-2氧化钾、22.5 kg·hm-2五氧化二磷的剂量追加苗肥[3]。
在玉米拔节期到大喇叭口期,种植户可以施加15 kg·hm-2尿素。在玉米抽雄穗前7 d,种植户可施加300 kg·hm-2尿素,促进玉米根系生长,降低大风冰雹危害。
3.2.3 设置防护林
可在玉米田周边设置防护林,发挥林木防风固土的作用,减缓风速,降低大风对玉米田破坏力[4]。
榆树市年平均积温2 770~2 910 ℃,年均有效积温2 860 ℃,较为适宜玉米生长。但是,寒潮灾害的出现将破坏地温条件,进而影响玉米生长发育质量。玉米是喜温性作物,对外界温度变化较敏感,寒潮灾害不利于榆树市春玉米形成丰产群体,进而影响后期产量,特别是在玉米播种到出苗期,气温低于7.5 ℃不利于种子发芽甚至出现种子腐烂现象;气温低于2 ℃时将出现生长停滞;出现-1 ℃低温时,玉米苗则会直接遭受冻害;若气温下降到-2 ℃,玉米苗将直接死亡[5]。
4.2.1 覆盖地膜
在应用宽窄行抗旱套种技术的基础上,种植户可以选择窄行覆盖地膜,将玉米播种在地膜边缘土壤内,播种后覆盖(2.5±0.5)cm 厚细土,并及时镇压,提高地温,同时为玉米出芽提供充足水分。或者按照一定行距开两条槽,在中间槽埂上方覆盖一层地膜,地膜下播种玉米,促使槽内地势低位积温,提高玉米田地的抗寒潮能力。
4.2.2 人工增温
根据天气预报,在寒潮到来前1 天,种植户可进行全田灌水,利用土壤中水分含量高、相对气体少的特点,增加土壤热容量,稳定土壤温度[6]。还可在玉米田周边堆放柴火,熏烟增温,利用农田烟熏提供0.5~2.0 ℃的增温保护层。
根据榆树市雨热同季的特点,高温天气发生时伴随多云转小雨、中雨转小雨、大雨、雷阵雨转多云等天气,风向多为西南风、东南风、西风、东北风。在玉米开花期,30 ℃以上的高温会造成玉米雄穗无法顺利抽出,花粉无法顺利开裂散播;在玉米花粒期,温度超过25 ℃,淀粉酶活性受抑制,玉米植株营养物质转移速率下降,雌穗结实率下降或者不结实,最终造成秃尖率提升[7]。
5.2.1 选择耐高温品种
为降低温度对玉米生长的不利影响,种植户应根据区域高温年份发展规律,在高温灾害到来前选择种植更耐高温的玉米品种,如榆单39、郑单958 等。
5.2.2 控制播种密度
适当降低播种密度,在玉米植株之间营造良好通风空间,减小高温天气下玉米田间群体温度上升幅度。榆树市玉米稀植品种可控制种植密度为4.20 万~5.25 万株·hm-2。
5.2.3 及时灌溉施加叶面肥
在高温天气,种植户应优选早晨(或傍晚)进行水分浇施,在辅助降低玉米田间温度的同时,为玉米植株补充足够水分,降低高温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在灌溉期间,种植户可以选择磷酸二氢钾成分的叶面肥,促使肥料水溶液在高温下吸热蒸发,达到间接降温的作用。一般高温时期,可以选择99%磷酸二氢钾1 200~1800 g·hm-2与225 kg·hm-2水混合,利用机械喷雾器喷施到玉米叶片表面。
5.2.4 人工辅助授粉
根据高温天气对玉米授粉质量造成的影响,种植户可以选择通过摇动玉米秸秆的方式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有条件的情况下,种植户可以利用授粉器、吹风机给玉米花丝进行授粉。适宜的人工辅助授粉时期为早晨或晚上(避开大风天气),在玉米种植面积较大时,种植户可以将吹风机对准玉米花序,沿着一定方向吹风,促进花粉传播;在玉米种植面积较小时,种植户可逐一将人工授粉器插入玉米花序中,促使花粉均匀下落到柱头。
榆树市是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玉米种植面积位于前列。由于近期榆树市频发干旱、洪涝、风雹等气象灾害,对玉米生产造成了直接的影响。玉米种植户应根据不同气象灾害发生特点及其对玉米生产的影响,采取优选良种、地膜覆盖等应对策略,降低气象灾害影响,确保玉米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