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语境下的吉祥图案

2024-05-28 15:48:49方雪
艺术大观 2024年6期
关键词:吉祥图案

方雪

摘 要:本文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通过分析蝙蝠和鱼等典型吉祥图案,本文揭示了这些图案不仅仅是视觉艺术的象征,还是承载了深厚文化寓意的社会参与者。笔者借助阿尔弗雷德·盖尔的艺术人类学理论的语境,探讨了吉祥图案在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展现了吉祥图案的丰富多样性和深刻底蕴,反映了设计师在推动艺术与社会、文化交融中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吉祥图案;艺术人类学;能动性理论;文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J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6-0-03

一、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文化意义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吉祥文化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象征,映射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深切追求。这种文化深植于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之中,贯穿了中国历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真正吉祥的源泉。这一观念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更奠定了构建和谐社会和文化的基础。吉祥图案作为这种文化观念的艺术表达,通过丰富的图形和符号,传递了人们对幸福、繁荣与美好愿景的祝愿。从新石器时代的图腾崇拜,到商周时期的神灵信仰,再到汉代《山海经》中的祥瑞图案,吉祥图案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样性。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使得莲花等元素成为我国吉祥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宋元时期及明清时期,花鸟画成为表达吉祥愿景的主流,明代瓷器上直接表达吉祥祝颂的文字,如“金玉满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标志着吉祥文化在视觉艺术与文学表达方面的新融合。

经过数千年文化的演变和传承,吉祥图案的构图设计巧妙复杂,载体不局限于二维上,还出现在建筑、家居、服饰等领域。这种文化传递的过程,不仅展现了吉祥图案作为视觉艺术的魅力,更引入了艺术人类学中关于艺术品能动性的深刻讨论。

二、艺术人类学中的能动性

艺术人类学中的能动性概念由阿尔弗雷德·盖尔在其1998年出版的《艺术与能动性—人类学理论》一书中提出,阿尔弗雷德·盖尔的艺术人类学观点主要集中在他对艺术作为社会行为的理解,以及艺术品在人类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1]。

(一)反对传统美学、符号学和语言学研究艺术的方法

盖尔认为,传统的艺术研究过分侧重于美学、符号学和语言学,这些方法忽视了艺术生产、流通和接受的社会语境。他主张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研究艺术,关注艺术品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而非仅仅作为审美或符号系统的对象。

(二)藝术作为技术体系和行动体系

盖尔将艺术视为一套技术体系和行动体系,强调艺术生产的技术性和艺术行为的社会性。他认为,艺术品不仅是物质对象,也是行动者之间互动的媒介,能够在社会中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塑造关系。

(三)艺术关系网理论

盖尔提出的艺术关系网理论是他对艺术人类学的核心贡献。这一理论认为,艺术品、艺术家、接受者和原型等元素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艺术品在这个网络中发挥作用,通过其能动性影响人们的感知和行为。

(四)指示符的概念

盖尔借鉴了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特别是指示符的概念,来分析艺术品的功能。他认为,艺术品作为指示符,能够指向社会关系和文化意义,通过视觉和物质特性反映其所处的社会语境。

(五)艺术的能动性

盖尔特别强调艺术品的能动性,即艺术品能够作为非人类行动者影响人类社会的能力。这种能动性来源于艺术品自身的技术特性和它们在社会关系网中的位置。艺术品通过激发观众的情感反应、引发社会互动和传递文化价值,展现其能动性。

阿尔弗雷德·盖尔的理论突破了传统艺术研究的范畴,他反对仅从美学、符号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而是将艺术视为一种社会行为和技术体系,强调艺术品在社会关系网中的能动性和作用。盖尔提出的艺术关系网概念,将艺术品、艺术家、接受者和原型等元素纳入考量,从而为理解艺术作品在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盖尔理论中的吉祥图案

阿尔弗雷德·盖尔的理论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吉祥图案展示了一种创造性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存在于行动者本身,也体现在这些文化符号之中[2]”。如蝙蝠、鱼等图案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装饰,这些图案远超过其作为审美对象的角色,实际上在文化和社会实践中充当着积极的参与者。它们深层的寓意和与人互动的过程,促进了社会凝聚力与文化认同的形成,体现了盖尔所强调的艺术作品的能动性。

(一)蝙蝠

蝙蝠图案,作为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凝结了数千年华夏智慧与和谐造物思想。蝙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其名称与“福”字同音,自古以来便被赋予了吉祥和福气的象征意义。“谐音的手法,是在吉祥图形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所谓‘谐音就是指同一个读音的不同事物相互借用和转换,即假借其音以表他意。[3]”蝙蝠图案的演变贯穿了中国艺术的各个发展阶段,从新石器时期的古朴原始纹样,到汉代铜镜上蝙蝠纹饰的精细雕琢,再到明清时期的繁复华美,每一个时期的变迁都深刻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政治理念和哲学思想。蝙蝠图案的使用在明清时期到达顶峰,其象征意义经过国内各民族纹样的融合,以及对西方外来纹样的借鉴,使得有关蝙蝠的吉祥图案形式繁杂,内涵丰富。

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展示了蝙蝠图案的审美多样性,而且反映了中国人对幸福、艺术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蝙蝠图案既独立存在也与其他吉祥元素如神仙、动植物结合,如与桃子结合的“福寿如意”是由四个桃子、四只蝙蝠和如意纹样组成的,这是代表长寿和好运的吉祥图案。“富贵增福”是将蝙蝠和牡丹、桃结合在一起,同样含有长寿的寄托。多样的艺术组合在视觉上呈现出层次丰富的美感,在文化上深刻传达了对幸福生活的祈愿。

根据盖尔的艺术网理论框架,带入制作者——民间匠人,观众或使用者——对未来生活有美好期许的民众,蝙蝠的文化象征——吉祥。1.制作者——民间匠人通过蝙蝠图案的创作,不仅表达了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还考虑了当代审美趋势,以确保作品既符合文化传统又满足市场需求。这种创作超越了视觉艺术的范畴,深入文化符号的创造与传承。他们通过自身的创意和技巧,把传统文化符号变为富有文化象征意义的作品,体现了民间匠人在文化传递与更新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2.观众或使用者——民众是吉祥图案的直接接受者和使用者。他们通过选择和使用这些图案,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寄托。3.文化象征是吉祥图案中不可或缺的,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期望,如五福捧寿中的“五福”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幸福生活的五种愿望或祝福,“‘五福的五个方面:一是长寿延年,二是荣华富贵,三是康乐安宁,四是行善积德,五是年老善终。这五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人最早的幸福观。[4]”这些图案的功能属性已经深刻地镌刻在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文化象征通过图案被传达给观看者,强化了社会对图案所包含的吉祥文化的认同。

蝙蝠图案各种形态的应用及功能语言,展示了它作为活跃的文化参与者,记录和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蝙蝠图案作为一种深具文化内涵的艺术符号,其丰富的历史演变和深远的象征意义,不仅超越了图案本身的美学价值,而且反映了图案不只是被动存在的,还能够主动影响和塑造社会价值观。

(二)鱼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鱼”图案以其丰富的民俗功能,成为一条贯穿古今的文化长链。这种图案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在于它深植于中国鱼文化的根系和丰富的文化价值中。鱼文化作为我国最早的文化形态之一,其形成和演变受到了生态环境、人类心理、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深刻影响。

在史前社会中,人们崇拜繁殖力强的鱼类,因其象征着生存和繁衍。随着农耕的出现,“鱼”延展出粮食丰收的象征。商周时期,青铜器和玉器上常见鱼纹,这时鱼符号的文化象征延续和泛化,包括辟邪消灾等文化现象。如人们会佩戴鱼形玉佩,床榻上有鱼骨制作的枕头。至汉代,汉文化的繁荣,鱼文化被赋予更明确的吉祥寓意,如鱼代表了世界载体的宇宙观,鱼是“余”的谐音,即有“连年有余”。后来,鱼象征富余的寓意又出现在诗歌、绘画和民间故事中。隋唐至宋辽,这一时期被视为鱼文化的兴盛期,唐代的鱼文化显著盛行,其中绘画作品“鲤鱼跃龙门”流传至今,鱼和龙的结合承载着长辈对家中小辈美好的寄托,期望小辈能像鲤鱼一样跃过龙门,功成名就。元、明、清至近现代:这一时期是鱼文化的迁化期,传统鱼文化在民间文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瓷器、织绣、年画等。这反映了传统鱼文化与民间大众生活的深度融合。如笔者在大英博物馆看到的这幅1873年绘制的富贵春图(见图1),这幅吉祥图像文字版画的寓意是长寿、婚姻幸福、家族繁盛,猜测是在新年时装饰房屋所用。其中“春”字的中部挂着两条鱼,传达了鱼是人们对丰收盛产的期许,即家族财富丰硕的吉祥寓意。如今,我们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把鱼作为年夜饭的必备菜肴端上饭桌,以寓意来年生活富足。鱼文化及其图案的功能性经历了显著的转变,反映文化形态不是静止的,是动态的。早期鱼文化的物质形态为后来的精神型文化奠定了基础,这种由物质到精神的演化,体现了文化的逐步深化和丰富的内涵。

图1 1873年间的“富贵春图”(笔者拍摄于大英博物馆)

将盖尔的艺术人类学视角引入对“鱼”图案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鱼”图案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由物质到精神的过程。作为艺术关系网中的关键指示符——“鱼”图案,将创作者的智慧、使用者的生活与广泛的文化象征紧密连接,构筑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传播网络。在这个网络中,“鱼”图案的演化不仅展现了艺术品的能动性——如何根据变化的自然条件、社会需求和伦理观念获得新的文化内涵,并影响人们的情感和行动,还揭示了艺术在维持文化传统连续性和促进文化创新中的核心角色。不同历史阶段的鱼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文化的传承、适应、整合和创新上,共同推动了中国鱼文化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如今鱼灯作为现代游乐与赏玩的必备元素,现代民间匠人通过对鱼灯图案的精心设计、色彩的运用,反映了世俗化生活的改造,调动了文化再创的活动,也引发了现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价值的认同。通过探讨“鱼”图案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我们了解了一个文化符号的变迁,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了吉祥图案承载的是在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集体,对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作用。

我们依托于阿尔弗雷德·盖尔提出的观点,探究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社会互动、文化传播以及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独特且具有深远影响的角色。这揭示了民间匠人通过设计和创作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吉祥图案,在传递深层文化和社会价值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广泛社会对话和文化交流中的积极参与者。吉祥图案远超过其作为艺术视觉元素的角色,承载着丰富社会和文化内涵的关键沟通媒介。

四、结束语

盖尔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研究框架,其强调了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密切联系以及艺术作品在这些关系中的作用和能动性。这种视角超越了将艺术仅视为审美对象的传统理解,将艺术作品纳入更广阔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展示了艺术在社会和文化中的深远意义和价值。通过艺术人类学语境分析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我们明白吉祥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民众思想的重要载体,深刻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精神世界,其影响不仅限于艺术层面,更是对社会认知和文化传承的贡献。中国吉祥图案的影响力和应用范围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和技術革新下,将进一步扩大。中国本土设计从业者应在传承传统文化时,从美学创作者转变为社会信息的传递者和文化交流的推动者。

因此,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美学和功能性,更应深刻认识到他们的作品可能对社会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在现代设计语境中创造符合能动性原则的吉祥图案,可参考以下方法:首先,深入研究吉祥图案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理解其象征意义;其次,创新性地融合传统与现代设计,以满足现代审美需求同时保留其传统精神;再次,通过故事讲述和情境创造,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图案背后的深层文化价值;最后,利用互动设计手段,增强图案的社会互动性和文化传播力,让观众直接参与到图案的解读和体验中。强调吉祥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时,我们不应忽略其传统根源和社会作用,而应深入理解并创新地将其融入现代设计语境,以促进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李修建.阿尔弗雷德·盖尔的艺术人类学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22(06):118-122.

[2]陈学金.“结构”与“能动性”:人类学与社会学中的百年争论[J].贵州社会科学,2013(11):96-101.

[3]张抒.吉祥图形的文化释解[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02):146-148.

[4]张道一.吉祥文化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吉祥图案
吉祥图案:传承千年的文化之美
天工(2024年12期)2024-07-07 21:22:08
传统工艺美术中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
牡丹(2021年14期)2021-09-22 09:59:21
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策略
魅力中国(2021年26期)2021-09-10 14:46:12
基于雕版印花技术的民间吉祥图案再设计
湖南包装(2020年6期)2021-01-20 02:02:10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艺术体现分析
大观(2019年12期)2019-12-17 08:05:37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名家名作(2019年8期)2019-07-10 00:16:57
浅谈传统吉祥图案在我校烹饪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传统吉祥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大众文艺(2017年6期)2017-01-28 12:33:14
22 1978年以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研究概况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家具雕饰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