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民
绿色植保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局限性,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近几年来,多项举措从不同方面为绿色植保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我国恶性杂草发生面积14亿亩次/年,各类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5亿亩次/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超千亿元。通过使用农药,每年可为我国减少粮食产量损失1400亿公斤,但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农药残留超标、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等。随着科技进步和政策调整,多方面多举措可推动绿色植保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从田间到“舌尖”的安全。
一、新型绿色农药有效成分的创制
随着农药使用与管理政策的日趋严格,传统的高毒、低效农药将加快淘汰,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化合物成为行业研发重点和主流趋势。使用新型绿色农药替代传统高毒、高残留农药,改变了过去生物活性低、农药使用量大的局面,使防治效果大幅度提高,对非靶标生物更加安全。近20年来,我国以作物健康为中心,绿色发展和农药减量为前提,围绕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先后创制并登记了几十个新型高效农药化合物,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昆虫鱼尼汀受体抑制剂类杀虫剂,等等。这些新农药化合物不仅高效、安全,而且不少以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物质为先导,或以有害生物特有的生理物质或结构为靶标进行“仿生”合成而得,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对人畜和环境十分友好。
二、农药利用率的提升
在新形势下,农业绿色发展、农药减施增效以及生态环境安全对农药载药体系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载药体系功能更丰富、用途更多样、靶标更精准、使用更安全,农药利用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近年来,缓控释技术、纳米技术和界面技术等新型科技得到快速发展与应用,尤其是纳米农药制剂,不仅高效,还具有附着性高、渗透效果好的特性,在绿色植保领域受到了极大关注。农药的高效利用包括雾化、沉积、附着铺展、渗透吸收和传导等过程。农药雾滴的蒸发、飘移、弹跳滚落是农药损失的主要途径,通过了解雾滴在剂量传递中的运动规律,制定调控机制,可以减少药剂流失,实现农药药效和利用率的提升,有效防治病虫草害。
三、生物农药与新技术的应用
生物农药与新技术发展迅速,微生物农药、RNA干扰(RNAi)等新型生物农药不断涌现,是绿色植保的重要技术保障。相比于化学农药,以真菌、细菌、病毒以及天然植物等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农药,对生物和环境更加友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行业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国在有效登记状态的生物农药产品2159个(未包括
农用抗生素和天敌),占全部农药总数的4.78%。
RNAi技术被认为是农业绿色植保防控中最具潜力的生物技术之一。基于RNAi开发的生物农药正以转化和非转化两种产品形式进入市场。转化形式的第一个产品是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发的抗虫转基因玉米Smart Stax?PRO品种,已于2017年在美国和加拿大获得商业化种植许可证。非转化形式的产品可以通过喷洒、茎注射、蘸根、种子处理等形式进行RNA制剂的局部施用。尽管目前没有此类形式的产品上市,但随着真核生物RNAi机制的逐步解析,生产成本及功效得到进一步改善,此类新型生物农药也将在害虫防治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转基因技术的影响
我国是较早研究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已开始相关研发工作,“863”“973”等计划对转基因研究予以大力支持。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培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具有抗虫、抗逆、高产、优质的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截至2021年5月底,农业农村部先后批准了自主研发的抗虫棉、抗虫水稻、抗虫耐除草剂及高植酸酶大米,耐除草剂大豆、抗病毒番木瓜、改变花色矮牵牛、抗病甜椒、延熟抗病番茄等8种作物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对农药需求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许多具有抗虫特性的转基因新品种作物的培育与推广,曾在传统种植工艺中大量使用的农药呈现需求下降的趋势。有研究表明,抗虫玉米、抗虫棉花与普通玉米、棉花相比,单位面积杀虫剂用量均明显减少。随着克隆技术的研发,转入苏云金芽胞杆菌基因,产生不同蛋白等,会获得越来越多的产品。同样,转入耐草甘膦等基因的作物品种也不断增加,可以有效解决杂草防控中的药害、防效和农药成本等问题。
五、新型耕作方式及施药技术的改变
随着经济结构和种植模式的转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劳动成本逐渐增加,耕作方式及施药技术也发生转变。我国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由传统的、粗放的、个体农业向集约化、机械化、智能信息化方向转变。专业化服务组织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一家一户的作业方式,也便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截至目前,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已超过9.32万个。近年来,植保无人机的出现极大改变了我国的施药方式,以其效率高、省时省工等优势,为高效、安全植保作业提供了有效途径。据初步统计,我国植保无人机作业面积已超过14亿亩次,2022年,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的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3.6%。不过尚有些相关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如需新型的农药剂型与之相匹配。新型省力化的制剂不需要使用复杂的药械,通过简单方便的施药方式即可将有效成分扩散至靶标,减少施药过程中耗费的人力物力,同时兼顾环保高效的优点。
六、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
农药包装废弃物是农业固体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据调查,我国每年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药包装废弃物约29亿~35亿个,总重量超过10万吨。其中包括塑料袋、玻璃瓶、锡箔纸等几十种材料制品,有一些含有高分子树脂的包装袋,使用完被随意丢弃,可能对土地、水源造成污染,对牲畜和人体造成损害。
为破解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难题,国家相关部门先后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制度文件,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农药管理条例》等。
我国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各地在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武汉市新洲区2020年回收農药包装废弃物74.7吨,回收率高达90%以上,全部实现无害化外理。吉林省2021年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1300余吨,预计到2025年,全省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要达到80%以上。
2015至2022年,我国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2022年我国农药使用量为24.5万吨,相较于2015年下降了18.1%。绿色植保技术的发展为提高我国农药使用效率、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面源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九三学社中央农林专门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尚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