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怡萌
摘 要:博物馆教育不仅是博物馆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纽带,也是博物馆宣传教育的原点和出发点,发挥着传承历史、教育当代、启迪未来的功能和作用。洛阳周公庙博物馆注重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尤其是系列课程的研发和践行非常积极,不辱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文章围绕青少年社会教育系列课程的特点、意义展开分析,总结了适合青少年的社会教育系列课程的具体路径,希望可以为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及其他博物馆发挥教育价值提供借鉴。
关键词:洛阳周公庙博物馆;青少年社会教育;系列课程;构建思路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8.021
0 引言
洛阳周公庙博物馆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专题性博物馆,是我国三大周公庙之一,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博物馆逐渐成了青少年校外课堂的重要场所。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洛阳周公庙博物馆针对青少年群体,并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开发了一系列生动的教育课程。
1 洛阳周公庙博物馆青少年社会教育系列课程的特点
1.1 系统性
系统性是由课程主要服务内容的系统性决定的。
洛阳周公庙博物馆是一座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公庙设立的,以弘扬周公文化、展示周公史迹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洛阳周公庙博物馆青少年社会教育系列课程是围绕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古建筑以及周公史迹为依托设计了五大类课程内容,包含:礼乐文明、中华礼仪、非遗传承、古建探究、四时八节等多个方面。其内容是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的,涵盖多个门类和学科,是较为成熟、跨学科、体系化的知识载体。
1.2 实物性
“物”是衡量博物馆实力的主要依据之一。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展陈的筋骨,实物性是博物馆教育资源最突出的特点。
洛阳周公庙博物馆“探寻古建之美”系列课程是依据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定鼎堂进行课程设计的,让青少年通过看到具体的建筑及其构件,了解建筑方法和图纹内涵,结合想象与实践来感受和了解过去的历史和古建筑的精妙。洛阳周公庙博物馆的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动人的故事,是进行社会教育的生动教材。
1.3 知识性
知识性既体现在内容的知识性也体现在博物馆工作的专业性。无论是展陈内容还是文物展品,都是博物馆向青少年群体传达信息、知识的载体。
洛阳周公庙博物馆五大类课程体系按照历史知识、古建常识、文化常识进行设计和分类。各种课程严格遵循相关研究和史籍记载,做到了有迹可循、有史可证、有典可查。
1.4 综合性
综合性是设计一系列可感可知的节俗活动,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将青少年群体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让到博物馆的青少年都可以更沉浸式地学习知识、体验文化。
洛阳周公庙博物馆“非遗传承”系列课程更是将文化和自然遗产与可操作的手工活动融为一体。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不仅关注青少年群体的知识性学习,也将语言、身体、空间等多种智能的运用融入课程中,打破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丰富课程内涵。
2 洛阳周公庙博物馆青少年社会教育系列课程的意义
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始终依托科学有效的教育规律和教育目标,综合了多学科知识和正确价值观念,并按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逻辑线索,从而不断地研发和推广青少年社会教育系列课程,助力广大青少年获取礼乐知识、涵养自身道德。具体可以概括如下。
2.1 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深入了解洛阳周公庙博物馆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青少年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2 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在参与这些课程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能够了解历史和文化知识,还能够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与课程相关的主题讨论和互动环节,他们还能够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都能够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2.3 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在课程中通过接触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青少年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这些课程还能够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2.4 有助于加强青少年与社会的联系
通过参加这些课程,青少年能够深入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在以后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并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这些课程还能够为青少年提供与同龄人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
3 洛阳周公庙博物馆青少年社会教育系列课程
3.1 “传承中华文化 感悟礼乐文明”系列课程
礼乐文明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时期,周公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和谐。“礼”和“乐”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洛阳周公庙博物馆作为弘扬礼乐文明的重要阵地,策划推出“传承中华文化 感悟礼乐文明”系列课程,将礼乐文明与青少年教育相结合,增强青少年文化素养,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3.1.1 课程一—“以身修礼 礼仪之邦”青少年社会教育课程
①走进洛阳周公庙博物馆,结合历史故事,了解礼乐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②通过现场参观,使青少年进一步了解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的独有文化体系。
③学习礼乐文化,了解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坚定文化自信,了解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④分组进行手作互动体验。
3.1.2 课程二—“礼与乐的相遇相融”青少年社会教育课程(图1)
①共同聆听远古的声音,感受音乐的起源。
②通过现场互动,引导青少年探究古代的音乐与礼仪,了解礼乐、音律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符号的重要性。
③了解我国古代音乐的六律、六吕、五声、八音等知识与内涵,见证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
④分组进行手作互动体验。
3.2 “非遗传承”系列课程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传承意味,彰显着传统文化特色,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某一个场所。我国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都会开设“非遗传承”系列课程,通过讲述非遗文化、非遗技艺,让青少年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3.2.1 课程一—“一瓦当尽千年风雨”青少年社会教育课程
①走进洛阳周公庙博物馆,聆听深度讲解。结合历史故事,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②通过现场参观,让青少年进一步了解洛阳周公庙博物馆的建筑特点,识记瓦当的基本功能及不同历史时期瓦当纹饰的特点。
③学习了解传拓技术在我国文化传承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及起到的重要作用。
④体验我国传统技法—拓印,并制作瓦当纹饰拓片。
3.2.2 课程二—“匠心竹韵·指尖传承”青少年社会教育课程(图2)
①本节课程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标志切入,细致地为大家讲述了该节日的由来及内涵。
②向同学们介绍竹子因其良好的吸水性、耐磨性等特征而作为家具或工艺品的重要材料。
③了解竹编技艺并学习竹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
④体验我国传统技法—竹编编织,并制作竹编工艺品。
3.2.3 课程三—“巧手匠心·多彩非遗”青少年社会教育课程
①首先向大家讲述景泰蓝在13世纪由阿拉伯国家传入我国的历史渊源。
②讲述景泰蓝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工艺发展而产生的造型差异及题材上的衍变。
③简述现当代景泰蓝制作技艺的发展升级及大国工匠的匠心传承。
④体验我国传统技法—掐丝珐琅,并制作掐丝珐琅工艺品。
3.3 “探寻古建之美”系列课程
我国传统古代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更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基于此,了解和保护古代建筑就显得尤为重要。洛阳周公庙博物馆以馆内古建筑为主体,开设了“探寻古建之美”系列课程,从建筑形式、建筑构件、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入手,组成了不同的课程内容。
3.3.1 课程一—“屋顶上的神兽”青少年社会教育课程
①聆听故事,帮助青少年了解博物馆里古代建筑上的脊兽名称、特点及作用。
②以脊兽为例,讲授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了解儒家思想对建筑价值的巨大影响。
③学以致用地在博物馆里找寻神兽的身影,并说出他们的名字、特点。让青少年从了解到熟悉,建立起对古代建筑的情感。
④分组进行手作互动体验。
3.3.2 课程二—“城建规划中的礼乐世界”青少年社会教育课程
①走进洛阳周公庙博物馆,观察了解洛阳周公庙博物馆主体建筑与布局形式。
②通过多媒体互动,探寻我国传统建筑形制的特点,对比当代建筑,了解传统建筑群落之美。
③学习礼乐制度在建筑等级中的体现,由此与周公所制定和推行的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产生关联,从而让学生们明白礼乐制度在城建规划中的应用与联系。
④分组进行手作互动体验。
3.4 “中华礼仪”系列课程
周公制礼作乐为此后的中华文化定下了“礼乐文明”的基调。周朝的社会秩序是建立在礼教上的,以礼为法,以教为政,凡国家、宗族与个人的一切行为,都纳于礼的范畴。周公一生的主要功绩多在洛阳,洛阳周公庙博物馆作為建立在洛阳周公庙基础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充分依托馆内传统古代建筑,开展中华礼仪活动有着较强的氛围感、体验感。从而发掘整理了中华传统文化仪式教育的精华内容如:开笔礼、成童礼(图3)、拜师礼、成人礼等中华礼仪活动。
活动根据学生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开展融入特定精神文化内容的礼仪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产生使命感和自豪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形式多样的典礼仪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至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都非常大。
4 总结
本文通过对洛阳周公庙博物馆青少年社会教育系列课程的构建思路进行的研究,总结了相应的实施策略。这些课程旨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提高青少年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也为博物馆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余木子.国家典籍博物馆青少年情境式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我是小小讲解员”课程为例[J].博物院,2023(3):122-127.
[2]阮敏燕.“双减”背景下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路径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6):80-83.
[3]徐刚.中华文化与奥运精神 一次成功的公关交融[J].公关世界,2008(10):4-8.
[4]赵晨.太原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3.
[5]殷雯.新时代基层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探索:以乾陵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为例[J].新西部,2023(5):99-101.
[6]王品芝,肖平华.75.0%受访家长感到青少年美育重要[N].中国青年报,2022-06-30(010).
[7]潘婵,周紫薇.基于博物馆学和艺术学视角下的博物馆艺术课程教学研究:为青少年量身打造博物馆艺术核心素养博物馆课程[C]//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21年“博物馆与多元学科的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21:11.
[8]覃元励.浅谈博物馆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广西民族博物馆壮族拼布民族文化研学实践课程为例[J].民博论丛,2020(00):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