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用心用情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2024-05-28 08:54:58梁雅丽
中国生态文明 2024年1期
关键词:危险废物宣传教育志愿者

□ 梁雅丽

生态文明教育是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的宏大教育主题,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至关重要。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探索实践“花小钱办大事”的方式,用力、用心、用情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为建设美丽中国凝聚力量。

一、创建宣教实践基地,把生态文明教育播撒在八桂大地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在哪里,宣传思想工作就在哪里”。到人多的地方、到人们喜欢去的地方,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广西生态文明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0 年以来,广西立足优越的自然生态优势,面向全区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创建活动,选取生态优、环境美、人气旺的自然保护区、景区、环保企业和美丽乡村示范村等开展基地创建。截至2023 年年底,共打造了4 批167 个集宣传教育、公众参与、志愿服务、自然体验、咨询展示、研究实践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宣教实践基地,广泛深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得到生态环境部的肯定,被评为全国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优秀案例。

基地创建涵盖自然生态类、乡村振兴类、生态修复类、工业企业类、生态展馆类等几类。各基地利用自身的生态环境特色和场所设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到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参观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数超过5000 多万人次。

在生态展馆类基地中,柳州工业博物馆最为典型。20 世纪90年代初,西南工业重镇柳州因经济粗放发展造成严重污染,变成了一座“十雨九酸”的城市。当时的柳州城,树叶是黑的,山头是白的,酸雨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几十亿元。经过20 多年的努力,柳州实现了从“酸雨之都”向“宜居之城”的转变。当笼罩在柳州上空的酸雨远去后,柳州把那一段漫长、艰辛的环保史,记录在柳州工业博物馆里,警醒后人保护环境、保护家园。

在乡村振兴类基地中,最典型的是“沙江记忆”生态环境教育馆。沙江是流经南宁市宾阳县的一条河流,曾经被小造纸、小冶炼等污染了10 多年。经过近年来强有力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沙江恢复了鱼翔浅底、柳青岸绿的模样。沙江治理取得成功后,当地把沙江岸边的一所废弃小学建成水环境教育馆,并起了“沙江记忆”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在自治区环境宣教部门的持续关注和帮扶下,水环境教育馆成功创建成为广西首个乡村生态环境教育基地。自基地开放以来,已有5000 多名群众前往参观学习。

二、创建国际生态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从娃娃抓起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学校教育是主渠道,学校教师是关键环节。

广西自2011 年起开始国际生态学校创建工作,通过举办创建培训班、派员入校指导等方式,已指导64 所学校获得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在第11 批国际生态学校中,广西共有19 所学校创建成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并受邀在2023 年全国国际生态学校项目交流会上做经验介绍。

在国际生态学校创建工作中,广西注重发挥学校领军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带动一个学校和一个片区的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这就需要善于发现的眼睛。广西的环境宣教干部在基层调研中,用心寻找和挖掘,发现并指导创建了一批国际生态学校,发现和选树了一批生态文明教育的领军人物。

蒋业云是柳州市第二十八中学的校长,他坚持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绿色环境、绿色课堂、绿色人文三个方面开展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在他的带领下,学校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

虞小燕是桂林市临桂中学副校长。20 多年来,她坚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带领学生追逐“绿色校园梦”,打造“花红柳绿、曲径幽静”的校园风貌。比如,学校的环境绿化全都出自师生之手,每年可节约物业保洁费60多万元、水电费8 万多元;学校还将校园楼房的天台改造成绿色蔬菜种植园,为师生提供绿色食物。

苏蔚是玉林市幼儿园园长,在幼儿教育岗位上坚守了30 多年。自2012 年起,她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同步开展幼儿生态文明教育,将幼儿园打造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生态乐园,并依托生态资源设置了自主游戏、亲子春秋游、家校低碳行动等主题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这样的学校教育领军人物还有很多,他们为生态文明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广西环境宣教部门将他们选树为广西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并推荐获评全国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这是美好的双向奔赴。

三、以场馆建设为载体,开展沉浸式生态文明教育

为让广大群众更好地感受广西的山清水秀,广西以场馆教育为载体,开展沉浸式的生态文明教育,深受欢迎。

建设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场馆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2017 年广西第一个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场馆——广西生态环境教育馆建立。这是一个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的综合性生态文明教育馆,建在生态环境厅大楼内,占地面积为300 多平方米,自2017 年开馆至今,已接待各类参观学习3万人次。

经过6 年建设,自治区现有省、市、县级各类主题场馆63 家,分布在生态环境系统、科研院所、自然保护区、科技馆、博物馆、生态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园区等地,受众超千万人次,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教育的一个亮点。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展示馆,坐落于风光秀美的南宁青秀山风景区,展示面积约为600 平方米,以远程观测系统、实时生态数据、4D 影片展播、仿真模型展示等多种形式,让观众体验 “金不换”的广西生态优势。

广西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科普展厅建成了科普花园、科普走廊等,同步开放放射性分析实验室、辐射环境监测自动站等多个场所设施,通过展板、视频、模型、实物展示等多种方式,累计向2万多名公众展示核与辐射知识,是公众接受核与辐射安全教育和科普体验的场所。

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科普展厅,积极向公众展示海洋环境监测、近岸海域自动监测、海洋生物多样性等知识,每年还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活动,传播海洋生态文明理念。

四、聚焦薄弱环节,把生态文明教育延伸到乡村

广西处于珠江的西江流域,是维系珠江下游特别是粤港澳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2016 年以来,来宾、贺州、梧州等地发生多起从外省非法转移倾倒危险废物、生活垃圾的事件,点多量大,污染触目惊心,处置难度大、成本高,事件性质恶劣。这些倾倒事件的发生地点都处于偏远乡镇农村,给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带来重大隐患。

如何把生态文明教育延伸到乡镇,保护好山清水秀的农村生态环境?如何尽快教育广大农民识别什么是危险废物?如何防范危险废物入村进山倾倒?成为急需解答的命题。广西环境宣教部门在广西与广东、湖南等省区交界的地方举办了10 多期乡镇环保干部培训班,培训了2000 多名干部,迅速提高了乡镇环保干部识别和防范危险废物的意识和能力。学成所归的乡镇干部,回到当地再组织培训村屯干部,把学到的识别和防范危险废物转移倾倒的知识传授给群众,有效提高了农民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意识,筑起了防范危险废物倾倒的防线。

事实证明,经过培训后的乡镇干部和农民,已经成为防范和举报危险废物转移污染的有效力量,成为遍布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安全守护大军。近年来,广西的危险废物转移倾倒事件数量大幅减少,群众举报危险废物污染问题次数大幅上升。村民们积极举报环境违法行为,群防群治,联防联控,让非法跨省转移的危险废物、生活垃圾无处可藏,共同成为守护广西山山水水的“二郎神”。

五、发动志愿服务力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在山清水秀的八桂大地上,活跃着一群生态环境志愿者。如何组织引导各行各业的生态环境志愿者参与生态文明教育?

平台注册,扩大队伍。广西积极完善“桂志愿”系统,在其中添加了“生态环境志愿者”版块,吸引众多志愿者在平台注册。截至2023 年6 月,全区已组建设区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14 支,在册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人员有3000多人。

专题培训,提高素质。广西环境宣教部门组织专家对广西各地生态环境志愿者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至今已培训500多人,有效提高了生态环境志愿者的综合素质。

树立品牌,凸显特色。广西将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创建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有机结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2022年10 月,广西首个生态环境志愿者“生态驿站”在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揭牌,南宁市、北海市、玉林市等6 个城市积极推进生态驿站建设。2023年,柳州市、北海市、来宾市等地以宣传教育基地为依托,以“护绿水青山 助力创建城”“保护生物多样性 构建生命共同体”“全国低碳日”“垃圾分类宣传”为主题开展活动。

选树标杆,引领发展。近年来,广西持续在生态环境志愿者中选树标杆引领发展,全区涌现出一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示范者、引领者。目前,广西已有12名志愿者获评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他们来自农村、学校、电视台以及社会环保组织,虽然身份和职业各不相同,但投身生态文明教育、播撒生态文明种子的热情却是相同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3 年,广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7.9%,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率为98.2%,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率为94.5%,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并位居全国前列,生态质量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二,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获评国家优秀等次。这一份优秀的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单的背后,也有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者的一份贡献。

猜你喜欢
危险废物宣传教育志愿者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志愿者
环球时报(2022-10-14)2022-10-14 10:50:25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我是志愿者
少先队活动(2021年1期)2021-12-02 16:45:06
为志愿者加油
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 01:41:28
我是小小志愿者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防宣传教育工作
人大建设(2017年4期)2017-07-21 11:03:19
危险废物管理亟待改进
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需规范
“废电线电缆是危险废物”为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