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球云 彭奇志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地方特色文献 文献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91(2024)01-0208-05
地方特色文献资源是指记录和反映特定时期、特定区域范围内地方自然概况、社会形态、文化教育、生活习俗和历史轨迹的文献资料,包括各种地方出版物、文献资料、视音频资料、画卷、图片等。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反映了某地区自然环境、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民俗风情等状况,是研究地方历史与现状的珍贵资料。高校图书馆具有收集、存储和开发特色文献資源为社会服务、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的职能,且拥有一定数量的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借助已有技术、人力和物力,开发和建设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对保存地方文化遗产,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转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1 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综述
1.1 研究综述
利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界面,以检索表达式:(地方+地域+区域+文化+文脉+旅游)*(文献+资源+馆藏+数据库)*(建设+构建+开发+收集)*(高校图书馆+大学图书馆),考虑到文献半衰期,检索时间选择2013 年4 月1 日至2023 年4 月1 日,以篇名字段结合主题字段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09 篇。研究主题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1.1.1 建设内容与主题方向
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内容要紧密结合地方需求与发展,突出地方特色,主要包括地域文脉旅游资源、风俗民情特色资源、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反映重大事件的资源[1],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民族文化精神及国人审美追求,具有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2]。在城市变迁史料、城市精神文萃、城市学术文献、城市文艺作品、城市传媒刊物、城市生存记忆等方面加强建设[3]。
1.1.2 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
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要依据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相关技术标准制订标准规范,全国各地资源联网,统一采集、统一发布、统一检索、统一认证。在进行数据著录、资源加工与描述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格式,确保数据库的完整性、系统性、可靠性与兼容性[4]。
1.1.3 数据库开发技术与平台
主要涉及数据库开发模式、技术架构与平台系统。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开发模式包括自建模式、多馆合作共建共享模式、图书馆与机构合作模式以及全国统一建设模式[5]。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可利用GIS 地理分析技术进行组织、AR/VR/MR 可视化保护、文本挖掘技术进行深度挖掘与提取。采用本体技术设计与开发天津近代商业文化文献资源库[6];采用EA 架构构建赣西傩文化信息资源整合系统[7]。
1.2 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实践
我国高校图书馆针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或地方热点问题开展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包括馆藏资源建设与数字化建设两方面。地方特色文献资源馆藏建设主要是收集、整理、标引、保存和保护。例如:南京大学图书馆的地方特色文献包括文史资料、地方志、手稿与家谱等,其古籍线装地方志数量在国内仅次于国家图书馆,在地方特色文献整理、数字化开发、研究出版、保护及传播服务等方面成果显著[8]。对地方特色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存储及网络数据库平台开发,为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高效检索、利用与共享提供了十分便利的途径。例如苏州大学图书馆整理和收藏人物图像类古籍、吴文化与地方文献、明清时期江南医家的医古籍等线装古籍15万册(含善本7 217册),利用参加CADAL二期项目建设,实现馆藏2 958 部(计14 128 册)线装古籍的全文数字化;利用馆藏资源并联合地方机构收集吴地历史文化文献资源,建成“吴文化数据库”。
2 江南大学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
江南大学图书馆在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积极探索地方工商文化文献资源所呈现的多元价值和文化优势,通过明确特色文献资源的内涵、资源收集路径、收录标准,系统化搜索与梳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进行整理、数字化、存储、数据库平台开发,持续建成支持地方民族工商文化研究与发展的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
2.1 汉民族民间服饰资源与特色数据库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建有国内唯一的“汉民族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实物近2 000 件,大部分属于稀缺资源。为了更好地为我国纺织服装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校图书馆联合纺织服装学院将该传习馆搜集的实物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并收集了与之相关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书、网页等,建成“汉民族民间服饰特色数据库”。目前,该数据库收录实物图片1 000多张、期刊及会议论文全文5 000 多篇、数字化图书700多部、资源导航近200 条。该网络数据库提供了一个了解和研究中国汉民族民间服饰传承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网络平台。
2.2 荣氏资料特藏与荣氏资料数据库
图书馆建有“荣氏纪念馆”及专门的特藏室,陈列有近代以来荣氏人物、荣氏家族捐资建立的学校、企业、桥梁等多种图片、展品,收藏相关纸质文献(图书、画册、档案、资料)600 余种。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图书馆利用荣氏专项资金建立了“荣氏资料数据库”。该数据库收集“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无锡荣宗敬、荣德生家族实业报国、服务社会的相关史料,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报纸、论文、图片、影像、著述、档案史料等,数据库分为7 个模块,包括首页、荣氏人物、荣氏企业、荣氏事业、荣氏研究、资料检索和数据联盟,目前该数据库收录各种资料10 000 余件。
2.3 民族工商文化特藏馆及数字化建设
“民族工商文化特藏馆”项目于2021 年10 月启动,通过专家论证后申报立项,项目建设方案于2022 年12月在江南大学校务会获得通过。目前搜集整理无锡地方历代工商文化文献资源(图书、档案、手稿、书信、文书、照片、地图等资料)3 000 多件。除了广泛收集国内出版的文献资料、内部出版物及海外资料,还注重口述史料和音视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收集。为发挥特藏馆学术共享空间和对外交流的功能,投入专项资金建设特藏馆物理空间、虚拟空间、智慧阅读与研习设备。该项目的建设目标是建成一个无锡最完整、国内权威的地方民族工商文化特色文献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及数字化服务共享平台。
3 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问题
通过考察江南大学图书馆以及国内其他部分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所遇到的问题涉及地方政府支持、机构协作协调、建设资金、后续更新维护、数据库平台、开放共享等方面。
3.1 地方政府与社会力量支持力度不够
高校图书馆与地方政府及社会力量交流与联系不多,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与服务较少,在地方政府文化建设规划方面容易被忽略。高校图书馆虽然具有地方特色文献资源馆藏及人力、物力基础等地方文化建设的优势,但难以被地方政府及社会力量认可,同时其与地方公共图书馆、文史馆、博物馆等机构协作较少,因而高校图书馆往往是单打独斗,很难得到地方政府、社会力量及地方机构的支持。
3.2 数据更新与维护的持续性问题
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经费大多来源单一,除了图书馆资源建设经费,就是申请特色库项目基金,其他经费来源很少。图书馆经费主要用于学科资源建设,项目基金是偶然才有的,因而自建地方特色数据库大多部分建成后便无后续资金追加。另外,很多图书馆没有安排专人负责地方特色数据库的更新维护,未计划进行持续更新与维护,导致数据库建设与维护的持续性不足,有的数据库甚至成为死库。
3.3 数字化平台标准不一
数据库建库平台有自己开发的,有购买的,导致数字化平台标准不一。各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开发平台基本不同,数据结构各异,导致数据库之间难以实现数据交互和统一检索。检索功能上,有些只支持基本检索、关键词检索,不支持主题检索、全文检索、组配检索及跨库检索,不支持布尔逻辑检索、专业检索及二次检索。
3.4 开放使用与共享程度低
高校图书馆自建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对社会开放程度大都偏低。为了避免产生版权纠纷,部分高校图书馆在特色数据库建成后采取限制校外用户使用,其中“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占比高达76.47%。已建成特色数据库存在访问量持续下降、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对用户需求了解不够等问题[9]。
4 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对策
通过调查与总结分析江南大学图书馆与国内其他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经验,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应多措并举进行持续性建设。
4.1 加强整体规划,力争多方支持
高校图书馆在确定建设与开发地方特色文献资源之前,应先制订前瞻性的建设规划,召集地方文化人士、校内外专家学者等进行座谈,论证项目建设与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广泛征求地方文化主管部门、文博档案等方面的意见,根据所属高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结合学科与人才建设目标以及現有特色馆藏资源与发展条件,确立本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数字化开发的整体规划与实施方案,包括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目的,特色文献资源收集、保存与开发的内容、范围、载体、年限、方法与途径等内涵定位,将建设目标、收集、保存与开发定位等纳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整体规划中。
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各项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离不开政策、资源、资金与专业人员等保障,需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图书馆要就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情况,以便学校顶层在政策、经费、人力等方面给予图书馆足够的支持。另外,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是地方文化建设与开发的一部分,需要地方政府及地方相关机构的支持。高校图书馆要主动融入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体系之中,积极主动配合和参与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制订全面、整体、长远建设与发展规划,共同确立协同发展战略,争取获得地方政府、地方机构及有关社会力量的支持以持续性建设与开发地方文献资源。
4.2 突出选题特色,打造文化精品
选题是彰显地方文献资源独特性的关键,因此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之初必须进行选题论证。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大都具有鲜明的学科性、主题性与地方文化色彩,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选题,要综合考虑所属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方向与发展方向、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实际需要、地方文献资源的独特性与学术价值,以及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与持续性问题,并且结合地方文化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等因素,确定本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核心主题[10]。地方历史文化传统、名园名胜古迹、名人名流名著、民间风俗习惯、音乐曲艺戏剧、书画艺术摄影等历史文化元素,都有可能成为推动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地域性特色资源,必须深度挖掘这些资源的主题。根据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核心主题,梳理地方史料、组织编纂出版地方文库、举办地方民俗文化展览与座谈会、召开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等,不断推进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保护、数字化加工及数据库平台开发等,尽力将特色文献馆藏资源打造成地方特色文化精品。
4.3 多措并举拓宽收集渠道,不断丰富地方文献馆藏
地方历史文献资源具有生成时间悠久、分布区域广泛、类型庞杂、数量众多等特点,高校图书馆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很难做好收集工作,必须多措并举以拓宽收集渠道。一是社会化征集,要以资料的保存价值与读者需求为基本出发点,有选择地收集和购买本区域历史文化资料,要避免追求多而全。征集工作要争取社会大众广泛参与,鼓励本地民众提供散落于民间的历史资料,多方宣传与搜集与地方文化记忆有关的重要文献。二是主动出击,实施“走出去”战略,图书馆成立地方特色文献中心,定期主动与地方史志办、政协、作协、文联、文化党史等地方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进行沟通和交流,与出版社、书店、地方图书馆等进行有效对接,了解地方文献作者、出版、流传和收藏等信息,及时收集与购置地方文献[11]。三是广泛搜集数字化网络资源,注重保存和下载电子文献;检索到的重要书目信息要通过国内图书馆协作网和文献传递网络索取和获得原始文献,并及时进行存储、整序、复制和加工,不断丰富地方文献馆藏资源。
4.4 强化协同合作,构建地方特色文献资源联盟
高校图书馆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独立承担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重任,应当建立全方位的合作与沟通机制,不仅与校内档案馆、文史馆等机构加强合作,还需要与地方各级公共图书馆、其他兄弟院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史志办、报刊社、出版社等机构建立长期的相互协作关系。在人力、物力和技术等方面需要寻求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各级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的支持。在资源收集、整合、开发及利用方面,需要构建地方特色文献资源联盟,形成长期的合作机制与协同保障机制,既拓宽地方文献来源途径,扩大资源覆盖率,也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率,同时加大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开发力度。相关联盟单位要以“共建、共享、共用”为工作目标,打破各机构间的界限,利用各自的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分工合作补充地方文献资源馆藏,采用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智能检索等技术,协同建设地方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实现地方文献全媒体资源的共享和共用。通过纵向与横向跨界协同合作,构建地方特色文献资源收集、开发与利用的保障系统。
4.5 加强数字化与标准化工作,确保数据库开发利用效能
地方特色文献资源数字化采集、管理工作要标准性与规范化,采用标准的、统一的文献采集管理规范,确保元数据、书目数据结構和文献存储格式等规范化,确保数字资源的完整性、规范性与权威性,确保特色数据库建设质量[12]。对特色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除了进行文本数字化、图片扫描之外,有时还要构建特定的数学模型进行内容识别处理。数据库平台是数字化资源的核心支柱,一个好的检索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平台须兼容多种媒体和多种类型的数据,包括支持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数据以及题录、文摘与全文格式;平台须支持多种检索技术,包括布尔逻辑运算、优先运算、词组短语检索、年代与文献类型等限制检索等;平台须具有多种检索功能,包括多种检索方式,如简单检索、高级检索、组配检索、二次检索、全文检索等;能确保数据安全性,具有远程管理与操作的功能;能持续支持平台的升级与维护。检索平台的功能直接影响用户的检索效果,因此数据结构的设计与数据库平台的选购至关重要。
5 结语
当前高校图书馆越来越重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图书馆整体规划、争取多方力量支持,结合馆藏资源、学科发展与地方文化需求,突出选题特色,要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拓宽渠道尽力收集资源,加强数字化与标准化工作,多方协同合作并且持续性建设。要借助高校教学科研优势,将地方特色文献馆藏资源打造成地方文化品牌。高校图书馆除了做好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还要注重做好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宣传、传播与利用服务工作,为高校学科建设、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及教育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