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俊彦
关键词: 绿色能源 氨 储存 氢能源 绿色碳循环
中图分类号: TE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91(2024)01-0158-04
“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使得绿色能源的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氢能由于其低碳、储量丰富、获取方便及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与锂电池相比,氢能的使用无须金属锂、钴、镍。这些物质在生产、使用及回收的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污染,难以实现完全的绿色制造和使用,其生命过程并不是“低碳”的。同时,这些金属在地球上的储量并不是无限的,随着使用量的加大,会渐渐成为稀缺资源,而氢能在自然界储量极为丰富,完全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氢的制造可以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氢的反应物是水,不会产生其他污染物,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无碳循环圈。
新能源只有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才能在与传统能源和其他新能源的竞争中获胜,氢的质量发热值是常规燃料中最高的,其热值达到142 kJ/g[1],是汽油的3倍,煤炭的5 倍,也远高于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这一特性是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 氢能大规模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氢能大规模实际应用和氢能产业的推广,燃料电池技术和氢气储运技术是必须解决的难题。氢能虽然具有较高的质量能量密度,但其非常低的体积能量密度带来了存储、运输等方面的很多问题,是氢能产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障碍。
常压下的气态氢能量密度为3 kWh/m?,70 MPa下的压缩氢气的能量密度为1 200 kWh/m?,液态氢的能量密度则增加到2 400 kWh/m?,汽油的能量密度为9 000 kWh/m?。氢的液化温度极低,其临界温度为-239.9 ℃,达到这种低温意味液化氢气的成本极高,不具备经济效益。导致氢气目前只能依赖高压气体钢瓶这种相对低效的方式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同时,氢原子半径非常小,分子穿透力极强,易发生泄漏;而且其对金属物质还有一定的腐蚀性,使管道材料韧性下降,导致开裂或断裂,即“氢脆”。氢气易燃易爆,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物质。因此,如何实现氢气安全、经济的储运,是氢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
目前,氢气的储存有固态储氢、液态储氢和气态储氢3 种方式[2],但这3 种方式各有优缺点,且现在的技术并非完全成熟。因此,需寻找氢载体。这种载体需具有制备简单、低碳排放生产、低污染、易储易运输、氢含量较高等特点。目前,有机液态储氢是潜在有效的储氢载体。
有机液态储氢是在催化剂作用下,将氢气与烯烃、炔烃或芳香烃等特定有机不饱和化合物(储油)发生可逆化学反应生成氢油,氢油通过催化反应释放出氢气,实现有机液体储氢和氢的释放[3]。在常温常压下,储油和氢油均为液态,可以像汽柴油一样储运,储油还可以循环使用。
但是,储油储氢也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需要配备相应的氢油制备设备、制氢设备和氢气净化设备,这些会产生额外的成本。氢油制氢反应会发生其他反应,无法获得高纯度氢气,而且氢油制氢是在较高的温度温下进行,催化剂会由于高温结焦而失去活性。这些储氢介质理论质量储氢量均不及液氨,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常温常压下氨为气态,在标准大气压下的-33 ℃,或者常温在1 MP 高压情况下,氨以液态形式存在,氨气在空气中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安全性高。除车载船运外,液氨还可利用管道输送。在标准大气压下,如果直接运输液氢,需要将氢的温度降到-253 ℃左右,显然,液氨运输相对更容易。而且,液氨在0.1 MPa 和-33 °C 时,它的密度约为120 kg/m?;液氢在0.1 MPa 和-253 °C 时,其密度约为70 kg/m?,液氨单位体积的储氢密度达到了液氢的1.7 倍,远高于当前主流的高压储运氢气方式。
氨作为产量最大的无机化工产品之一,2021 年全球氨总产量约为1.9 亿t,单位质量储氢量高,非常适合用于H2载体。氨还具有运输储存设施完善、制造工艺成熟、可直接燃烧等优点。氨除了可以分解为氢气,还能用作燃气轮机中的燃料,且不产生CO2,是目前大型发电的研究热点方向之一。
绿氨是氢能大规模应用的发展方向之一,电解水制绿氢,绿氢和氮气催化合成绿氨。一方面,绿氨可以作为绿氢储运的载体,解决氢储运难题,降低储运成本;另一方面,绿氨也可以直接应用于燃料电池或者作为燃料燃烧。2022 年8 月,工信部发布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氨燃料概念。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探索氨燃烧发电、氨燃料船舶、氨燃料电池等技术。
氨既是氢能载体,也是零碳燃料,对实现“双碳”目标将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零碳燃料和氢能载体,氨在构建“氢能社会”方面有望发挥重要作用,国际社会对这一观点逐渐达成共识。
2 氨的绿色制造、绿色制氢
2.1 氨的绿色制造
目前,氨合成存在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问题。合成氨主要原料有天然气、石脑油、重质油和煤等,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能源在高温高压下与空气发生反应生成氨。这一方法不仅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废气,还需要大量的能源供应,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嚴重危害。统计显示,煤制氨、天然气制氨的吨产品碳排放量分别约为4.2 t、2.04 t,节能降碳潜力巨大。
氨的生产主要依赖水、空气以及电力,在理论上存在清洁的制备方式,即有可能大规模制备无碳排放的“绿氨”。
短时间来看,绿氨还存在经济、应用等方面的挑战,但在全球氨能经济体系建设下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下,未来将逐步具有竞争力。
理想中最为清洁的绿氨生产模式,是将制氢、氨合成与清洁能源整合,通过清洁能源,如风电、光电或其他形式的绿电电解水制氢,再将绿氢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在这一过程中使用清洁能源生产氨气。这样,就有可能实现全流程的无碳排放生产氨。光伏发电、风电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存在间歇性、波动性和季节性等缺点,能源储存是当前面临的问题,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制氢和合成氨技术,可实现清洁能源电力的“转化和储存”,并与氨下游产业相结合。
2.2 绿色制氢
在制氢方面,氨具有一定的优势。氨分解制氢是一种分解反应,其工艺是在催化剂作用下,将氨加热至800~850 ℃,在高温下,氨发生分解,获得含75%H2的氢氮混合气体。这种气体价格低廉、安全性好、工艺简单、产物杂质少[4]。氨的理论质量储氢量是17.6%[5],高于11.1%的电解水、12%甲醇—水蒸气重整等制氢体系。
氨分解制氢工艺简单,其工艺特点如下。
(1)在催化剂作用下,在800~850℃,氨易分解,其分解度可超过99%。
(2)氨分解制氢设备投入少,主要设备是氨容器、加热装置、气体纯化器,不涉及重大设备投资。
(3)氨分解原料——液氨,容易制备,价格低廉,在制氢的过程中,原料的消耗也比较少。
(4)气体精制容易。液氨的纯度是很高的,其中挥发性杂质极少,只有少量的惰性气体和水分。同时,氨在分解时,没有副反应发生,只要去除少量水分,氨分解后的气体就可以有效地进行精制,且容易制得高纯度的氢。
3 “ 氨-氫”能源绿色循环经济路线
3.1 “ 零碳”能源路线
氨的制造和运输有成熟的标准规范和工艺体系,具有低成本合成、存储和运输的特点,可实现“无碳化”、远距离输送,且具有成本优势。与目前主要研究的各种液体储氢载体技术相比,如甲醇、液氢、有机液态储氢,其成本相对更低,可有效地实现无碳储能。
氨的火灾危险性仅为乙类,较氢气而言,它的爆炸极限更安全,同时,氨的刺激性气味是可靠的警报信号,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由于光电、风电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天然的不稳定性,这就导致能源输出的波动性,出现大量弃光、弃风和弃水现象。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1年1—9月,全国弃水电量约153.9亿kWh、弃风电量约147.8亿kWh、弃光电量约50.2亿kWh。
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制氢耦合合成氨技术,可有效避免这些能源的不稳定性,完成自我消纳和调峰。“风能、太阳能—氨—氢”的“零碳排放”清洁能源路线图见图1,实现用户终端“氨变电”。
在这个循环系统中,风能、太阳能、水能发电,将过剩的电能制氢,部分氢气可储存起来,以备“低谷”时发电,同时也可制成氨,氨作为储氢介质运输到制氢现场,氢气可以发电,也可以作为车用燃料加注,最终形成了绿色制氨—绿色制氢—氢燃料电池发电的绿色能源使用循环圈。在这个能源系统中,完全实现了清洁能源的闭环制造、运输、使用,消除了目前风能、光能的不稳定性,有效地提高了这些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3.2 实现该能源循环路线,需解决的问题
3.2.1 高效电解水制氢工艺
当前,电解水制氢技术包括碱性电解水制氢、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及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三大类[6]。碱性电解水制氢成熟度高,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制氢路线,有待解决以膜、催化剂和电极为核心的材料及制备问题,以提高制氢的效率和降低成本。
3.2.2 高效、安全的低温低压合成氨
合成氨制造工艺需要使用催化剂,来降低反应的温度和提高合成的速度。合成氨工业中普遍使用的主要是以铁为主体的铁触媒催化剂,铁触媒在500 ℃左右时的活性最大,因此,合成氨的温度一般在500 ℃左右,设备需要在高温下工作。为了在更低的温度和压力下高效地合成氨,需开发新的催化剂。
3.2.3 低温氨分解工艺及设备
这需要开发新工艺、新设备,降低氨分解制氢的温度,提高生产效率。
3.2.4 系统集成
由于风能、太阳能的不稳定性,“间歇性能源制氢系统”与“低温低压合成氨系统”的匹配与控制,保证了整个系统高效运行。
3.2.5 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能效、可靠性
氨是“零碳物质”,是替代“碳燃料”的有力竞争者,将氨直接作为燃料,也是研究的课题之一。氨可以直接应用在燃气轮机,但由于研究的时间较短,目前,氨燃气轮机的能量转换效率不高,与天然气汽轮机相比,其效率差距较大[7]。如果技术不过关,还会产生氮氧化物,危害环境。随着研究的深入,氨燃气轮机性能不断提高,把氨作为燃气轮机的燃料发电,可以实现碳零排放以及能源结构的全面转变。
4 结语
(1)氢能具有低碳、储量大、环保等特点,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理想的终极能源;但氢的运输制约了它的应用,安全、高效、经济的运输方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2)氨理论质量储氢量较高,易于制造、运输,安全环保,是理想的储氢介质,能有效解决风、水、光等清洁能源的不稳定性。
(3)绿氨技术的核心是零碳排放合成氨、氨制氢,绿氨、绿氢可以广泛应用于能源、工业等多个领域。随着零碳排放氨合成技术和制氢技术的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可望得到迅速发展。
(4)发展氨为储氢介质,可贯通可再生能源、氢能和传统产业,开发出一条符合我国能源结构特点的“清洁高效氨合成—安全低成本储运氨—无碳高效氨氢利用”的全链条“氨—氢”绿色碳循环经济路线,对保障国家能源环保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