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气象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态势感知方法

2024-05-27 05:57叶德亮
科技资讯 2024年1期

叶德亮

关键词: 微气象 分布式光伏 发电态势 感知方法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91(2024)01-0074-04

分布式光伏发电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新能源发电的一种形式,主要将光伏电池安装在分散区域内采集光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为用户供电。这种发电方式具有环保、可持续和分散供电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与支持[1]。然而,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和性能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微气象条件的变化。微气象包括风速、辐射、温度等因素,它们直接影响光伏电池板的发电效果[2]。因此,了解微气象的分布状况,对于优化光伏系统的运行和发电效率至关重要。利用传感器和监测设备收集各个地点的微气象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实现气象条件的实时监测,可以提前发现气象变化对光伏发电系统产能和性能的影响,帮助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营商和管理者确定最佳发电策略,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和可靠性[3]。近年来,众多专家开展微气象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影响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其应用效果仍然不佳,无法对其发电态势进行良好预测[4]。在该背景下,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气象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态势感知方法。

1 基于K-means 聚类算法的天气状态数据提取

分布式光源发电态势与电池板的工作效率有直接关系,外界因素如辐射度、风力等对电池板采集光能的效率造成直接影响,故需要对外界气象因素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多种因素,进而实现对光伏发电态势的感知[5]。由于多种气象因子都会对光伏发电造成影响,为消除多个输入气象参数数值差异对光伏发电态势识别的影响,在完成光伏电站发电数据和当地气象数据采集后,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6],具体过程如式(1)所示。

初始化各权重,再对样本进行归一化,最后运算神经网络,即在隐含层输出后,由承接层对其进行计算,并将反馈值传递到隐含层中,实现对光伏发电情况的预测,其具体流程如图2 所示。

由此,利用建立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态势感知模型,完成光伏发电态势预测。

3 实验分析

3.1 实验环境设置

为验证所提方法的先进性,选取某区域光伏电站作为研究对象,从光伏电站中获取2021 年1—12 月的发电数据和当地气象站发布的气象数据。其中发电数据为每天8:00—18:00 间隔20 min 的采样值;气象数据包括当日太阳的辐照度、风速、温湿度等,其同样是每天8∶00—18∶00 间隔20 min 的采样值,以此作为数据样本开展实验测试。完成初始数据采集后,在一台操作系统为Windows 10 的笔记本电脑中完成数据分析过程。利用MATLAB 实现神经网络的计算与迭代训练,模型相關参数设置如表1 所示。

在该测试背景下,选取方鹏等人[3]和解振学等人[4]的方法作为对比方法,将态势感知准确率和感知效率作为评价指标,开展对比测试。

3.2 实验结果分析

应用3 种方法完成分布式光伏发电态势感知,对比3 种方法的感知准确率,得到对比结果详见表2。

根据表2 数据可知,采用所提方法进行分布式光伏发电态势感知,其准确率均高于94.2%,最高可达到96.3%,而应用方鹏等人[3]的方法,其准确率均低于86.7%;应用解振学等人[4]的方法,其准确率均低于90.3%。由此可证明,采用所提方法对分布式光伏发电态势感知效果更优,应用效果较好。这主要是由于本次研究对气象因素进行充分分析,并选取辐照度、风速、风向、环境温度、湿度等7 个气象因子来完成其发电态势感知模型的建立,大大提升了其发电感知准确度。

通过对比3 种方法的感知消耗时间来判断其发电感知效率,得到对比结果具体见表3。

根据表3 数据可知,应用所提方法,其感知时间均低于45.3 ms,而应用对比方法,其感知时间均高于118.9 ms,由此可证明采用所提方法进行分布式光伏发电感知,其应用效果更佳。这主要是由于所提方法采用了高效的归一化处理和K-means 聚类算法,有效地优化了天气状态识别过程,同时基于Elman 神经网络建立分布式光伏发电态势感知模型,这些优化使所提方法的感知时间显著低于对比方法。

4 结语

为提升光伏发电感知效果,本次研究提出了一种考虑微气象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态势感知方法。利用归一化处理和K-means 聚类算法实现天气状态数据的提取,并通过Elman神经网络建立了分布式光伏发电态势感知模型,从而实现了对分布式光伏发电态势的准确预测。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感知准确率均高于94.2%,且感知效率较高,而感知时间低于45.3 ms,优于传统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