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付娟
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2]
应用文写作是职业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一方面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教育、引导学生提升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自身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并提升文化自信,实现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技术人才的目标。总结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思政元素,在提升学生写作技能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在写作语言的运用中可培养学生对汉语汉字艺术美的欣赏,在经典案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结合自身专业和体验,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等,以达到写作育人、培养学生“四个自信”的目的。
一、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改革现状
(一)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
1.进一步贴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进行课程思政改革,首先要体现在课程教学目标上。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职业院校长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过去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虽然部分专业有开设专门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如经济应用文写作、法律文书写作等,但大部分专业按照传统的、统一的和基础的文种模块进行教学。在课程思政和课岗融合理念的融入下,更多教师开始关注国家和行业的最新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为引领,与红色文化资源、时政资源、地域资源、行业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等结合,首先从文种、案例的选用进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改革,更贴合国家和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促使教师提升综合素养
教师的政治素养、职业素养、文化素养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效。课程思政改革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并以此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再融入课程设计中。应用文写作课程要为国家和行业发展服务,就需要教师紧跟国家和行业的发展和变化,涉外专业要了解国际形势变化。因此,这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主动关注和了解各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应用文写作课程在职业院校往往担负着汉字、汉语和国学文化的传承,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这些要求将不断促进教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成为教师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动力和压力。
3.创新教学模式和考核标准
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经历了校企结合、产教结合、课岗融合等,这是促使课程符合行业、生产和岗位需求的发展过程,再到课程思政、“两个结合”等,职业教育更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课程改革应进一步推进应用文写作课程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以生为本”,更贴近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写作实践的基础上,融入小组团队合作任务、网络教学资源、职场仿真和实训项目、社会实践项目、传统文化项目等。考核评价也融入更多综合考核的方式,结合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由原单一的知识技能考核逐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实践的考核等。
(二)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改革存在的问题
1.课程思政理念认识不充分
非思政专业的教师往往对思政理论、思政元素的认识和理解不够专业和深入,对于为何融入、融入什么、怎样融入存在困惑。应用文写作是技能和文化、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但高职院校的写作课程往往追求写作技能和写作套路的教学,忽视其思政教育功能,不能有效回应学生成长成才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教学模式容易僵化。
2.思政育人元素融入不贯通
非思政专业教师缺乏专业的思政理论和思想教育方法,教学内容融入较生硬,契合度不够,无法融会贯通等。教师在选择含有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时容易产生困惑,有效资源不足和社会信息过多,讲解思政内容时,语言存在表述错误、概念不精准等问题。在课堂活动、作业、课后实践和考核评价体系方面,对于融入什么、怎样融入也存在许多困惑,常容易发生思政元素“漫灌”或强行嫁接,达不到育人成效。
3.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
新时代的学生虽然视野开阔、个性鮮明,但对思政教育的领悟能力和接受程度具有较大差异,因此,课程思政改革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当前应用文写作教学遵循讲授、示范、实践的传统技能教学模式,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学习动力,认为写作单调、枯燥、无趣,个别学生缺乏诚信、道德意识,通过互相抄袭、网络下载应付写作练习和实践,这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难点。
二、应用文写作课程“写作育人”的改革目标
(一)助立“立德树人”教学理念
应用文写作的教师不仅要“授业”,还要做“传道”和“解惑”的大先生。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写作教学可破解重技轻文的不足,并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业情况的同时,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
“写作育人”是指依托应用文写作教学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语言学科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创新性,帮助学生紧跟时代步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成为可担重任的时代新人。如课程绪论部分,讲授应用文的起源、发展、功能和作用等,可介绍中国最早发现的“甲骨文”就是应用文,以及第一本应用文汇编《尚书》,应用文自产生之日起,就承担着思想教育、指挥管理、沟通协调、处理事务、联络感情和依据凭证等功能,对社会的治理和发展、人民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互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关键作用等,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字、传播媒介、文学的历史,可以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并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写作意识。通过规范公文格式、应用文语言语法标点的准确使用等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等。
(二)助改教学内容紧跟时代
挖掘写作课程的思政元素可破解教学内容枯燥陈旧的不足,发挥育人作用是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等为思想引领,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目标,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通过时事新闻、行业动态、社会热点、先进人物事迹等写作案例分析,讓学生关心国事、天下事,教学内容也紧跟国家、社会和行业发展等,在教育学生新闻文体、政府公文、经济文书和法律文书写作的同时,贯通新时代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各行各业的发展内容介绍等,让学生了解近十年中国经济、政治、民生、文化、生态和党建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促进学生代入政府、企业的角度探讨如何加强社会、行业的现代化建设和管理,并在应用文写作中体现出来。如第一章公文写作部分,可选取政府的十四五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先进人物表彰通报等作为教学案例,在讲授文种使用、写作模板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宣讲国家的政策、方针,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培育学生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
(三)助推教学过程改革创新
应用文写作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可破解教学缺乏创新的不足,是提升教学效果的路径。写作技巧的讲授和实践都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有限,通过教学改革,可培养学生稳定的写作兴趣、学习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工匠精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精神,并从中感受文学和汉语言的魅力。当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自学和正确运用应用文,并形成独立的思考,就能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如讲授演讲稿文种时,通过引用习近平的系列讲话案例,学习习近平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面对不同对象的语言风格和思维模式,同样内容的不同表述等,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应用文写作课程“写作育人”的实施策略
(一)“写作育人”铸师魂,提高课程改革的认识水平
进一步构建“三全育人”思政模式,树立“久久为功,铸魂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其一,思政课教师与院系对接,以院系核心课程的课程思政教改项目为抓手,不断提升思政理论、业务水平。其二,组织课程思政定期培训,提升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认识和能力,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二)“写作育人”注新源,增加教学资源的契合度
加强教学案例与思政元素的契合度。教学案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时事热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等,紧跟时代思政教育要求,增强案例的时代性、创新性、引领性等。
教学实践融入思政元素,在课堂组织、写作练习、课外实践等环节设置隐性的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感。应用文写作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生产各方面,可利用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网络思政等扩展“写作育人”的实践育人平台。
(三)“写作育人”促实效,提升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
应用文写作的课程思政必须与写作的逻辑、思维、思辨结合起来,在思辨中进行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教师在传授写作技巧时,渗透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创新精神等,写作内容中渗透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是提高“写作育人”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课程多采用任务驱动法,在设计教学项目时,把项目目标、内容与思政元素结合,根据学生专业,把常用的文种教学和实践项目融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以此拓展隐性的思政教育内容。如结合岗位模拟,拟定单位喜迎二十大宣传系列活动方案、通知、广告海报、公众号文案、讲话稿、表彰通报、新闻稿、总结等。通过教学内容、实践活动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提高写作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接受性和时代性等,实现文以载道的功能。
四、结论
应用文写作课程具有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作用,国家也非常重视汉语言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将其作为提升“四个自信”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改革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应用文写作课程把思想、政策、道德、法治、历史、文化、科学等和写作技能融为一体,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忧国忧民、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成效,师生共同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梁金凤.“课程思政”视野下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1):84-87.
[3]罗俊英.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创新路径[J].文学教育(下),2022(10):113-115.
[4]黄立霞.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9(03):101-103.
[5]陈华.课程思政融入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路径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4):13-15.
[6]尹若笛.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施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3,39(03):66-71.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