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说课设计探讨*

2024-05-27 06:38林连美杨希茜李云海
光明中医 2024年6期
关键词:杂病金匮要略仲景

蔡 蓉 曹 姗 杨 帆 林连美 杨希茜 李云海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1]中明确要求,把医学教育摆在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全力提升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加快中医药教育传承创新发展工作。而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作为中医哲学体系的基础,是中医人才理解、掌握中医精髓的敲门砖[2]。

《金匮要略》是中国最早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它构建了脏腑辨证思维体系,是培养中医学生辨证论治思维的核心课程,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必修课程。然而,随着时代更新、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教学理念改革,作为东汉时期医籍,《金匮要略》原文艰涩,学生学习难度大,教学中存在很多困境,如课堂教学呆板、学生兴趣不足、临床实践缺乏、理论与临床不能有效结合等。因此,如何将沉默的经典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兴趣课堂,开展“课堂创新”改革,使经典回归临床,构建学生的中医思维,是经典课程教师一直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主要以第1篇“治未病”内容为主进行说课设计。作为本书开篇总纲的第1条,其地位总领全书,集中体现了仲景诊治疾病的总体治疗思路及特点,其后各病篇治疗处方原则皆不出其左右,故以此条作为具体案例,并由此延伸至《金匮要略》整门课程,进行创新教研改革。希望借此说课设计交流教学思想,为中医教学注入新元素,改善学生的教学效果,使中医经典的课堂教学更加焕发活力[3]。

1 教材分析

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金匮要略讲义》[4]。本课程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张仲景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中医学子临床诊治杂病的入门医学。全书包含绪论、正文及附录。其中绪论介绍了《金匮要略》的性质与沿革、基本内容与编写体例、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等;正文部分依次诠释了《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至《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诸篇,涉及了杂病的治疗原则及内、外、妇各科疾病的诊疗方案。书中为了强化本课程在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入了“知识链接、思政元素、典型病证图片、拓展阅读、原文诵读、扫一扫、测一测”等内容。本教材理念体系完善,内容精炼,整体优化,融入了现代移动互联等新的教学技术,体现了新版教材“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特点。本文以第1篇 “治未病”条文为例,教学安排为2个学时。本条论述了已病防传、整体调节和虚实异治等原则,其“治未病”思想不仅贯穿于全书各篇理论中,在仲景经方处方思路中也皆有体现。因此,“治未病”是仲景诊治所有疾病的总体思想原则,对于后文杂病诸篇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教学理念与目标

2.1 总体理念本课程教学中坚持秉承“夯实基础理论、提高学习效率、突出临床运用”的教学理论,通过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支撑,以多元化评价为教学手段,体现“细化抽象理论、汇总零散知识、解析经方结构、拓展临床技能”的教学过程,最终实现培养现代健康中国、中医临床专业型人才的目标。

2.2 知识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掌握上工“治未病”的理论依据,理解虚实异治的治疗原则,熟悉仲景的整体治疗观念;难点在于,如何将肝虚证的治法以及治未病理论与现代治疗拓展结合,“肝病实脾”如何应用于临床,治未病理论在仲景经方中还有何体现。

2.3 能力目标中医整体思维能力:能推导出杂病脏腑经络的传变规律及相应的先后治疗原则,以便形成整体调节的中医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对典籍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列举已学和未学的其他实例说明,对仲景经方以治未病角度进行解析,以便灵活运用于临床;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查文献、找实例、探规律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勤于反思。

2.4 思维目标培养专业自信:帮助学生建立“上工”的职业目标,树立专业自信;培养学习热情:明确课程的重要地位,充分意识到其杂病的诊疗思路在临床中的重要指导价值;培养批判创新精神:对比后人对知识点的延伸和完善,说明其时代局限性,从而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提倡批判精神。

3 说学情

3.1 有利学情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大三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经典理论知识;目前是自媒体时代,线上教学资源丰富,学生都能熟练地操作运用网络资源,师生可以借助各种教学工具,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假期期间可进行跟诊实习,简单锻炼中医逻辑思辨能力。

3.2 不利学情本课程内容为文言文,致使学生对原文难以认知记忆,对知识点难以深入理解;其次,“灌注式”传统教学模式:中医经典的传统教学方式为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记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注式”教学模式,使本就难以理解的条文变得更加枯燥,且学生脱离临床环境,“背而不解,学而不用”;再者,学生目前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课后不能灵活的辨证论治,无法正确使用经方,故而理论与临床未能有效结合;再者,学生对传统式的教学缺乏兴趣,本课程为大三专业课,处于本科学习的中后时期,学习热情有所减低,专业自信不足。

4 说课程思政

4.1 认真梳理 挖掘元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文献查阅、人物访谈、临床实践等方式,围绕4个主题、3个层面,即个人修养、科学发展观、文化自信、家国情怀4个主题,个人层面、精神层面、国家层面3个层面,多角度挖掘提炼每一章的思政元素要点,并融入到教学大纲中,完善课程内容。具体如:“治未病”的整体理念与个人修养联系,涉及社会道德、个人道德、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方面;仲景的辨证论治原则与科学发展观联系,包括认识论和方法论、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等;各家临床案例与文化自信联系,比如中医文化认同感、专业自信等;医家治学故事与家国情怀联系,包括党和国家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

4.2 反复锤炼 有机融合采用“不离专业讲思政,渗透思政讲专业”的方法,探索“专题嵌入、画龙点睛、隐形渗透”等融合手段,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无缝衔接、有机融合。分享古代、近代、现代医学事迹,国家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以及灵活实用的杂病临证诊治思维,帮助学生建立中医专业和文化的认同感。如:绪论中可播放仲景的宣传片,认识医圣的个人修养、医者仁心;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的南阳医圣祠之行,明确中医的家国情怀和当代的国家政策,坚定文化自信;第1篇“治未病”举历史医家实例及经方中具体体现,突出了中医的大局观念、整体科学辨证观。

4.3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思政实践贯穿线下课堂主渠道,线下课程、网络育人以及临床实践,通过线下引导+汇报、线上自学+讨论+展示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网络平台、教学软件,做到全覆盖、多维度课程思政,达到线上与线下、课堂与课余相结合,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5]。如:讲第1篇“上工”前,线下面对仲景雕像重温医学誓词,不忘初心,坚守医者个人修养,方能实践于临床疗效;课余时寻找“虚劳病”案例,明确杂病诊治体系可有效服务于健康中国,坚定中医专业自信。

5 说教学过程与方法

5.1 教学思路对照调查所知的上述不利学情,笔者通过线上+线下+临床的混合教学模式,以临床为中心、病例为基础,结合名医案例分享、患者进课堂等情景教学,通过分析病因病机,阐释临床症状,解决学生在基础医学阶段无临床氛围感、缺乏早期接触临床的短板,强化后期临床教学阶段应注重追本溯源,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经典回归临床,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现代教学的多途径、多靶点、过程化,提高了课程的创新性、有效性。

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学,使学生能够对原文内容形成图像记忆;基于图像记忆的基础,组织各种互动方式,进而深入理解,总结归纳,对经方组方思路进行解构,引导学生勇于临床实践,并能在临床应对中有所创新,从而建立专业自信。

5.2 具体案例以第1篇第1条治未病为例,在具体教学实施时,通过教师教授、引导,和学生学习、运用两版块展开,中间设置各级互动环节。

5.2.1 课前教师首先发布线上资源及与问题,学生完成基础理论的认识记忆,在学习通上提前发布本条讲解视频,弹出测试题,通过对本节课程内容的基础知识点进行线上回答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如:①线上资源:中国大学慕课网站金匮要略课程内容。②发布问题:治未病的涵义?肝病治脾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虚实异治原则是什么?③提出疑问:自学之后有任何问题在线上进行提问,以便老师在课上进行对应详细解答。

5.2.2 课上教师对重点的深入演示讲解,如导入故事、典型案例等,让学生完成典型案例的详细理解,总结归纳。如:①导入:以“扁鹊见蔡桓公”作为“上工治未病”的历史故事导入,说明理论在历史的真实性,帮助学生建立“上工”的职业目标,树立专业自信。②演示讲解:请学生对本条内容进行概述,重点讲解“肝病治脾”的理论基础,让学生掌握疾病传变的规律,以及已病防传的“治未病”思想。③方药举例:让学生回忆学过哪些“治未病”具体体现的经方?典型的有逍遥散中白术、茯苓即为肝病治脾的方药体现,加深理论与临床方药的联系。④分组讨论:结合现代临床发病特点,分组讨论思考“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的理解。通过引导让学生理解临床“肝病传脾”是大势所趋,不论脾虚与否,皆需健脾。加强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批判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的科学治疗观。⑤拓展归纳:教师对原文肝虚证治疗及后世各医家的观点进行总结拓展,如隔二、隔三之治,发展到现在整体及间接治疗的观点。⑥知识延伸:讨论肝虚证为什么不直接单独补酸治疗,而需要间接用焦苦、甘甜的药物辅助治疗?说明单独补酸的风险是什么?以此引出,本条知识点除了基础的脏腑传变风险,还有过用酸味药物而致损伤的风险,“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以此进行知识的延伸。⑦案例探究:通过《金匮方歌括》中“无汗例用麻黄汤,然恶其太峻”对葛根汤(麻葛桂枝汤)的描述,无汗症状亦用桂枝汤的基础化裁,虑其麻黄汤易过汗风险之故也。⑧解构经方:组织学生对学过的经方如十枣汤等,从治未病的角度进行再次解析。加强分析仲景组方思路的能力,促进向高阶目标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

5.2.3 课后教师发布临床案例找寻任务,让学生找寻身边实例,理论延伸于实战。如身边外感病中是否都是无汗用麻黄汤的加味?会有什么变化风险?怎样应对?将应对的对策发在案例讨论群中,互相讨论,亲身体会临床的乐趣。

6 课程反思

6.1 作好教学设计本条是正文第一条,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大有深意,它体现了仲景贯穿全书的“治未病”理念,不能只停留在教材文字内容讲解,应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挖掘探讨。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请教同行专家,对教学设计、授课内容进行修改完善。

6.2 加强互动 吸引学生注意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期集中,教师加重互动设计,如引入典故和图片以及临床医案等,引起学生共鸣,也可在课中根据重要知识点发布达标测试题。

6.3 设置阶段性和多元性考评为促进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实时考查学生各个环节的掌握程度,需要设置阶段性和多元性考评。如线上习题,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分组讨论考核表,考察学生的高阶拓展能力;临床案例分析考核表,考察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等。总成绩 = 线上习题10%+小组讨论30%+临床分享10%+期末成绩50%。

6.4 多空间教学现在的课堂教学较为单一,临床有丰富经验的任课教师较少,对学生理论联系临床的能力有所制约,后期可以引进虚拟教研室,加入全国各大中医院校的金匮老师,进行共同学习探讨,不受地域、空间、环境的限制。

7 结语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中医药的教学也需要向网络信息化、资源共享化、学习自主化等方向教学改革[6]。当代的中医教师更应抓住机遇,助力建设《金匮要略》在线教学平台,实现多维度线上教学、多元化线下课堂,构建更科学与全面的形成性评价模式是下一步的重要建设任务[7],实现符合新医科建设背景下,线上+线下+临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更新,为祖国培养“尊经知变,德术并重”的新时代人才。

猜你喜欢
杂病金匮要略仲景
廖志峰运用六味地黄汤治疗杂病经验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妇人杂病乳结核候”导引法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试析仲景《金匮要略》下法的应用特点
《杂病心法要诀》对《金匮要略》的继承与发展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