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融合的小学语文与道德与法治融合策略

2024-05-26 02:25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行知实验小学王学芹
天津教育 2024年1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学科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行知实验小学 王学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与实施,立德树人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向。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跨学科主题教学也成为重要的教学路径,要求教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综合发展,进而体现育人目标。小学语文课程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有助于整合双方共有的德育资源,实现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基于学科融合的小学语文与道德与法治的融合策略,以期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学科融合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课程都向学生传递着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渗透一些道德与法治知识,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所学内容,不断发散思维。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与道德与法治的融合策略,以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

一、小学语文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的意义

(一)形成多学科教育合力

根据小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对教学资源进行相应的优化。一方面,教师应当重视语文学科中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挖掘,形成学科教学合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良好的保障。另一方面,教师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在其中寻找道德与法治相关的元素,渗透德育,继而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和创作水平,丰富创作视角。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的形式来拓展语文与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的途径,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与创新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有助于优化教学模式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而目前线上教育方式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教学中。但是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使得课程教学枯燥乏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兴趣,无法集中精力记忆相关知识,继而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而小学语文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可以充分挖掘二者教材中的有利元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索相关知识,使教学模式更具多样性。

(三)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价值理念。小学生正处于巨量信息交汇的时代,每天所接触的信息量庞大,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所引导,继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而将小学语文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进行融合,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同时,将语文教学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进行融合,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及学习方式,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持身中正,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二、基于学科融合的小学语文与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融合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长是有限的,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全面,因此,需要将德育知识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共同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现阶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科融合现状不容乐观,虽然已经转变了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模式,但是仍有部分教师沿用理论传输、道德说教的方式。一些教师在政治理论方面的自我涵养不足,对时事的洞察力及敏锐性不够,无法更好地应用时事新闻,或者在引用时政热点的过程中缺乏客观性与严谨性。

(二)教学方法有待更新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采用的语文学科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的方式相对生硬。比如,语文学科中包含诸多有关美德的图片及文本资料,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充分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观点的思考,据此来培养学生利用法治理念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利用批判性思维及开放性思维进行思考。教师也可以将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介绍给学生,作为课外学习的补充资料。但是有的教师在学科融合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较为生硬,只是在涉及相关内容的时候引入理论性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学科特征不明显

部分教师在学科融合过程中偏向于某一学科的特征,而忽视另一学科。如语文学科特征明显,但是思政内容相对较少;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阅读角通常被用作语文阅读教学或者写作教学的主要素材,教师通过写作与阅读来完成该部分的教学,但是对语文学科中的道德与法治内容一笔带过,未深入涉及。另外,部分教师会将活动园地中的名言警句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要求学生背诵,但是并未深入解读其中蕴含的道德与法治理念。这些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科融合的教学特征不够明显。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活动较多的学科,并不单纯表现在让学生朗读、背诵、书写以及看视频等方面,还需要学生在具体案例分析中深入了解其内涵,在活动实践过程中探索其奥秘,如此,使学生更具智慧性与探索积极性,继而为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塑造提供帮助。

(四)学科融合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无论是语文学科还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都应当重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相联系。基于此,教师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是以课本知识为主,依据课本安排授课内容,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分析不足。同时,由于教学任务繁重,部分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进度,会重点讲授课本知识,忽视了知识的延伸,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另外,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会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继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基于学科融合的小学语文与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小学语文与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坚持的应当是方向性原则。教师的职责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及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同时,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语文资源中的道德与法治元素,以及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语文知识,秉承正确的方向,与时代要求相匹配,广泛积累时政及法治知识,丰富资源内容,并将道德与法治理念逐渐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也是小学语文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的关键。其一,将小学语文教材作为主要依据;其二,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个体需求。一方面,教师应当充分结合教材内容拓展教学工作,且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应当在合理范围内,同时结合教学的实际需求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教师不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得过于复杂,以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更多困境,阻碍了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提升。基于此,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实际层面,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经验,采用学生喜闻乐见和容易理解的方式,开展融合教学工作,将道德与法治理念渗透到语文学科中,提升融合教学效果。

(三)批判性原则

在开展学科融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坚持批判性原则,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模式,向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倾听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看法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继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及自主探索水平。其次,小学语文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其中有所收获,利用所学知识来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继而帮助学生实现良好情感态度的培育。再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最后,教师应当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主体,结合学生的层次水平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方案,继而为每位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及人文素养的培育提供针对性的支持。

四、基于学科融合的小学语文与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的策略

(一)重视课本资源的融合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内容都与道德及法律相关知识相联系。课本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又能帮助学生学习待人接物的正确方式。首先,课本资源是授课的首要资料来源,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按照学生的学习特征设计针对性的课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学习。其次,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以确保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课堂教学是语文学科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共同教学的途径,教师可以将资料进行延伸,为学生拓展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水平。比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相关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寻找一些战争年代的影片,使学生深刻感受革命先辈英勇不屈的精神。如此,既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语文课文的价值及内涵,又能激励学生学习先辈的优秀精神,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挖掘课本素材的方式是一举两得的融合教学模式。

(二)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实现渗透融合

在学科融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相应的结合,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过程。首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外实践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布置课余时间的探究活动,从多方位渗透语文知识和道德与法治知识。比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交警执勤点等地进行观察与实践,并将经历写成作文,如此,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理念,又可以为学生的语文写作积累素材,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课内活动,如以道德与法治为主题的辩论活动、征文活动或者演讲活动等,从中国梦到身边的道德小事,不拘泥于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达到传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目标。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宣传优秀人物的事迹,促使学生对优秀的事迹形成更深刻的认知,继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拓展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将语文、道德与法治等相关知识进行融合,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语文教师应当详细讲解书本知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章思想及观点,同时,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入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不断增强语文课程的趣味性及多样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为学生的阅读活动带来更多的优质成果。

(四)在作文教学中渗透道德与法治知识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也出现了诸多容易使人混淆的信息。由于小学生分析问题或者分辨事物的能力不高,很容易陷入信息判断错误的境况。基于此,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渗透工作。在实施这一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以作文教学为基础,尤其是小学低年级作文,以学生叙述为主,如此,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相联系,并渗透德育知识,强化道德与法治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健康成长。

五、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小学语文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教学是新课改的重点,学科融合教学成为趋势。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可以渗透语文知识,以此实现融合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本文阐述了小学语文与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深入挖掘课本中学科融合的内容、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实现巧妙渗透融合、拓展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在作文教学中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以促进学科融合的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超学科”来啦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