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哲铭
东北民歌是在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歌曲艺术形式,其中既有东北汉族小调、各民族说唱,也有蒙古族和满族的长调。东北民歌的格调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生动活泼,集中反映了一代又一代东北地区劳动人民的开朗性格、丰富生活情趣,因此地域特色十分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首先分析东北民歌演唱艺术的基本特点,其次从几个方面深入探究东北民歌实现时代共融的具体路径,以供参考。
一、东北民歌演唱艺术的基本特点
(一)调式
在东北民歌演唱艺术中,调式是最为关键的一项因素,是民歌风格的集中体现。东北地区土地面积辽阔,有着肥沃的土壤和秀美的风光,蕴含丰富资源,由于当地人民以游牧民族为主,而游牧民族开朗奔放、热情豪迈,再加上東北地区有大量黄河以北迁移而来的住民,所以东北民歌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因而造就了东北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东北民歌有着鲜明的地方特点,以南北朝时期为例,当时人们倾向于哼唱清乐七声音阶,只不过七声音阶暂不够完整。也有部分学者把七声音阶划入到六声调式范畴中,并巧妙地添加了辅助音、修饰音,让调式的变化更加灵活丰富。东北民歌的主要形式为小调,曲调中还创新融入了二人转的唱腔,整体调式显得生动活泼,不仅充分表现出东北人民乐观开朗的性格、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同时也彰显了地方色彩。而今天我们所听到的东北民歌,以六声调式、七声调式居多,体现了北方音乐宽宏大气、豪放恣意的典型特征。总结来说,东北民歌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同时根据歌曲内容和创作意图,也会少量融入富有东北地区特征的典型调式。
(二)结构
从结构视角分析,东北民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其一,对应式。此种结构形式又可以细分为上下句结构、双双对应结构,通常会按照一个上句一个下句的方式分解歌曲,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四句型结构,具有起承转合的作用。其二,自由式。此种结构强调结构完全自由或者结构变化规整,但是完全自由式结构极少会应用到。其三,起承转合式。此种结构把歌曲第一句作为陈述句,依托此句来确定歌曲的情感基调、音乐形象;第二句则通过对应第一句来起到强化作用;进入到第三句时,通常为增强歌曲的生动活力性会巧妙融入新概念,或者直接与前两句形成对比,把歌曲带入高潮;最后一句主要是对之前歌曲内容的归纳总结。基于东北民歌结构的解析,可以了解到歌曲中的每一句的存在均发挥着特定作用,尽管句子可能有长有短,但是并不影响结构的完整性,大部分东北民歌都是以四句式为主,艺术处理手法十分精湛。
(三)语言
东北话作为北方方言之一,是传统衍生而来的产物,在发音语调方面与普通话十分接近,只是东北话发音靠后、喉音较大,句尾的音调会下滑。东北民歌的唱词一般最多不会超过七字,少量唱词为五字或者九字,在演绎东北民歌艺术时,需要反复朗诵歌词,让歌词表达尽量接近日常说话,同时注意韵母的口型,不必刻意使用嗓音,以此来突出东北民歌的口语化,确保歌词之间的间歇妥当、停顿自然。另外,东北民歌演唱艺术十分重视歌词节拍与节奏,强调二者之间要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所以歌曲中会频繁应用滑音。部分歌曲为了与东北语调特性更加贴合,还会选择在曲谱恰当位置添加修饰音,力求让东北民歌的地方特色更加直观鲜明。东北话会大量应用语气词,声调较为夸张,这也促进了静态语言、抽象语言的转化,使之变得动态形象,越发具有感染力,而部分东北民歌在演唱时也继续保留了这种语言表达特征,通过加重、加强、拉长发音的方式,为东北民歌注入了活力,尽显东北人的豪爽和豪放。
(四)节奏
东北民歌的节奏主要受到歌词、旋律的影响,个别歌曲的节奏还会以歌词为导向针对性设计节奏,也正因为如此歌曲的节奏与歌词在逻辑层面往往是呼应的。东北民歌的节奏形态变化相对单一,即使是平均节奏,也会有节奏长短之分,或者对节奏进行切分处理,也有部分歌曲会把曲调节奏和歌词节奏有机融合统一起来,从而形成全新的节奏范式。在演绎东北民歌时,演唱者应当有意识地把控歌曲节奏,就拿东北二人转来说,作为东北地区的唱类曲艺,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以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舞台上的表演者需要默契配合,或转动手绢,或配合肢体动作,边说边唱、且歌且舞的表演形式十分热闹。为了让节奏与肢体动作相适应,二人转的节奏型以2/4、4/4拍为主,3拍节奏极少用到,而这些节奏型与当地群众的审美喜好高度适应。事实上,东北民歌特有节奏形态的衍生是必然趋势,因为不论是早期的二人转还是秧歌、莲花落,这些都可以窥见东北民歌节奏形态的痕迹。东北民歌演唱讲究字正腔圆,在突出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同时,也要兼顾艺术美和艺术个性,以尽量简洁、通俗的音乐语言,感情饱满地进行歌曲演唱,确保准确传达歌曲主题和思想感情。
二、东北民歌实现时代共融的具体路径
东北民歌演唱艺术深深受到了东北地区地理、语言、生活习性等因素的影响,歌曲中既包含人们在劳动中的苦与乐、生活中的喜与悲,同时也巧妙融入了民俗、青山、情趣以及男女之爱,以或欢畅或奔放或柔婉的腔调演唱出来,最终绘制出一幅色彩缤纷、极具东北特色的民俗画卷。可以说,东北民歌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东北人民的智慧,表现了东北人融入血液的豪爽乐观、勤劳勇敢,生动活泼的曲调让歌曲广为传唱,在我国民间歌曲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东北民歌、爱上东北民歌、传唱东北民歌,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多措并举传承、创新东北民歌演唱艺术,不断扩大歌曲的影响范围,让更多人了解东北民歌的艺术价值。
(一)着重培养专业音乐人才
当前,我国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地相继推出了诸多政策及文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罗列出民族文化代表性项目的保护清单。为了促进东北民歌与时代的共融,东北地区必须把民歌的传承、创新放在首要位置,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加大专业东北民歌演唱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培养更多优质人才,由他们发挥自身的引领、带头作用,驱动社会上更多人加入东北民歌演唱艺术的传承中。具体到实践中,建议从民间音乐艺人、专业音乐人才两个方面入手,由政府部门牵头,立足于新时代文化背景视角,针对性编制东北民歌传承人的保护制度、确认制度,定期举办传承人的选拔活动,针对符合要求的人员尽可能多地为其提供专业培训、参观交流、实践研究的机会,以此来不断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强化音乐专业技能,并充分了解到东北民歌演唱艺术的传承现状,从而更好地辅助政府部门完成后续工作,为其各项决策提供建设性参考建议,保证各项决策的科学性、传承方案的可行性。与此同时,尽快打造一支素质、能力、责任兼具的师资队伍,由他们负责以教育为核心,通过组织教育培训、线上宣讲、集中宣讲、专题讲座、社区指导等方式,不断扩大东北民歌及演唱专题教育的覆盖范围,努力储备更多富有创新意识的创作型、教学型、传播型人才,为东北民歌演唱艺术的传承发展、与时代共融贡献力量。
(二)完善民歌进校园政策
深入推进东北民歌演唱艺术进校园,目的在于让更多学生通过系统性学习、练习东北民歌,充分了解蕴含在歌曲中的文化内涵,扎实掌握东北民歌演唱技巧及要领,未来能够主动加入东北民歌传承创新队伍中。当然,民歌进校园政策的实行,不能仅局限于校园,而是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体化、东北民俗文化特色的角度,审慎思考实现东北民歌、东北文化长效传播的切实可行办法。东北民歌进校园,既有助于让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起来,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同时也可以为东北民歌演唱艺术的传承、弘扬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在这里,各级各类学校应当积极邀请研究专家、民间艺人、民歌传承人走进校园,与课程教师合力开发东北民歌类、东北文化类课程,针对已经完成编制的教材,后续也要根据东北民歌的发展状况、学生学习需求、学生兴趣偏好等灵活地予以更新,突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文艺表演、歌唱竞赛、知识问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们通过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深刻感受到东北文化的独特韵味、浓郁的东北民俗气息,有效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激活他们对东北黑土地的热爱之情,进而顺利把民族情感培育落实到位。
(三)延伸东北民歌传播空间
在推动东北民歌演唱艺术时代共融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必须有意识地延伸东北民歌的传播空间。受到社会发展、生活质量提升的积极影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很多居民倾向于积极参与社会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以此来让自身获得良好文化体验。在这里,当地社区不论规模大小,均要以东北民歌及演唱艺术为主题,积极地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同时与周边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从中筛选具有潜力的人员,安排他们参与到民间艺人训练中,或者鼓励喜爱东北民歌艺术的人员共同组建居民文艺团队,日常负责辅助社区高质量地完成文化传播工作,给予居民专业化指导。而东北民歌的民间艺术同样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密切关注社区文体活动的举办情况,在恰当时机给予指导,或者帮助社区调整活动内容、活动方法,以此来全方位促进社区音乐文化建设,构建东北民歌的良性发展模式。以社区为载体开展东北民歌传承活动,由于社区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所以通过传承的过程,还可以让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有助于更好地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四)加强东北民歌创新创作
回顧东北民歌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歌曲的创作总是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灵感,而且会跟随时代发展进程而不断更新。在新时代背景下,凸显东北民歌演唱艺术的时代共融性,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东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包括满族、锡伯族、朝鲜族等,需要广泛收集这些民族流传于民间的小调,并以民族文化为导向,对小调进行合理地创编,力求在保留原民歌精髓的基础上,赋予民歌新的生命,充分彰显东北民歌的艺术魅力。以歌唱家、作曲家郭颂为例,他致力于应用音乐美学创作方法对东北民歌进行改编,对民歌《下盘棋》进行整理,并重新改编了歌词,同时按照歌词中的戏剧情节,立足于语音语调需求,对每段旋律都进行了艺术化处理,使旋律既统一又富有变化,让歌曲如同并蒂开放的鲜花一般竞相绽放。歌曲创作者可以借鉴郭颂的创作经验,广泛整理萨满调、清远祖传说、锡伯族历史、二人转经典剧目等相关资料,通过对资料的筛选、分析,从中摄取灵感,实现东北民歌的创新创作。不仅如此,东北民歌的创新创作还可以采取古今结合的手法,简单来说就是以人们熟知的人、事、传说为核心,通过合理地想象,结合东北民歌旋律进行创新创作,让歌曲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以歌曲《木鱼石的传说》为例,该歌曲以东北才子王尔烈教导皇子的故事为核心,把皮影戏元素融入其中,歌词部分则是按照辽南民歌进行改编,经过创编后的歌曲主题突出、情感饱满,具有自然美、艺术美的特点,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很多东北民歌中融入了喜剧元素,比较经典的作品包括潘长江的《过河》、郭颂的《瞧情郎》等,曲风轻松欢快,既可以为听者带来喜悦之感,又能给予他们乐观面对生活、积极进取的力量,这一点在创新创作时需要继续保留下来,在创作时以诙谐欢快、高亢嘹亮作为主要情感基调,通过旋律和节奏的巧妙设计,充分彰显新时期东北人的精神面貌。
综上所述,在我国民歌体系中,东北民歌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美学领域的全新学科。东北民歌主要是指流传于东北三省的汉族小调,其歌词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语言、生活习惯有着密切联系,音调以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为主要特色,充分展现了东北人的勇敢精神、勤劳作风、火热情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东北音乐家开始思考展示东北民歌之美的方式,纷纷采取了多样化举措对东北民歌进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处理,深入探索东北民歌的审美规律,力求通过创新创作来彰显东北人的精神面貌和东北独特民俗文化,不断扩大东北民歌在音乐领域的影响力,促进东北民歌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民歌体系增添光彩。
本文系2023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东北民歌文学性研究”(项目编号:2023B12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