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欣
摘 要:响应“双减”政策,拓宽课后服务渠道,以学校为圆心,向周边步行15分钟可达的街区打开空间半径,探索“学校+街区”的课后服务模式,构建15分钟实践圈:成立家校街协作组,达成校外课后服务实践共识;摸排分析既有资源,圈定实践点;对接理念和纲要,绘制实践图;多方统筹协作,落实研学日。
关键词:课后服务;双减;15分钟实践圈
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要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对学有所困的学生给予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等活动。我校积极响应“双减”政策,拓宽课后服务渠道,以学校为圆心,向周边步行15分钟可达的街区打开空间半径,探索“学校+街区”的课后服务模式,构建15分钟实践圈,就近利用鲜活、立体的街区资源开发主题研学课程,为课后服务的高效开展保驾护航。
一、 成立“家校街”协作组,达成校内外课后服务实践共识
15分钟实践圈的真正构建,关系到具体的服务内容设计、实践对象选定、场地灵活管理、人力调配合作、安全维护、资金核算、材料支持等,需联合街区、家庭、相关社会部门等多方力量。为此,学校成立由校家委会、校班子成员、社区干部组成的家校街协作组,就15分钟实践圈构建达成理念与实践的共识,签订协议,明确职责与分工,建立方案制定、實施的全过程协同,为常态实践打好基础。
我们先后与衢州市新华小学、天皇巷社区、衢州市城投公司、衢州市文广新局、学校家委会成立协作组,依据《衢州市水亭门历史文化教学示范区实施方案》内容,开发课后服务相关课程,常态组织街区实践点活动,及时展示分享实践成果;配合学校对接水亭街区各实践点所属的城投公司、文广新局等,与之达成合作,开展街区研学安全隐患排查;合作共建文昌阁、天王塔、天妃宫、周王庙、神农殿等实践点以及展示实践成果的相应设施;定期对建筑进行维护整修,保障教学区内的设施安全;定期邀请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专家来示范区讲座,组织电视台、报纸等媒体报道水亭门历史文化教学示范区相关活动,为创建水亭门历史文化教学示范区提供各项经费保障和安全保障;协助学校摸排街区资源,对接实践点负责部门,参与街区研学实践的具体管理。
二、 摸排分析既有资源,圈定实践点
我们尝试家、校、街合作开展街区调研,从空间安全、资源特点、人力管理三方面摸排分析街区交通路线、空间类型、可供学习的设施、人员协作意愿、资源指向、潜在问题等,圈定服务实践点。
我们圈定邵永丰老字号、南孔书屋、天妃宫、衢州细菌战博物馆、文昌阁、“天王塔+水亭门”、神农殿、周王庙8组街区实践点,带领学生在“看得见的建筑”中触摸“寻得到的文化”。摸排分析中,我们主要圈定了四类教育资源:第一类,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包括非遗饮食文化、南孔阅读品牌文化、地方戏曲文化、地方孝文化、地方中草药文化、南孔儒家文化;第二类,指向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如地方细菌战史;第三类,指向劳动教育的资源,包括以职业体验为主的生产性劳动、以志愿服务为主的服务性劳动资源;第四类,指向审美创美的美育资源,包括街市生活风貌、传统街巷艺术。
三、 对接理念和纲要,绘制实践图
(一) 定位目标,确定研学主题
“学校+街区”课后服务是以街区原生态资源为土壤生长出来的,基于其基本理念“以‘小街区探见‘大文化,以现在观照历史与未来”,以深度的真实实践代替浅表的研学体验,促进学生素养发展,帮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理解与认同地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形成正确积极的劳动观念与劳动精神,学会在实践创新中解决问题。
我们确定了“天妃戏韵”“文昌学韵”“三衢礼孝”“神农药芳”“寻味水亭”“行读水亭”“家国水亭”“创美水亭”八大研学主题。一学年一主题,如三年级主要围绕“文昌学韵”“创美水亭”研学主题开展活动,四年级主要围绕“三衢礼孝”“行读水亭”研学主题开展活动,五年级主要围绕“神农药芳”“寻味水亭”研学主题开展活动,六年级主要围绕“天妃戏韵”“家国水亭”研学主题开展活动。我们组织每个年级的学生围绕研学主题开展活动,每学期约16课时。
(二) 对接校内课程,搭建实践路径
1. 择取三类活动方式,提取关键要素
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文件指南,“学校+街区”课后服务择取“考察探究”“岗位体验”“设计制作”三类活动方式,同步提取其中的关键要素:针对“考察探究”,提取“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筛选资料,获取证据”“作出解释,发表观点”“交流评价,探究成果”“深入反思,持续改进”六大关键要素;针对“岗位体验”,提取“选择感兴趣的岗位”“做好岗位体验准备”“践行岗位活动”“岗位体验分享”四大关键要素;针对“设计制作”,提取“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作品”“反思与改进”五大关键要素。同一研学主题下,三类活动方式各有侧重,彼此融合。
2. 选择不同的实践点,设计项目任务
为活用校内外资源、动态街区场景,围绕不同的研学主题,各年级学科教师与对应项目的街区场馆人员组成“学校+”协同团队,依循三类活动方式,选择不同的实践点,设计不同的项目任务。如三年级的“创美水亭”研学主题,选择的实践点为咖啡屋,设计的项目任务为“聊聊咖啡风味事”“做个称职的咖啡服务员”“指尖上的水亭”;四年级的“寻味水亭”研学主题,选择的实践点为南孔书屋水亭门,设计的项目任务为“跟着地图行水亭”“读着书本观水亭”“做个优秀的书屋管理员”“搞点书屋小文创”;五年级的“行读水亭”研学主题,选择的实践点为邵永丰老字号,设计的项目任务为“探寻舌尖上的非遗”“我的老字号上岗记”“主题麻饼制作”;六年级的“家国水亭”研学主题,选择的实践点为细菌战博物馆,设计的项目任务为“追溯文物里的红色”“我做博物馆讲解员”“云上博物馆设计”。不同街区的场馆人员协助教师分析与调用街区资源,论证项目的可行性。
3. 依循“启动—实施—总结”三阶段流程,设置支持性活动
聚焦不同的项目任务,师生依循“启动—实施—总结”流程,设置支持性活动,助力任务完成。以五年级的“行读水亭——我的老字号上岗记”项目任务为例,活动启动阶段,教师设置“如何在老字号里选出适合自己的实践岗位”“要想合格上岗,需要做哪些准备”等驱动性问题,并据此与学生共同商讨创设实地考察、适配选岗、制定文案、岗位调研、情景模拟等支持性活动,分别提供考察指南、岗位调查表、岗位适配表、岗位行为指南、岗位人员论证会、销售微课等策略支架、交流支架、资源支架等,帮助学生形成统筹思维,提高信息收集和加工能力,理性分析和判断岗位,合理选岗,形成对职业岗位的初步认知,做好岗位实践准备工作交流。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设置“要提高崗位的劳动质量与效率,可做哪些改进”等驱动性问题,并据此与学生共同商讨创设上岗践行、反思改进两项支持性活动,提供回溯导航的交流支架,帮助学生及时提炼经验,反思问题,提高主动观察反思的能力,培养岗位劳动责任感。活动总结阶段,教师设置“实践后,你对所参与的岗位有了哪些新理解”等驱动性问题,并据此与学生商讨创设复盘改进、成果展评两项支持性活动,同步提供复盘问题群、评价表单两个支架,促使学生基于事实分析和反思,形成了对岗位劳动的具身体认。
四、 多方统筹协作,落实研学日
(一) “二合一”,统筹研学两小时
为充分落实“学校+街区”课后服务研学日的各项活动,我们多方统筹协作,协调学科辅导、社团辅导以及街区研学活动。我们将周一、周二、周四、周五的课后延时服务锁定为学科辅导和社团辅导,保证学生课内作业保质保量。为保证街区研学的连续性与充分性,我们将每周三定为街区研学日。这天各学科无作业,课后服务的学科辅导时段与社团辅导时段合二为一,用于街区研学。学校年级班额为4个,考虑研学场地空间限制,按月年级内轮流,一周一班研学。表1展示的是周三街区研学日安排。
(二) “三合一”,家、校、街共管两小时
为保证研学安全,促进深度实践,家、校、街“三合一”协同组织。学校教师由各班正、副班主任组成,街区由年级项目实践点负责人协助,另外还有各班的3名爱心家长参与。
(三) “多合一”,动静展评研学成果
“学校+街区”课后服务注重对研学成果的评价。我们形成了由学生、教师、家长、场馆负责人、街区负责人、来往路人构成的“多合一”评价主体,采用动态展评和静态展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相关活动的研学成果。
动态展评指向表现性评价,是围绕项目主题,在真实的研学场景中评价学生的研学成果。如“寻味水亭”的动态展评,学生线下设摊卖麻饼,线上直播推销麻饼,现场绘制包装文创,与各类人交际互动,介绍各类麻饼的口味、营养价值、制作特色,讲解非遗历史、文创意图,推销对方需要的商品……顾客现场的反馈评价、销售数据等,激励他们持续研学。静态展评是对学生在研学中完成的各项调查报告、体验日记、实践小报、实践微电影、文创等物化成果给予线上、线下的即时评价。
“学校+街区”课后服务扎根真实、动态的街区场景,将街区的人、事、物转化为学习对象,拓宽了课后服务实施渠道,打开了课后服务育人时空。以项目撬动学生深度社会实践,让学习真正从“书本”走向了“生活”。学生参与社会性交际,增进了与当下社会文化生活的联系,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阅历,发展了综合素养。
(黄 欣,浙江省衢州市新华小学。浙江省教改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