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腾飞
(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3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路交通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软土地区的公路建设。软土因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如高含水率、低承载力,给公路基础建设带来了诸多难题。有效处理软土路基问题,不仅关乎公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还直接影响到工程的经济效益和施工进度。因此,研究和应用标准化的软土路基处理技术,对确保公路建设项目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某公路全长8.5 km,宽度为12 m,是一条连接两个县城的二级公路。该公路路基存在软基路段,其中软土层平均厚度为4.35 m,平均压缩模量为12.58 MPa,具有较高的含水率和较低的承载力。在地质调查中,该路段的软土层含有大量有机质,平均有机质含量为8.2%,且在雨季易受水害影响,导致路基稳定性差和维护成本高。该公路所在地区降雨量呈季节性分布,年均降雨量大,特别是在每年的6月—9月,高强度降雨期间,软土路基的水分含量显著增加,对路基的稳定性构成挑战。
该公路项目所在区域的软土层平均含水率高达62.5%,远高于一般土壤的含水率标准。此外,有机质含量为8.2%,这使得土壤的压缩性和流动性增加,对路基的稳定性构成了严峻挑战。该公路软土路基的基本物理特性如表1 所示。
表1 软土路基基本物理特性
在施工期间,这种高含水率的软土对传统压实方法的有效性构成挑战,因为水分的过量会导致压实后土壤体积快速回弹。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需采用特定的预压实技术,如使用重型压路机进行多遍压实,确保压实深度和均匀性,其中每遍压实需达到土层深度的60%以上。此外,还需要设置临时排水系统,如采用垂直排水板,以加速土体预压期间的固结过程。
该公路所在区域的年均降雨量大,特别是在6月—9月的雨季,频繁的高强度降雨使得软土层的水分含量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路基材料的不稳定性,雨季软土路基含水量情况如图1 所示。
图1 雨季软土路基土层含水量情况
施工期间,这种气候条件要求施工计划必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为此,需实施高效的现场水管理措施,如建立临时排水沟和安装排水泵,确保施工区域的有效排水,避免施工停滞。同时,针对预测到的极端天气,施工方案中应包含可调整的工作时间表和紧急停工预案。具体来说,需在雨季到来前完成至少50%的地基处理工作,以减少雨水对软土稳定性的负面影响。
在该公路,针对软土路基进行的预处理技术集中于排水预压和化学固化处理。首先,排水预压技术通过安装垂直排水板,实现软土层的快速脱水,提高土体固结度,其具体要求可见表2。
表2 软土路基排水预压技术要求
其次,化学固化处理中,采用聚合物和硅酸盐混合剂的投加比率为8 kg/m3,旨在通过化学交联增加土壤的抗剪强度,有效降低后续维护频率和成本。这两种技术的联合应用,不仅提高了软土路基的承载能力,也优化了施工过程中的时间效率和经济性,确保了工程质量满足长期使用的严格要求。
深层搅拌法通过将水泥与软土混合,形成直径为0.75 m、深度4.35 m 的搅拌桩,桩间距设置为2 m,其施工流程如图2 所示。使用的水泥稠度控制在标准稠度的60%左右,确保混合物的均匀性及适当的流动性,从而实现土壤的均匀改良。搅拌过程中,采用连续进给系统,每根桩的施工时间约为40 min,保证混合彻底且桩体结构均一。
图2 深层搅拌法施工流程
预压加固技术遵循《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 D31-02-2013),在改良土层上施加均匀的预载荷,压力设定为50 kPa,覆盖整个待处理区域,以预压板进行,压实时间根据初步的地质反馈设定为30 d。该方法通过持续的载荷作用促进土体进一步固结与排水,预压板的尺寸与材质均根据实地条件和预期荷载精心选取,以实现最佳的加固效果。
生物技术改良按照《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规范》(DB33/T 904-2021)进行,这种生物酶为基础的土壤稳定技术,通过注入生物酶溶液改善土壤结构。生物酶的使用量按土体容重计算,平均每立方米土体注入0.2 L 的生物酶溶液。注入过程采用高压注射法,确保生物酶均匀分布于待处理土层中。注射点间距为1 m,形成覆盖整个施工区的注射网格。
性能监测与评估:项目完工后,安装了土压力传感器和沉降板,用于实时监测路基的承载力和沉降情况。传感器的安装深度为每隔1 m 一层,覆盖整个路基深度,每层安装5 个传感器,均匀分布于路基宽度。这些设备按照《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20)进行标定,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数据采集系统每月自动记录并上传至中央监控系统,用于分析路基性能变化趋势,以便及时调整维护策略。
长期维护策略:根据路基监测数据,制定并执行定期的维护计划,包括排水系统的清理和检修,以及路面的检查和修复。排水系统的检查频率为每6 个月一次,特别关注排水管的堵塞情况和排水效率,确保排水系统的畅通无阻。路面检查包括表面裂缝、坑槽及其他潜在病害的定期检测,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测,根据《公路养护技术标准》(JTG 5110-2023)规定的标准进行。维护过程中,所有发现的问题均按照制定的维护手册进行修复或调整,以保持路基和路面的最佳性能状态。
考虑到雨季强降水的频繁发生,公路施工面临的主要特殊情况之一是水害。为此,特别针对高降水量带来的水害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基于《公路养护技术标准》(JTG 5110-2023)和《排水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G/T 3350-03-2020)的应急措施。为有效应对雨季引发的水害,施工区每50 m设置一组移动排水泵,具备1500 m3/h 的排水能力,配备直径200 mm 的排水管,以快速降低地面积水。此外,所有排水设施设计考虑了最高预计降雨量的20%增幅,以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施工现场还安装了水位监测设备,监测装置每15 min 更新一次数据,能够实时监控降雨量及地下水位变化。在降雨预测超过10 mm/h 时,自动启动全部移动排水泵,预防积水对软土路基产生侵蚀或水压破坏。
在软土路基施工中,另一特殊情况是软土流变现象,特别是在重载机械作业时。为应对此情况,本项目严格遵循《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及《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 50290-2014),采取了一系列地基加固措施。为有效防止软土在重载作用下的流变和稳定性差问题,项目中使用了高强度聚合物地网,这种地网具有最高100 kN/m 的抗拉强度,网格尺寸设为50 cm×50 cm,能有效分散施工载荷,减少土体位移。在施工前,对软土区域进行生物酶处理,每立方米土体注入生物酶溶液0.25 L,这种生物酶具有改善土壤粘聚力的功能,增强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此外,整个施工区域均布设有土压力传感器,每隔10 m 设置一点,实时监控土壤压力变化,一旦检测到压力异常即可迅速采取措施,调整施工策略。
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施工安全事故,严格依据《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和《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交公路发〔2009〕226 号),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应急预案。预案中包括了紧急撤离路线、安全避难区的设置及紧急救援物资的储备。在施工区域每100 m 设有显著标识的安全撤离通道和配备救援物资的避难点,每个避难点储备有救生绳、救援背心及急救包等应急物资。此外,所有施工人员均配备了带有GPS 定位功能的安全头盔,以便在事故发生时快速定位并组织救援。施工机械装备有土壤压力传感器,每隔5 min 自动上传数据到中央监控系统,系统配置有自动警报功能,一旦检测到异常压力即触发警报,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这些措施确保了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响应,最大限度地保护人员安全并减少事故损失。
文章系统探讨了某公路软土路基的标准化施工处理技术。通过对预处理技术、施工期间的处理方法,以及施工后的维护和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进行详细分析,展示了各种标准化技术的具体应用,还针对实际施工中遇到的挑战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些成果将对类似软土地基的公路工程提供宝贵的参考,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公路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