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5-25 15:10:23皮宗平
唯实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

皮宗平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阐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和完善,科學地阐释了新发展阶段生产力演进的特征和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

一、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意涵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意义。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生产力的认识决定了人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识别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把握。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发展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经济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洞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指出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并对新质生产力进行深刻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科学阐释了新发展阶段生产力演进的特征和规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实践遵循。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本质。从内涵上来讲,新质生产力是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新型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基本要素,马克思还明确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刻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同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系。进一步讲,新质生产力是依托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尤其是颠覆性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配置和结构性重组,使生产力发展产生质的飞跃,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从本质上来看,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所展现出来的先进生产力,它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此期间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可以理解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类历次产业革命的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每次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跃升,都是由科技革命出现重大突破引起的。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是社会生产力跃升的关键因素。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优势新动力,持续推动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对科技创新发展作出一系列前瞻性全局性谋划,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生历史性重大变化,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应看到,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成果及时推广应用到产业上,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分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全面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决断,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高质量发展必须具有扎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从粗放式要素驱动发展向集约式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形成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動力变革,使我国经济实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举措。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基础。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新时代的重大任务,是中国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和客观要求。现代化工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和核心,是实体经济的骨干支撑。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大而不强,整体水平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必须加快发展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实要求,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大举措。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使得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推动短板产业加快补链,优势产业加快延链,传统产业加快优链,新兴产业加快建链,提高产业发展效率和效益,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不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促进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推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告诉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必须走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为加速技术进步,曾经“以市场换技术”,但“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因此,只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依靠自主创新,才能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我国的基础研究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环节上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创新链上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存在被国外“卡脖子”风险。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时代背景下,科技自立自强显得尤为迫切。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尽快实现“卡脖子”技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重大突破,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渠道,为我国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措施

加强产业技术源头供给。要形成一批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研究机构、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为主导的战略科技力量。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通过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围绕基因与细胞技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未来通信等未来产业重点领域,谋划一批新的重大创新平台。瞄准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和关键技术,着力开展从“0—1”“1—N”全链条研发,加快形成具有颠覆性、前沿性、交叉性的新技术、新产品,为产业创新持续提供源头活水。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要建立和完善原始创新、概念验证、中试熟化、转移转化、孵化加速、应用示范的全链条成果产业化体系。鼓励实验室、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牵头建设概念验证平台,支持研究型大学、高水平团队与企业共建联合技术中心,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一批行业领域的共性技术研发、中试验证平台,打造科学前沿发现、技术创新高效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无缝衔接的科技产业一体化模式。围绕全链条成果产业化体系建立配套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目前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充分,企业创新能力整体还不够强,还有不少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产业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科技龙头企业在产业链跃迁中“挑大梁”,鼓励龙头骨干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颠覆性创新技术攻关,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产业化能力。

发挥科技人才的决定性作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人才事业的领导全面加强,我国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我国科技人才总量位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世界级科技领军人才不多,导致我国基础研究十分薄弱。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厚人才成长土壤,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制度机制等“软件”保障。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科技创新要求,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破除一切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抓好创新资源统筹和资源配置方式,深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优化财政科研经费投入结构,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和评价方式,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赋权等改革措施,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作者系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梁曙霞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4个着力点
新华社评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生产力研究(2024年3期)2024-03-25 12:13:42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