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印春平
外资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推动技术创新、价值链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畅通国际国内大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作出重要部署,要把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作为重要任务,以高质量吸引和利用外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自1993年第一家德资企业落户江苏太仓以来,众多德企在太仓集聚发展,使太仓成为中德合作的一个实践典范。截至2023年底,太仓德企总量已达503家,规模以上德企102家,制造业德企数量占全国比例超10%,总部型德企超20家,德资总投资累计超60亿美元,年工业产值超600亿元,对太仓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17%。太仓德企的集聚发展正是太仓主动融入国际市场经济体系的大循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外资高质量发展的历程。
三十而立:“德企之乡”交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成绩单
1993年,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落户江苏太仓,拉开了太仓中德合作的序幕。经过30多年的耕耘,太仓形成了以产业合作为基础、以职业教育为亮点、以文体交流为媒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自下而上的对德合作模式,被誉为德国中小企业在华聚焦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与本土企业融合最佳的城市。
“隐形冠军”聚集,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基础。太仓德企具有“隐形冠军多、核心技术多、单位产出多”的特点,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多达56家,拥有31名中德标准化专家、198项国家标准、9项国际标准,以太仓市0.24%的用地,创造了太仓市8%的GDP、18%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的公共财政预算税收收入。“隐形冠军”企业具有在细分领域拥有行业主导权和话语权,在产业链上下游具有高知名度和品牌形象,在产业价值链分工中处于高附加值地位等优势,是推動太仓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目前,太仓德企已形成了汽车核心零部件、工业母机以及航空航天三大产业集群。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基础雄厚,全球四十强汽车供应商中有18家在太仓有投资,涵盖发动机零配件、底盘配件、仪表电器件、车身附件通用件等各领域,如今造一辆汽车,在太仓便可以找到70%的零部件;工业母机制造集群主打智能数控机床、智能生产线等,德国十大机床企业有六家已落户太仓,是其本土市场以外最大的海外市场;航空产业集群强势起飞,以舍弗勒航空轴承(太仓)公司为代表的18家德企进入中国商飞“大飞机”意向配套领域和合作企业库。
智改数转全覆盖,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占领智能制造这一“战略高地”,才能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此,德国的“工业4.0”战略和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都将智能制造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2018年4月13日,中德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大会在太仓举行(大会永久会址落地太仓)。以此为契机,太仓凭借对德合作优势,瞄准智能制造,鼓励德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生产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2023年70%的规模以上德企建立了研发中心,90%的德企参与到工艺技术优化等创新活动,工业机器人密度达178台/万人,全部实现了生产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裕克施乐实施工业互联网升级改造后,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AA级评定,成为全国第一批、苏州第一家认定企业。同时,众多德企开始输出智转数改方案,赋能更多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太仓依托德企制造业坚实基础,不断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布局的实践成果获得工信部的高度认可。2017年工信部授予太仓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创新区,2018年工信部和国家标准委把太仓作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成为苏州地区首个成功入选的全国高端装备制造类标准化试点。
德企与民企深度融合,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德企往往代表着高品质、高质量,产品具有全球竞争优势,“隐形冠军”更是全球市场中专项领域的领导者,具有强大的出口能力。同时,德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大都在中国进行,已经深深融入了国内大循环。因此,德企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衔接点,在畅通人流、物流、要素流,尤其是促进国内国际市场规则和标准的有机相容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抓手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推进器。一方面,太仓瞄准“隐形冠军”的技术优势,开展技术服务输出梯队建设。鼓励和支持舍弗勒、通快、托克斯等骨干德企向本土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截至2023年12月,太仓市95%以上的规上德企进行了本土化研发及创新成果的本地化应用,超90%的工业产品内销。另一方面,鼓励本土企业积极融入德企供应链体系,提高本土企业的全球产业链参与度。太仓通过举办民营企业“走进德企”活动、召开专精特新企业与隐形冠军企业对话会活动、联合(太仓)德国中心共同举办企业赴德商旅研讨班等,帮助民企与德企进行广泛的业务交流合作。目前,太仓德企与民企深度融合,累计有600多家本土企业、科研院所与德企开展了产业配套、创新协同、人才共育、资本联合、标准制定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了产业循环,形成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与太仓“3+3”产业集群规划深度融合。
双元制教育模式走在前列,产教融合创新成为招商引资的招牌。太仓在对德合作的起步阶段就十分重视产业经济与人才培养同频发展、相互融合。2001年太仓在全国率先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设立国内首个与德国职业教育同步的专业工人培训中心,实行“工学交替”,企业、学校联合开展职业教育。20多年来,累计培育出1万多名管理人才和专技人才,深受当地德企和民企的青睐。创办了全国首个双元制本科项目;制定了全国首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标准;引进外商独资的AHK学院;创办了双元制研究院;成为国内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地;组织了全国首个以双元制为主题的职业技能比赛和创新发展论坛;构建了涵盖中职、高职、本科和研究生多层次有序衔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太仓将“双元制”教育建设成为“技能人才的供给仓”和“创新人才的储备仓”,双元制教育的成功实践已经成为太仓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造就引得来留得住的良性循环局面。太仓始终坚持营商环境“优无止境”“无事不扰、有呼必应”的服务理念,几十年如一日打造公平、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为德企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如每年制订对德合作工作要点,修编完善德企个性化支持政策;专门成立“德企服务专家团”;设立“德企服务专线”,为德企开展“一站式”特色服务;打造了全国首条中德(太仓—法兰克福)数据专线。太仓为德企营造的生态已经不局限于惯常意义上的“营商环境”,而是拓展到生活场景建设。从每年举办的中德乒乓球赛、足球赛和中德创业大赛,到充满德国风情的“啤酒节”、酒吧酒店、香肠店、面包房,从最具德国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到中德友好幼儿园、拜仁慕尼黑太仓足球学校,从罗腾堡德国风情街到中德创新城,太仓营造了“他乡即故乡”的浓厚氛围,常年在此生活的德籍人士超3000人,在德国人眼中,太仓如同家乡的小城,环境精致,生活舒适。
太仓密码:在勇于探索中成为
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通过高水平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世界第二大和第四大经济体产经合作的一个“微缩景观”,太仓推进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性价值。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做好城市发展功能定位。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太仓的地理区位优势独一无二,它拥有临江临沪两大区位优势。据此,太仓以“千亿制造、千亿物贸”为发展目标,始终坚持城市发展的两个重要定位:一是“融入上海”,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转移承接基地。利用位于上海安亭的上汽大众紧临太仓的便利契机,太仓对标国际标准,主动承接汽车产业辐射,多年专注汽车零部件生产,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产品主要配套沪上产业链企业,如智能网联汽车产品为上汽集团、上汽大众等沪上车企及其产业链进行配套。二是“以港兴市”,实施“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战略。太仓港自1992年开港以来,港口能级不断跃升,已经拥有国家一类口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等四张国家级名片,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创历史新高,达800万标箱,紧随德国汉堡港之后,跃居全球百强集装箱港口第22位,欧洲原料进口可直达建有保税仓的太仓港。并且,太仓港与上海港实现同港化,货物到达太仓港等同于到达上海港,为德企提供了便利强大的货物进出口通道。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太仓成为中小型德企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
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不断推进德企转型升级。太仓出台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扶持政策》《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等惠企政策,提供涵盖招引落地、孵化培育、研发生产、科技创新、要素支撑等全生命周期、多维度政策保障,助推德企产业链优化升级和创新发展。在当今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德国政府要求在华德企“去风险”的压力下,(太仓)舍弗勒等德企顶住压力追加投资,这与太仓地方政府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一是引导核心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通过引导产业链“链主”(具有产业链供应链掌控力和生态影响力的企业,如舍弗勒、博泽、通快、巨浪等国际知名德企)优化产业链实现产品全覆盖。目前,太仓汽车核心零部件产品从单纯的零配件制造,到产品研发设计,再到第三方检测已经覆盖全链,如,克恩-里伯斯的新能源电驱电动组件、欧托凯博的汽车线束、德福埃斯的传动轴、菲尼克斯的电气连接件、莫迪维克睿普的新型轻质复合材料,等等特别是借助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基础优势,太仓全面推进“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建设,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电池电控系统、核心零部件等多个新能源汽车核心产业链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不断壮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主导产业,联合电子、舍弗勒、博世马勒等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供应商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二是精心培育航空航天新兴产业。根据德企的制造业优势(如舍弗勒的新型航空发动机轴承、卓能电子的飞机机载设备产品)和新的市场机遇(中国商飞落户上海),太仓将航空航天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根据《太仓市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太仓将融入国内外飞机供应链体系,致力建设一流航空创新转化和高端制造基地,打造“强富美高”新江苏产业发展典范,争取航空航天产业规模2025年突破500亿元。为此,太仓推动18家德企(11家为规模以上德企)进入中国商飞“大飞机”意向配套领域和合作企业库。其中,卓能电子公司与中航工业、商飞上飞院、中电科航空电子等多家行业龙头单位,开展了实质有效的合作。同时,太仓与西北工业大学联手共建太仓智汇港以培养面向通用航空、民用航空、信息技術等方向的人才,与中航工业、中国商飞等合作建设大飞机航空产业园等平台,航天航空正在成为太仓的“未来产业”。
持续深化“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德企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成为世界先进制造强国的“秘密武器”,也是太仓对德合作的亮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工人更有工匠精神,上手速度更快,忠诚度更高,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人才保障。而双元制的精髓,在于校企深度合作。太仓双元制职业教育通过“培训平台”(建立德企、职校一体化运营平台)“教育模式”(签订学员定岗合同)“运行机制”(设立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购买培训学员制度)三个维度的建设,实现了物、人、利三者的深度融合,形成国内职业教育领域独树一帜的太仓模式,也已经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招牌。根据“十四五”规划,我国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经济格局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从职校走向外企的太仓“双元制”教育,或许可以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一个参考样本。
厚植人脉务实合作,让国际友人和国际友城成为太德合作的“红娘”。德国企业源源不断涌向太仓与“红娘”的推荐密不可分。30年前斯坦姆博士觉得太仓浏河塘两岸的杉树很像家乡的黑森林,有“家的感觉”,心生欢喜,于是将投资锁定在太仓。通快是落户太仓的第八家德企,通快前董事长莱宾格博士与斯坦姆博士在飞机上聊到了太仓,于是舍弃上海青浦等地方,选择落户太仓。到2000年左右,太仓仅有十余家德国企业,多是斯坦姆博士推荐而来。斯坦姆博士(克恩-里伯斯)、莱宾格董事长(通快)、克罗斯特总经理(舍弗勒)、齐汉CEO(富乐压铸)等与太仓结下深厚友谊,在他们的积极推介下,太仓逐渐被更多德企知晓,与产业链相关联的合作伙伴纷至沓来。国际友城是太德合作的另一座桥梁。于利希市、莱茵-内卡地区等是太仓的友好城市,在友城交往中,双方以互惠互利为内生动力,开展实实在在的合作项目。同时,太仓连续多年在德国不同城市举办“走进德国-太仓日”活动,持续扩大太仓在德国企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德国人眼中,太仓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小土瓦本”(土瓦本是德国制造业中心),德国前驻华大使史明德曾感慨:“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比在中国大多了。”
(王英: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印春平:中共太仓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梁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