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根 有融 有道
——学校“三有”读书工作法的践行

2024-05-25 19:40:35五常市杜家镇中心学校王秀娟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三有读书文化

五常市杜家镇中心学校 王秀娟

五常市杜家镇中心学校(以下简称杜家中心校)始建于1937 年,2008 年,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命名为“红军小学”;2022 年,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五常抗日英烈红军小学”。继往开来,这里的每一页篇章都浸染着火红的底色,为阅读工作提供了指引,激励师生从中凝聚奋进力量。

一、读书有根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杜家中心校读书工作的根本是茁壮红色成长之根、扎实汉语文化之根。

(一)茁壮红色成长之根

精读红色书籍,坚定红色信仰。 这是红军小学的使命与责任,是基因里不容更改的赓续传承。 学生一入学就要知道自己的班级名字是以哪位英雄命名的,英雄有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学校利用红色故事、红色儿歌对红色精神进行启蒙。通过“读长征故事,走长征之路”阅读活动,学生知道了红军长征经过“瑞金、乌江、遵义、赤水、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等重要战略要塞时取得的伟大成就,并一起宣讲红军长征时艰苦卓绝的壮举。

不同的红色时间节点,学生都会把书中的故事用多种形式演绎出来。 读《长征》,自编自导红色情景剧;读《共鉴五四》,自发组织“五四”主题演讲活动;读《青春之歌》,进行纪念“一二·九”展示活动等,把红色血脉留在身体里,把红色基因刻在骨子里。 在读、讲、唱、演红色书籍的过程中日渐成长,把红色使命与责任扛在肩头、落在心坎。

(二)扎实汉语文化之根

汉语让我们学会语言交流,学会文字表达,它不仅造就了逻辑语系、诗意句式,还成为我们思想表达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规范、积淀、共情汉语,扎实汉语根基。 学生读着孔子、孟子、屈原、李白、鲁迅、沈从文……捧着前人的不朽古典,也捧起今人的铿锵文字,好好说话,好好写作。

现今网络语言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比如用字母(PK=较量)、数字(94=就是)表示一定含义进行交流,有的对汉字重新组合(童鞋=同学),如果这样的语言在学生们的世界中风靡,就会导致汉语的滑坡。 所以我们要珍视和传承汉语文化,就要为学生提供纯净而规范的汉语语境。

一是鼓励学生读中国文化典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学生的阅读能力范围内先选择基础阅读教材或普及读物中趣味性和故事性较强的典故,像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了解主要的情节,记住典故的名字。 再结合网络课程、电视动画片等视听材料感知其中的道理,并初步了解在什么样的语境中可以运用。 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有所增强,此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文学作品了解典故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们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在阅读的过程中,实践和体验也很重要,让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来加深对典故的理解。尝试创作诗词和短文,运用所学典故,加深记忆和理解。

二是引领学生多读古诗词,每天有早读和晚读。 早晨坚持起立式大声诵读。 为什么要起立式呢? 因为读得兴起时,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让天性流露。声音出之于口、闻之于耳、会之于心。 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诵记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在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会自然运用出来。

扎实汉语不仅是背诵,还要传递情感感染人心。 晚读时安排具有诗文底蕴的教师在图书室进行经典诗文的讲解、引读。 学生阅读时遇到难理解的诗句,教师根据前后语境、 历史背景向学生讲解; 学生阅读欲半途而废时,教师通过解决阅读难题、交流阅读感受、介绍精彩情节等方式引读。 特别是师生的阅读感悟交流,它是一种读书反刍的过程,为的是相互分享、深入理解。 我们把学生读书交流时的情景推送到家长群中,有时家长也和学生一起线上参与,和学生一同共享晚读时光。 教师的悉心讲解、家长的积极参与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自然表达、情真意切的汉语语境。

二、读书有融

学生读书,也要闻得窗外事。“有融”是读书与生活、读书与社会相互依存。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读书,更是为了让学生们如同行路,一路采撷、开阔眼界,拥有更丰富的人生。

(一)读书融合思政教育

善于读书的人不但读有心得,还能以书导正。 读书读出处世之道,读出人生观点。 学校的校园广播每日清晨有5 分钟的“早间思政”栏目。校领导班子轮流做客思政讲坛,或推荐好书,或讲授书中道理,将对学生们有意义、有启发的内容,形成5 分钟微思政课。学校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乒乓球队参加春季比赛,口号是:孩儿立志出乡关,不夺桂冠誓不还,然而球队却是节节败退而归。 体育社团的学生们觉得没面子,坚持训练的人寥寥无几。 学校就在早间思政课时给体育社团的学生们介绍了曾国藩的故事,并推荐了《曾国藩传》 这本书, 让学生去体会屡败屡战的倔强与执着。 同时还推荐了一本当下超燃的小说《冰雪之名》,它是以2022 年冬奥会为背景, 再现了作为东道主的中国队员无时无刻不发扬着大国风范,将最完美的一面呈现给全世界人民的真实故事。 通过阅读,让每一名学生都具有中国人特有的大气格局。

学校领导带动教师读书、教师带动学生读书,就如火种有了燎原之势。我们相信一个国家的强大是从小学讲台上开始的,让学生相信什么,什么就会多起来。我们必须在读书过程中占领育人的思想高地。

(二)读书融合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就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阐述,并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1]。读书融合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知道中华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明确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什么样的珍贵资源可以被继承和发扬。

1.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提供多样化的传统文化书籍、文章、故事和诗歌,涵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 这样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阅读水平,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读倾向,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推荐和阅读资源。 了解学生的喜好和需求,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找到自己阅读需求与传统文化的共鸣点。 例如2023 年初,电影《满江红》热播,学生们知道了岳飞是民族英雄,更以会背诵《满江红》为荣,学校就为学生们推荐了《岳飞传》这本书,还利用校园广播播放了《岳飞传》《岳雷扫北》这两部评书。

3.精心策划的阅读活动:组织阅读活动,如好书推荐会、读书分享会、角色扮演、文化体验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世界中,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学校在每年的孔子诞辰日和中国传统节日期间,都会组织一些有趣的阅读活动。例如“读书明理成志于学”的拜师仪式、“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诵读活动等。

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让传统文化从文字形式转化为学生实际行动, 感受其中的力量,实现更好的成长。

(三)读书融合地域文化

“一犁春雨挟书耕”。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传承中,耕读教育一直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蕴涵着古人的品格修为和育人智慧。 随着家乡“三农”事业的发展,扎根黑土地的农耕文化焕发了新的活力。“耕”离不开土地和自然,“读”重在学习广博的知识。 教师根据当地农时需要,组织学生在劳动课上、课后服务时间阅读有关农耕的书籍,并在校园附近开辟一处校田地, 师生一起体验家乡父老春季耕地、夏季播种、秋季收割、冬季贮藏的精妙过程,感悟了“农时不可违”的古训。学生读农耕的书籍不仅用于动手实践,更重要的是把农耕的知识传递给家长,让融合地域文化的阅读更有情怀、更有责任感。 比如有一年水稻插秧期正值春旱,我们读引水灌溉;水稻扬花灌浆期又赶上了秋涝,我们读补种抢收……让学生把家乡的兴衰记挂在心,在田间地头发挥自己的微薄力量。

“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在当地一直被视为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着杜家人的家训家规。 所以杜家镇许多村民都是种粮大户,他们学习机械作业、科学种植,并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直播带货、办厂深加工,为新时代新农村的飞速发展做着贡献。 学生从小读时令、读劳动、读生活,用劳作中的感悟去读书,用读书中的灵感去劳作。

三、读书有道

读书有道,可理解为读书的道行。 如果读书仅为有个好成绩、仅为了去应试,甚至是以减少学生体育活动、不顾学生的视力为代价去读书,未免狭隘而得不偿失了。 通过读书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但不可急于求成,需要慢慢品味和积累。 所以,在小学阶段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远比急于从书中获取更为重要。 读书之道,又可以理解为读书的门道。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教师必须做内行,传授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爱读书更要会读书。 在不得要领的情况下埋头苦读,极有可能事倍功半。 因此,读书有道,才会真正品味书香。

(一)读书有推荐

学校配齐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推荐的必读书目,教师也遵循“能力为本,兴趣优先”的原则推荐读物。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但要循序渐进。教师负责调查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和原有的阅读水平, 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喜欢的书籍类型和阅读习惯,然后进行分级推荐。比如向低年级学生推荐名著改编的绘本、连环画、拼音读物;向中年级学生推荐名著的简写版、青少年文学作品和科普读物;等到五六年级有一定阅读基础了就可以尝试读文学作品原著、哲学书籍、历史书籍,让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体验阅读的收获。推荐书目力求内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的过程中明晰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感受经典的璀璨光华。

不读书不行,读书局限在一派、一格也不行。 学校不断打破课堂边界,给学生提供中外经典作品,让广泛的阅读视野、开阔的阅读格局助力学生眼界大开、心胸大展。

(二)读书有指导

不同的书籍可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但又不能流于形式。经典诗文可熟读成诵、深虑反复;情节性的小说可快速浏览、摄其要点;科学类书籍可读写结合、脑手并用……当然这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所需进行科学运用。

教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 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能力、阅读某本书的进展情况, 上好不同的读书课。 每周至少1节, 当然也可根据所需在课后服务时间增加读书课的课时,例如引领学生阅读方向的“好书推荐课”、读书过程中的“读书推进课”、共读一本书的“读后交流课”、关于阅读有难度书籍的“阅读指导课”等阅读课型,做到师生互动,多维并举。读书也要有关联地读、有结构地读,例如学生阅读与课文中的作者、内容、历史背景相关联的篇目,这是群文阅读;教师把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或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读后作横向、纵向地比较分析,这是类文品读。 教师还要重视对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让学生亲历一个较为完整的阅读过程。 学校为了让学生时时可读、处处能读、人人皆读,创办了关于阅读的公众号栏目、校园广播栏目。教师录制音频发布,学生可以随时收听,让这些书目在学生心中留有印象、先入为主,学生自然会主动找这些书读。

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不忘结合写作。 学校利用“推普周”开展写作与诵读相结合的推广活动;创办校刊《红星》,里面凝聚着师生的文笔精华;“一封家书献给你”“风采金秋十月国庆”等征文比赛,让学生乐书写、愿表达,把读书的收获跃然纸上。

(三)读书有平台

为读书搭建平台,所谓的“道”,就是这个平台能否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能否展示读书的风采,能否验证读书带来的巨大变化。 把这3 点作为衡量搭建读书平台的标准,让读书工作推进有序、取舍有度[2]。 为了不断加强学生读书服务,吸引中小学生阅读,增长见识,学校3 年里先后开展师生读书活动20 余次。 利用重点节日开展校内读书汇报活动;借助家长开放日开展阅读展示活动;走进图书馆、走进博物馆的研学活动。 通过不同形式展示读书的收获、感受读书的魅力。“我读我诵”是诵读诗词、美文朗诵;“我读我讲”可以利用校园广播讲读后感受、经典语录、新闻实事、自然百科,让学生走进人文、走进科学;“我读我记”是读书不忘动笔,在书中标记、读书摘抄、读书随笔、读书记录卡等;“我读我画”可以把图画与文字结合,或凸显感受、或展示情节;“我读我唱”包括古诗词吟唱、红色歌曲演唱;“我读我创”是创编手抄报、创编美文集、校刊上发表优秀作品;“我读我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本剧、情景剧。

“三有”读书,其实不止于读。 读书,知爱国,文化浸润拥有家国情怀;读书,会实践,所学所悟增长生活本领;读书,添智慧,有章有法不负少年春光。

猜你喜欢
三有读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 02:48:46
谁远谁近?
从“三有”课堂到幸福学校
中国教师(2017年6期)2017-03-31 18:19:48
主题党日活动中的“三有”机制探索
“三有”模式:服务汽修专业的中职数学教学实践
职业·中旬(2016年9期)2016-12-22 20:51:46
打造“三有”宣传特色营造浓厚科技氛围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8期)2016-10-31 18:24:24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