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中的留白,是一种独特的绘画表现手法,以“无”生“有”,以“虚”托“实”。画者通过笔墨与色彩的挥洒,彰显画面的节奏与韵律,形成中国绘画艺术独特的艺术特点与审美观念。从传统绘画艺术中留白手法的内涵特征入手,探讨留白在传统绘画艺术中的布局安排与意蕴营造,剖析留白手法的内在审美意义。
关键词:传统绘画;留白;虚实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高校教师创新基金项目“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绘画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实践”(2023A-143)、陇东学院横向项目“文艺赋能乡村振兴实践研究——庆阳乡村公共空间文化设计与墙体绘画制作项目”(HXSK2315)阶段性成果。
我国传统绘画是一种极具鲜明民族审美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尤其是以黑白为主色调的水墨画艺术,其独特的留白艺术手法在世界绘画艺术领域是独一无二的。留白手法呈现出传统绘画的空间层次,为历代画家所青睐。人们在很多中国画作品中,都能够体会到留白艺术手法带来的无限魅力。留白技法在虚实相生中,既能够彰显画面中笔墨描绘所塑造的立体感,又能够给观者带来无限遐想的空间,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另外,传统绘画中的留白艺术还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相契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绘画中的留白手法进行深入研究。
一、传统绘画中的留白
(一)留白概述
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留白,是画面中笔墨未到之处,也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精心布局,它以“无”生“有”,以“虚”托“实”。对绘画创作来说,留白没有特定的位置,它通常随着画面中笔墨的变化而变化[1]。从绘画艺术的创作视角来看,留白手法的运用是画家用来体现画面空间的一种方式,空白之处能够衍生出无形的绘画语言,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承托着整个画面的气韵,形成“弦外之音”的效果。自古以来,气韵是对绘画进行品评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居于第一。也就是说,传统绘画创作除了追求描绘物象的形似以外,还注重笔墨挥洒间气韵的生成。
(二)传统绘画艺术中留白手法的发展
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留白手法,自先秦时期就已出现,至六朝时期逐渐形成,在唐代进一步发展,于宋代达到巅峰。自此之后,留白艺术手法就成为传统绘画的专属。宋代时期盛行理学,使得传统绘画对留白手法的运用有了更为自主的意识要求。在传统绘画作品中,既有寒林平远之境,又有淡雅的诗意情怀。画者通过挥洒笔墨,以营造有限的空间使观者对自然产生无限的遐想。元代的绘画艺术注重画面的灵动与飘逸,画家在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的主观情感,也在绘画创作中呈现了更多的随意性。尤其是文人画创作,其个性鲜明,常常借助留白艺术手法,抒发画者淡雅疏远的情感,这也对明清绘画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传统绘画中的留白布局安排
传统绘画中的留白,不是单纯的空白无物,而是在空白之处蕴藏着让人回味与遐想的意趣。虽然画面的描摹是在“黑”处着墨刻画,但对“白”处的设计布局也很讲究。为了凸显笔尖意蕴,留白的创设要立足整体画面的结构安排,才能够体现画面整体的平衡感与空间感。其结构布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笔墨设色中留白,二是统筹画面章法布局的留白。
(一)笔墨设色中的留白
传统绘画中的留白能够给人一种“无言胜于千言”的奇妙感受,这与画者的笔墨技法、色彩运用等有着密切关系。传统绘画中笔墨的本质就是对黑与白关系的处理,笔墨设色过程中的留白是画者的精心设计,以留白之法承托墨色之道,赋予画面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2]。因此,笔墨设色中的留白,可以是画者以自身情志托物象形,也可以独立存在。
《老子》言:“知其白,守其黑。”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黑与白之间的辩证关系,将其引申至绘画艺术创作中,则是“知白守黑”的创作技法。在传统绘画中,笔墨未到之处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以虚代实,也叫借物留白,常见的有山石留白、云水留白、树木留白、光影留白等,与笔墨描摹的“黑”互为映衬,代表天空、行云、流水等。在传统绘画中,见鱼即见水,见鸟即见天,留白之处则为画面的精妙之处。画家在轻重缓急的运笔与深浅浓淡的墨色变化之间,刻画出一个极具意蕴的画中世界。例如龚贤的《千岩万壑图》,画面中有形态与大小各不相同的山石,都运用了留白手法,山石底部运用浓郁的墨色描绘,向上逐渐以灰影进行叠加,使黑灰交错间杂白色,这种留白手法,使得山石更具立体感。黑色笔墨突出了山石的厚重敦实,灰色更显山石肌理,而中间夹杂的留白之处使其整体更加协调。再如马远的《夏山隐居图》,画面右上方是山峰,左下方是楼宇树木,山峰之间运用了大量的留白手法,留白的周围则是笔墨晕染的山体。虽然整个画面没有体现光源,却通过留白让人感受到画中风景的光线,呈现了一幅生动灿烂的画面。因此,笔墨与留白相融,更能够显现出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
(二)章法布局下的留白
画面的布局即章法,也称构图。传统绘画创作要求笔未落时先立意,再定景,通过布势、主宾、取舍、疏密、虚实、开合、留白、均衡、色彩等构图法则,画面更加疏密有致、虚实相应,气韵相生[3]。留白作为传统绘画章法布局的一部分,需要从绘画整体思考留白布局,处理好落笔之处与留白之处的关系,使得整个画面笔停意犹在。再者,传统绘画讲究“知白守黑”“虚实相生”,留白之处既是画面的空白布置,也是画面语言“弦外之音”的布置。
传统绘画创作讲究意在笔先,留白同样如此。画家在留白之前,需要在脑海中进行整体构思,立足画面整体,思考具体的留白位置与所占比例,继而落笔。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笔墨设色也要基于整体,不仅要使画面更加饱满,还要让留白之处与整体画面协调融洽。传统绘画的留白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独特大胆的艺术手法,于无形当中呈現万物,又于无形之处扩展了画面的空间感,给观者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例如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作者恰如其分地诠释了留白手法在传统绘画构图中的重要性,通过留白展现了蜿蜒的溪流,并在画面上方绘出了广阔的天空,与大片的墨色极为巧妙地构成了一幅静谧、空旷的景象,给人一种安宁之感。将墨色与留白相结合,能够引发观者产生无限的想象。也正因为作者巧妙的留白手法,整个画面变得更加空灵、生动又具有肃穆之感,同时具有一种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引人入胜。
三、传统绘画的留白与意蕴生成
传统绘画创作追求整体画面灵动的生机与富有韵味的节奏,以营造具有生气的意蕴,画面留白则是绘画艺术意蕴的显现。绘画中的留白是“虚无”,也是意境。无色无形却又气象万千的留白,为画面增添了整体布局感,吸引观者入境的同时,促使他们产生无限的遐想。
(一)留白与意蕴品质
画面意蕴是传统绘画艺术美学范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追求,即画面的意境、气韵。自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之说后,往后数代画家皆对其进行阐述,对画作中人物的风姿与神貌提出更高的要求,重在体现人物的精气神,强调超出画面具体形象的内容。发展至唐宋时期,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开始将绘画描绘的重点从再现实物转换为表现其内在意蕴。虽然意蕴的生成离不开具体形象,但意蕴常常体现在笔墨之外的精神韵致中。传统绘画意蕴的本质是与具体形象相对应的“神”,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超越笔墨之上的“虚无”。
从老庄的哲学思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就能够体会到无为无形的“虚”与“无”是认知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留白艺术法则的哲学根源[4]。留白作为传统绘画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在笔墨挥洒间塑造实物形态的虚实变化,营造出充满灵气的画面。画家在进行创作时,将自己的个人情感与思想融入笔墨,其追求就不会止步于物象的外在形式,而画面中的留白则是整幅作品生动气韵形成的重要力量,是具有生气与灵气的“画眼”。留白手法是传统绘画塑造意境的艺术语言,历代擅长营造良好画面意境的画家,必然是“留白造空”的高手。例如唐寅的《落霞孤鹜图》(图1),留白在画者妙笔的运用下,使得画面满幅活络,留白之处贯通“活”的气韵,为树木、山石等景致增添了一丝清幽、自在、不羁的美感,它们仿佛要从画中跳脱出来,为观者营造了一种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画面意境,也传达出唐寅在创作此作品时的性情品格与精神风貌。
(二)留白与意蕴图式
传统绘画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深受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并在特定的主观意趣与文化状态下,逐渐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绘画图式。传统绘画追求笔墨描摹中的写意与传神,以凸显物象之下内在的审美情感,追求淡泊、空灵的精神境界。
传统绘画的意蕴图式,通常以写意来实现。画家在画面中执笔蘸墨所描摹的物象,一般不局限于客观对象的外在形象,更多的是在描绘中捕捉其神韵,尤其是笔墨设色间独特的留白手法,更能凸显画家创作旨趣上的写意性。例如画家王蒙,他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常采用笔墨设色间留白的满密构图,其在代表作《葛稚川移居图》中,采用了全景式的竖向构图,凸显了众山密林环抱、千沟万壑、延绵不绝的幽深氛围。除了画面上方与左下角的留白之外,画面其他部分都布满了极为葱郁浓密的树木山石,在重山叠嶂式的画法中,少量的留白营造出峰回路转、林木丰茂、曲径通幽的场景,将画家的清逸之气展现在纸上。再如黄宾虹的《拟孙雪居笔意》,取材于常见的自然景色,画面中树木朦胧苍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宇层叠有致,呈现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在创作技法上,黄宾虹以凝练的线条绘制山石树木的形态,再用湿笔进行晕染,色渍满溢,加上留白处的几笔淡墨远山,渍色铺垫将观者引向留白处的虚旷空间,加之山水意蕴散发出无限活力,引发观者产生无尽的联想。
在传统绘画的结构图式中,以“远”求“蕴”也是常见的画面经营方法。画面空间结构不是对生理视觉空间上的客观呈现,而是给予心理空间与审美层次上的推“远”,这种方式在山水画创作中极为常见。山水画创作常常由近端向远方延展,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独特的透视方法。宋代画家郭熙对山水画技法颇有心得,在总结历代山水画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山水画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他将“远”作为山水绘画的结构图式,绘远景,构远势,融远思,达远意[5]。画家在有限的纸张上进行创作,要想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审美情感与绘画理想,留白则是辅助画家表现画面意境的重要技法。留白可以是水,也可以是天空,在山水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山体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作者在画面的最上方和山脚下安排留白,上方的留白代表天空,下方的留白则是环山的雾气,既划分了远近景物,赋予画面层次感与节奏感,又能够让观者感受到画面的幽深、静谧与大气磅礴之势。
以“空”求“蕴”是传统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留白图式。空即无,无形即有形。例如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图》,画面中的主体景物只有一枝“随意”横穿的梅花,两三個分枝互为交错并延展,以淡墨装点梅花。整个画面中除了一枝梅花及几行落款之外,其他都是大片的空白,看似虚无但又不是虚无,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清气满乾坤”的意蕴。
四、结语
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留白手法,是一种内敛、含蓄的艺术表达形式。绘画中的留白之处虽然没有笔墨痕迹,但这种“以无形托万象”的独特表达方式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观者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去深入品味作品的意境,从而实现与创作者艺术思想及审美精神的交流共鸣。当代画家应当珍惜传统文化艺术精粹,在绘画创作中继承并弘扬留白艺术手法,并注入新的活力,使中国绘画艺术呈现更加绚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孙希娟.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艺术解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6):64-65.
[2]范付申.小议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6(2):15.
[3]乔亚峰.中国画构图中留白艺术探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5):43-45.
[4]黄静.留白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韵”的生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5]周思彤.知白守黑:中国画中留白的艺术[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刘迪,硕士,陇东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