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婧怡
(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9)
党的基层理论宣传工作是党的理论武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要求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把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放在基层一线,全面巩固党的理论武装成果。目前党的基层理论宣传工作正大规模展开,及时构建科学完善的效果评估方式能够有效反馈党的理论在基层的宣传情况,从而为探析如何进一步提升理论宣传效果提供借鉴。本文所指的“基层”意为社会结构中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组织和单位。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在基层的宣传逐步覆盖了广大社区、农村、企业等,着力于打通党的理论宣传“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为保障党的理论落在实处、落在民心,党中央不断完善理论宣传内容,丰富理论宣传形式,拓展理论宣传阵地,加大理论宣传力度。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党的理论在基层宣传的主要内容,包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基层宣传工作者通过对理论内在逻辑、科学内涵、本质特征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解读,引导基层群众理性看待社会经济现象,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其次,党的方针政策也是党的理论在基层宣传的重要内容。我国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始终坚持“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能够及时地把党的最新政策与重大战略部署传达给基层群众,并结合实际对其程序步骤、操作方法与价值指向进行具体阐述。再次,“四史教育”也是党在基层的理论宣传内容之一。基层宣传工作者坚持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通过生动再现党和人民筚路蓝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坎坷历程,深刻阐述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让基层群众在历史回望的过程中树立高度的政治自信和科学的历史思维。
党的理论在基层的宣传形式按展示状态分,大致可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类。关于静态,基层往往采用橱窗、标语等宣传形式,精简直观地向人民群众展现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内容。关于动态,基层普遍采用话剧、电影等形式,通过让场景“动”起来,让党的理论也“鲜活”起来。同时,还会结合时代优势,通过VR 虚拟现实技术、“剧本杀”角色扮演等增强党的理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多向度互动。但尽管动态宣传形式在理论宣传中有所体现,基层的理论宣传形式还是以静态为主,感染性与生动性不足,难以引起人民群众的兴趣和共鸣,还需进一步开发理论传播新形式。
按媒体形态分,可分为新媒体宣传与传统媒体宣传两类。传统媒体主要包括电影、广播、报刊、标语等形式,新媒体主要包括了短视频、公众号、网络学习平台等。目前,基层宣传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到新媒体的作用,不断完善网络平台的理论学习功能,拓展延伸宣传阵地,实现理论宣传在基层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但同时,也要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互补,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齐力助推党的理论在基层的传播。
主题教育活动基地是党的理论在基层宣传的主要阵地,包括历史文化纪念馆、党史党建博物馆、党群服务中心等封闭式场景和文化广场、象征性雕塑等开放性场景。随着新兴技术与理论学习主题场所的结合已成为大势所趋,原先传统的单一功能的活动场景已逐步蜕变为具备VR 虚拟现实技术、H5 动画技术等的多功能理论传播基地,以多维立体的方式全景式展现各地政府对党的最新理论与政策的生动实践。
报纸、杂志、书籍等纸质媒介是党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的传统阵地,而随着多种媒介形式的产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理论宣传工作者逐步意识到要抓好互联网这一关键渠道,开辟理论宣传特殊阵地。目前各主流媒体陆续开通公众号、官方网站等,着力构建多功能、全覆盖的网络学习平台。在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化发展的当下,通过打造新媒体矩阵,实现理论宣传的全媒体覆盖、网格化传播、渗透化接受。
生活场域也是党的理论在基层宣传的阵地之一。目前,生活场域的理论宣传布置已逐步完善,田间地头、小区楼栋、文明广场、公交站台等都成为了理论宣传“站点”,能够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群众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地开展理论宣传,让党的理论宣传真正融进群众的生活,在基层成为常态。
为有效评估党的理论在基层的宣传效果,笔者构建了以情感认同、理论认同、行动认同为主要维度的三维评估方式,制定调研问卷,在Y 市8 处社区、6 家企业、7 个村镇展开调研。共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有效问卷286 份。问卷包含了情感认同、理论认同、行动认同三个板块,各板块分别对应2-3 个评估指标。情感认同维度主要从中国共产党形象、政策、理念等方面考察基层群众的情感态度。理论认同维度着重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方面进行考察。行动认同维度着重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教育、民生等方面考察人民群众是否践行了党的执政理念。
情感与认知活动具有协同性,人民对理论的情感归属性强弱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将科学理论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情感认同”必然是反映基层群众理论学习效果的重要维度。评估指标包括“对党的满意度”“对党的信任程度”“对党的拥护程度”。
情感认同维度总分为30 分,共6 题,各指标分别设置两题。所访人员在这一维度相关题目的得分率为97.437%,在三大维度中处于最高。受访居民们对党作为领导核心与执政力量都有着强烈的情感归属,表达了将长期拥护和坚持党的领导的情感倾向。这反映了近年来党的理论宣传注重情感建构的正确性,指明了基层理论宣传应进一步做好情感话语转化的发展方向。
“理论认同”作为理论宣传的关键目标,相应地也是宣传效果评估的重要维度。而要保障理论彻底地“说服人”,首先要求基层群众能够认同真理的力量,以稳健的立场坚定主流意识形态。其次要求基层群众能够深度理解党的理论的基本内容。因此,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对“党的理论的认可度”和“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度”两项。
理论认同维度总分40 分,其中“对党的理论的认可度”共设置3 题,“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度”共设置5题。从评分结果来看,“对党的理论的认可度”平均得分为9.785,平均得分率为65.238%。绝大多数社区居民都有认同党的理论的心理倾向,仅极少数人群在特定问题中出现了立场问题和政治观点偏差。可以说,党的基层理论宣传在纠正群众政治立场,稳定主流意识形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而与“理解度”相关的题目,平均得分为15.714,平均得分率为62.857%,在各指标得分率中处于最低,相应地反映了社区居民普遍对党的理论的基本内容缺乏科学认识,理论宣传的阐释力还需进一步加深加强。
党的基层理论宣传,最终就是为了引导群众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把对党的理论的认同转化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行动自觉”。行动认同维度主要包括“跟党走”的自觉性和“跟党走”的稳定性两大指标。
行动认同维度总分为30 分,共6 题。“自觉性”指标平均分为12.857,平均得分率85.714%,情况总体向好。对于党最新提出的理论和政策,大部分群众具有自愿遵从的行动自觉,能够在日常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把党的理论视为行动指南。仅有少部分群体在政策与个人的眼前利益起冲突时选择了个人利益。而关于“稳定性”指标,平均得分为11.785,平均得分率为78.571%,与“自觉性”指标的达成度尚且存在一定距离。面对我国新发展阶段下的实践新困境,很多居民对行动认同的长期性尚且存有不确定的态度。总的来说,基层群众的行动认同自觉性整体向好,但面对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其忠诚度有下降的风险。
从评估结果看,目前党在基层的理论宣传尚且存在着一定问题。情感认同维度情况总体向好,但仍有上升的空间,还需进一步保持党在情感引领方面的优势。理论认同维度,基层群众普遍对党的理论的基本内容缺乏认识。行动认同维度,基层群众有一定的行动自觉,但其持久度还有待考察。因此,必须针对上述情况全面、精准、有效地改善理论宣传方式,全面巩固党的理论武装成果。
首先,要实现宣传用语通俗化,推动“理论符码由高阶到低阶、由抽象到具体的‘转译’。”通过构建人民群众能够充分理解的话语体系,扩大党的理论与最广大群众共通的意义空间,彰显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不断增强党在基层的“情感型权威”。
其次,要构建平等互动的理论宣传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党的理论在基层的宣传并非是由高向低的单向直线传输,应着力凸显人民群众理论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主动了解人民的多元化诉求,积极回应人民关切的社会性问题。通过平等对话、互信共建的方式弥合党的理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情感嫌隙”,在基层形成强大的“情感能量场”。
再次,要实现理论传播的全媒体覆盖。除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等传统媒介外,还要顺应新时代下人民群众信息接受的习惯和特点,开发利用网络平台的理论宣传功能,着力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让党的理论宣传最大程度地贴近群众生活,紧跟社会潮流,朝着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向发展创新。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之中,中国面临着“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实践困境,亟待用新思想、新概念、新表述更新一整套指导当代中国实践的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回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理论宣传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征入手,把回应社会需求的理论政策输送到群众当中去,有助于让党的理论贴近群众的实际生活,淡化理论宣传的距离感和严肃性,从而深化理论感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有助于构建一整套适应中国基层社会的话语体系,促进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的深入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因此,党的理论在基层的宣传,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宣传重点,站在世界格局和时代变迁的视域下宣传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力和认同感。
不同年龄层群体认知思维特点的差异决定了理论宣传要具有针对性。30 岁以下群体思维方式活跃,信息处理的能力较强,应着重提升其理论学习的深度。因此,针对年轻群体,应更多地引导其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通过“学习文本”“分析文本”“阐释文本”的“三步曲”阅读法,提升其对党的理论认识的深度、高度、广度,进而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化为自身的行动自觉。30-60 岁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对教育、医疗、就业、住房、食品安全等与社会建设、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较为敏感和关注。因此,针对中年群体,在理论传播过程中应更偏重于结合事关人民日常生活的现实问题进行阐述,用党的理论有效回应新时代的“人民之问”,通过说服群众、造福群众增强其对党的理论的行动认同。60 岁以上群体思维能力弱化,难以通过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说教”实现对党的理论的完全理解。针对老年群体,要抓住情感建构这一切入点,“以情感的生动性平衡理性的抽象性”。用极具感染力的话语表述激发基层群众对党的感性认同,从而将“情感力量”转化为凝心聚力跟党走的外在行动自觉。
党的理论在基层的宣传是新时代理论武装工作的基础性工程。为真正打通党的理论宣传“最后一公里”,必须着重构建科学完善的效果评估方式,并针对评估结果深入探析如何进一步提升理论宣传效果,确保基层群众维持情感主动,坚定理论自信,落实行动自觉。以有深度的理论、有宽度的视野、有温度的语言和有力度的传播实现党的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党的理论在基层社区的宣传效果评估及提升路径”(202311117087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