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理论视阈中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24-05-25 18:20:19程玉影方贤绪
南方论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世界

程玉影 方贤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26)

引言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既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多次讲,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全球日益联结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全球化深度发展是历史发展大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国际形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迭起,全球性生态问题加剧。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断挑衅他国领土主权;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领土纷争始终威胁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单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破坏全球贸易市场和贸易自由秩序;发展中国家在谋求经济发展时面临着产业升级乏力、经济增长停滞等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物多样破坏等生态性问题逐渐演化为全人类共同的挑战。因此,破解世界不同主体间的交往困境,反对传统西方国家“权力”思维的国际关系理论,倡导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交往关系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

近年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依然面临着不少矛盾和压力。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依然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各种超预期因素随时可能发生。”“三重压力”具体表现为消费与投资需求疲软、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居民与企业预期指标下滑。GDP增速下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速放缓。其次,劳动成本不断攀升、资本与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约束强化,企业供给与生产的成本不断上升。最后,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扩大,加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偏弱,资本积累与劳动力等旧有动力衰退,而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等新动力尚未完全成型,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下滑趋势正逐渐增强。因此,如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开放型经济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现实困境:资本逻辑主导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引发多重危机

当代资本主义主导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导致世界动荡不安,各民族国家冲突加剧。在政治领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求保持自身优势地位,继续维持“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在经济领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惜采用采取构筑贸易壁垒、零和博弈等措施维护其自身利益,严重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文化领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高扬“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论调,不断强调“普世价值”试图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在生态领域,资本主义国家正不断侵害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因此,资本逻辑主导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引发多重危机。

(一)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全球交往加剧文明冲突

在公元15 世纪以前,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大陆文明都曾创造过辉煌的历史。15 世纪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人类开始步入大航海时代,西方列强先后迅速成长为新的世界霸主,通过发动战争、殖民扩张等方式开始了瓜分世界之路,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导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在资本主义长达几个世纪的殖民时期,西方国家在全球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殖民扩张,致使文明间的对话交流处于西方高度宰制之下,形成了单向度的文明交往秩序。经历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再度主导人类文明交往方式和全球秩序。美国前国务院官员富兰西斯·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论”,认为冷战的结束表明西方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经济体系等赢得彻底胜利,同时也标志着与西方对立的其他意识形态体系的失败,长期以来的人类冲突因此宣告终结。但两极格局的瓦解并未没有带来人类冲突的终结。亨廷顿主张后冷战时间的世界主要冲突之源不是经济或意识形态上的,而是文化方面的冲突。然而,“文明冲突论”也未能跳出冷战思维模式的窠臼,甚至鼓吹人类对抗,多次煽动西方同中国的未来对抗,在实践中把世界引入歧途。

因此,长期以来,世界必须由西方主导的信条成为资本主义文明至高无上的法则。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对外输出“民主”,对他国进行政治文化渗透;另一方面,西方高扬文明冲突论论调,不断挑起不同民族国家间的对立和斗争。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不断发展大国外交,试图建立政治平等对话、经济上互相援助、文化上相互交流的平等交往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对外交往中秉持“西方中心论”的价值逻辑,不断挑衅他国并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在多国策动“颜色革命”加剧各国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导致世界深陷于资本主义文明布设的“文明冲突”陷阱,不同文明国家难以和谐相处。

(二)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全球发展和国际合作面临挑战

为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破坏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西方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政策,对全球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秩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造成全球经济波动。部分国家保守化倾向加重,在经济投资、市场监管等方面国家主义倾向增强,降低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为解决气候变化、反恐、防疫等全球性问题制造障碍。美国一直奉行新自由主义,鼓吹全球化、自由化,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常常毫不掩饰地搞“贸易霸凌”,以“去风险化”为名在国际社会公然推行“脱钩断链”政策,在经贸领域降低对中国的依赖,限制部分领域的对华经贸往来,旨在阻碍中国的发展进程,破坏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其实质是打着“安全”的幌子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不仅阻碍了中美关系的经贸摩擦,加剧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和科技竞争,也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巨大冲击,乃至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都会受到冲击,对世界局势产生不利影响,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挑战。

(三)资本的全球扩张引发全球性生态危机

近代以来,人类生存发展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的主体地位被过度拔高,继而引发了对自然价值的遮蔽,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甚嚣尘上。资本主义的扩张加速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消耗,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工业革命不仅奏响了蒸汽机的轰鸣,也敲响了生态环境的丧钟。尽管部分西方国家意识到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逐决定了其无法满足生态文明的合理诉求,只得牺牲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利益以谋求自身的生态平衡。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现如今,西方国家纷纷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实行自身产业升级转型的同时,却将危险悄然转移至世界的其他角落。西方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时机,将本国被禁止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并美其名曰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使得当地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资源过度消耗。西方国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制订全球贸易规则服务于发达国家的利益需求,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购入发展中国家的木材及矿产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倾倒大量生态垃圾,最大限度地对落后国家的生态资源进行剥削。西方国家“发生态主义”的做法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由资本逻辑主导的世界必然充满矛盾和冲突。现行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严重违背了马克思关于国际关系和人类文明交往的核心要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视阈之下,依照马克思和恩格斯关系人类交往的理论构想,实现不同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和沟通,从资本主义主宰的“虚幻的共同体”走向不同文明平等对话的“文明共同体”,中国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破解自身发展难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开展,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

二、理论指南: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丰富内涵

面对现实困境,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交往理论中寻找破解的方法。马克思高度重视交往在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通过论述交往、生产和历史发展的之间的紧密联系,肯定了资本主义及其开创的大工业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并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历史必然会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为世界历史,并作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著名论断,预判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人类文明和交往的未来发展指明了道路。

(一)以资本扩张逻辑为核心的对外交往

马克思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新视界,并在此过程中分析和考察了人类社会的交往现象,通过论述生产与交往之间的关系,将世界交往的发展过程视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的过程。资本的发展推动了对于世界历史的进程,但以资本为基础建立起的交往关系却是被资本扩张逻辑高度裹挟和宰制的对外交往。

一方面,马克思从客观上肯定了资本对交往的积极作用。资本对于剩余价值的追逐和扩张的冲动,决定其向外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各民族走出封闭和孤立状态,世界日益成为紧密的整体。另一方面,以资本为基础建立起的交往关系必然是不平等的。在全球化早期发展阶段,西方国家通过对落后亚欧及北美等民族国家采取了战争侵略、殖民统治、不平等贸易等方式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统治。马克思反对建立在资本逻辑基础上的侵略式的交往,认为这种暴力交往是不平等的、非正义性的交往,阻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鸦片贸易史》中,马克思指出:“第一次鸦片战争还刺激了鸦片贸易的增长而损害了合法贸易。”英国对中国输出鸦片的做法正是资本逻辑主导下不平等交往的代表性例证,其背后便是资本逻辑的驱动。

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但资本的天然逐利性决定了资本主义世界主导的交往关系建立在剥削压迫其他国家的基础之上,违背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要义。历史和实践证明,暴力交往只会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平交往才会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提升。

(二)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总体性

关于世界历史的整体演进研究起源于近代西方哲学。近代西方哲学家将理性视为世界历史的生成动力,世界历史就是理性高奏凯歌的伟大进程。黑格尔则进一步将这种理性世界观系统化,将理性视为理解世界历史的最高原则。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在肯定世界历史是一种合理过程的同时,主张从物质实践层面来解释世界历史的演进。据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这两部著作中系统论述了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确立了关于世界交往的基本观点,即物质生产活动和交往的普遍发展打破了各民族国家以往的封闭状态,而普遍交往必然带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一方面,民族的文明成果能否得以延续与其对外交往程度密切相关,世界性的交往打破了一个民族国家单线性的生产力发展,使得生产力得以在世界交往格局中整体推进。“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充分肯定了交往对生产和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据此预判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各民族的普遍交往,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状态消灭得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也就意味着“全球化进程是同区域化和民族化相伴随并体现区域或民族异质性特色的自然历史过程”。

(三)交往关系异化导致主客体交往异化

马克思曾提出了交往的三大历史形态,即“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自由个性”三个阶段。在资本主义社会,人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是建立在“物的依赖”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价值通过物的价值来衡量和体现,作为主体的人被客体化,人所创造出来的资本也被主体化,不仅带来了社会矛盾的加剧,还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两极对立。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视域下,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主体间交往关系异化是造成主客间交往关系异化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想解决全球生态危机,必须变革现行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理应加强不同主体间的沟通和合作,联合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治理问题。

三、实践旨向: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现实路径

科学理念引领伟大实践。马克思交往理论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是中国国际交往实践的思想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明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五大重要原则之一,并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投身经济全球化浪潮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转变为世界历史。”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大势。如今,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国家、地区乃至个人之间的交往鸿沟,多元主体之间的交往规模日益扩大,全球正进入一个高度交往的社会,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在当前的历史发展阶段,只有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维护自身的独立与发展,维护全球稳定和发展。

鉴于此,中国立足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局,应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着力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世界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吸纳更多国家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推动全人类共享发展成果。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之势,只有坚持高水平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变革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尽管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开辟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但建立在资本逻辑基础上的共同体是“虚假的共同体”,是个人和历史的发展的桎梏和束缚。马克思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人类历史必然从“虚假共同体”过渡到“真正共同体”。当今世界仍处在资本主义主导之下,各国之间冲突与矛盾日益加剧。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全人类的前途命运,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推翻了过去资本主义主导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困境,主张变革旧有的不平等的国际交往秩序,反对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侵略性的、非正义性的交往,提出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基础上进行国家交往,构建公平正义、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交往关系,是从资本主义“虚假的共同体”过渡到“真正共同体”的原创性方案,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能量。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全球交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分析全球性问题及思考人类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如此空前的历史考验面前我们不得不发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灵魂拷问。马克思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实践意义上指导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彰显了中国为全球治理和人类文明永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的大国担当。各个国家都应顺应历史潮流发展,决不能走封闭僵化之路,要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协商合作代替矛盾冲突,共谋发展,共抗风险。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世界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1:39:47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