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洪军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生态茶发展和技术指导中心 贵州铜仁 565300)
根据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第六十一次主任会议安排,为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全县茶产业展开调研。县茶中心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塘坝、后坪、客田、新景、黄土、中寨、谯家、晓景等重点产茶乡镇,围绕茶产业生产技术加工、市场营销、茶企业和就业群众的增收情况,以现场调研、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调研,并最终形成调研报告。
全县茶园面积从2007 年的900 hm2增加到2020 年底的10 293 hm2,增长了10.4 倍,基地覆盖20 个乡镇(街道),183 个行政村,涉及农户1.28 万户、3.42 万人,帮助5 650 户贫困户、16 240 贫困人口实现增收。建成塘坝、新景、中寨、客田、谯家5 个万亩种茶乡镇,24 个千亩种茶村,76 个百亩种茶户[1]。全县推广福鼎大白、安吉白茶、黄金芽、龙井43、黔湄601、乌牛早、中茶108、奶白茶等优良品种十多种。2018年由浙江安吉县黄杜村20 名党员集体捐赠的“白叶一号”360 万株扶贫茶苗项目落户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建成“白叶一号”基地80 hm2;2023 年,带动全镇建成“白叶一号”“中黄三号”等优良茶树品种示范基地约720 hm2[1]。
2010 年全县茶叶企业经营主体不到10 家;2018年,全县茶叶企业67 家,其中茶叶企业31 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5 家、茶叶家庭农场11 家;2020 年,全县茶叶经营主体78 家、茶叶生产SC 认证企业15 家、出口认证企业4 家;2023 年,全县茶叶经营主体86家、加工经营主体56 家、省级龙头企业7 家、SC 认证企业18 家[2-4]。
2020 年,该县茶建成塘坝、新景、中寨、客田、谯家5 个万亩种茶乡镇[5]。经走访调研和行业部门统计数据,2018 年以来全县新建了碾茶生产线4 条,新建年生产加工能力500 t 以上的有贵州御锦农业旅游有限公司(中寨镇)、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云雾生态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寨镇)、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大宅利民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寨镇)、贵州三叶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客田镇)、贵州沿河洲州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塘坝镇)、贵州沿河乌江古茶有限公司(塘坝镇)、贵州素心生态茶业有限公司(中界镇)、贵州天露园茶业有限公司(思渠镇)等8 家公司;新增大宗茶生产线4 条,全县茶叶加工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2019 年,全县实现茶叶产量1.26 万 t、产值12.5 亿元;2020 年,全县茶叶加工产量1.3 万 t、产值12.9 亿元;2023 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0 540 hm2,实现茶叶产量1.25 万 t、产值13.5 亿元[4-6]。
近年来,通过持续不断向外宣传、推广,“沿河茶叶”逐渐得到了消费者广泛青睐,形成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贵阳等城市主要市场,出口远销欧洲。建成县外“沿河茶叶”专卖店56家、县内“沿河茶叶”专卖店35 家,网络销售平台公司8 家,形成线上、线下多种销售模式[7]。
全县存在部分茶园老龄化严重、发芽率低,清明前采摘的茶青芽头不肥壮、不饱满、太纤细,严重影响了茶叶产量和品相。沿河县懿兴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谯家镇茶园基地、黄土镇茶园基地,沿河黑水家园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黑水镇茶园基地等绿茶茶园基地的茶青芽头不肥硕表现明显。例如,黑水镇茶园基地面积26.7 hm2,加工春茶40 d,干毛茶产量不到150 kg;沿河县懿兴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谯家镇茶园基地、黄土镇茶园基地长期实行机械采摘,能采摘到的茶青芽头不到50%。
部分茶叶企业对茶产业发展认识不足,前期满腔热忱投入茶产业,但由于茶产业属于长效产业,要3 年初投产、5 年达到盛产,这些企业还未获得效益就出现资金链断裂,后续茶园管护资金及加工建设资金不足,导致部分茶园失管。例如,2017 年,塘坝镇岩头村新建茶园面积约46.7 hm2,但由于茶园失管,导致园内的杂草已完全覆盖了茶苗,若不及时除草、施肥管护,则茶园基本荒废,造成茶园资产和加工厂资产损失。
全县茶产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就是春茶下树时劳务用工非常紧张,几乎没有一家企业劳务用工能满足需求。部分茶企业为了加大茶青下树率,想方设法到县外组织劳务到茶园采摘茶青,但仍不能满足劳务用工需求。例如,塘坝镇榨子村支两委即使采取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下树率,但茶青下树率仍达不到70%。全县茶青采摘高峰期每天需要10 万人次以上,但实际茶青采摘劳务满足率不到60%。
通过与县内茶企业交流座谈,发现大多数企业负债严重,而导致企业长期负债的主要原因有:第一,部分企业茶园基地面积过于分散、生产成本过高。例如,懿兴茶业茶园面积约200 hm2,分布在谯家、黄土两个乡镇,两地距离100 km 以上,长年“打疲劳战”,管理模式无法达到茶产业发展要求。第二,部分企业茶叶产品资金回笼慢,还有部分茶企业涉足其他行业,对茶产业不够重视;同时,存在资金拆东墙补西墙现象,导致企业运转资金断链,以及企业征信失信。通过向全县茶叶经营主体统计和向金融机构核实,全县茶叶企业、合作社2021 年的银行存量贷款达3 000 万元以上。
该县古茶树资源品质优,但资源有限,存在茶青收购乱象,未形成网格化、规范化管理收购体系。由于县外企业收购的数量有限,仅限于自家加工自家喝,对茶青收购的要求和质量标准不高,但收购单价高于当地企业收购价格[8]。从表面上看,形成了竞争优势,实则给古茶树茶青市场造成了混乱局面,导致茶农对古茶树茶青待价而沽,错过了采茶最佳时节,不仅产量受影响,质量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形成统一销售市场造成了影响。
谯家、黄土、黑水、土地坳、中界等乡镇约667 hm2中低产茶园急需采取换种改造、重修剪、台刈、增施有机肥等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良,逐步提高茶青产量和品质。例如,对土地坳、中界茶树年限不足10 年的低效茶园,可以加大补植补造和增施肥料管护力度;对谯家、黑水茶树年限达到30 年以上的老茶园,可以进行逐步换植市场畅销的新茶树品种;对黄土茶树达到15 年以上的低效茶园,可以进行重修剪或台刈。
从调研情况来看,现有茶园荒废、弃管、失管现象较为普遍,县茶中心、种茶乡镇、种茶村及茶叶企业(合作社)要探索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目前“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在该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是将茶园基地由单一的企业管理,过渡到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共同管理,明确分工、细化责任。企业主要负责生产技术指导、资金投入、质量提升、市场营销拓展,村集体(合作社)和农户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现基地管理、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有机统一,全面提升全县茶园产量、质量。
从调研情况来看,该县茶产业发展普遍存在劳务用工短缺的问题,特别是春茶采摘时节矛盾尤为突出。若茶产业劳务用工得不到切实解决,该县茶产业将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茶农、茶企业收入也将大打折扣。因此,各方要高度重视劳务用工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办法。
3.3.1 探索组建劳务合作社或成立劳务协会
以乡镇或村为单元,组建劳务合作社或成立劳务协会,摸清当地和邻近区域劳务数量底数,对各年龄段劳务数量、产业季节用工需求进行调查统计。基于此,搭建茶叶企业劳务用工与当地劳务之间的信息平台,发布用工信息,畅通产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之间的信息流通;优化产业与劳务之间协作关系,做好协调、对接工作,切实解决季节性用工矛盾。
3.3.2 培训一批职业茶农
创新培训方式,对当地有意愿、有潜力的年轻人进行摸排,吸引他们加入茶产业。采取“理论培训+实操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就生产管理、茶青采摘、茶叶加工、市场销售等重点环节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着力培育一批新型骨干职业茶农。让他们率先真正富起来,再到茶产业各环节去带领一批人参与到茶产业中,有效解决茶产业以老、妇、幼居多的现象,以及茶农专业性不够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3.3.3 探索建立职业茶农与其他产业用工互补机制
由于茶产业劳务用工需求季节性很强,高峰期用工需求量集中在3~5 月,茶园除草、施肥管护等环节占高峰期劳务用工的30%,基本能满足用工需求。当地乡镇党委政府要结合茶业用工需求,科学布局发展2~3 个错开茶产业高峰期用工需求的农业产业,切实提高农户全年劳务用工时间,增加农户全年经济收入,形成农业产业长期劳务用工互补机制。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低产茶园改造、标准化规范化茶园管理、加工设备更新改造、冷链体系、市场销售、品牌宣传等关键环节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创新扶持方式,切实解决茶叶经营主体在茶产业发展过程关键环节所需资金困难。积极支持综合实力良好的茶叶经营主体向上进行基金项目、示范强镇项目、科技项目等申报,获得更多财政资金投入。
该县的古茶树经济价值未能凸显,主要原因就是品牌知名度不高、植入的茶文化不深刻、生产管理不规范、销售市场混乱、茶农茶企思想认识参差不齐。各级部门要严格实施《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古茶树保护条例》,切实加强古茶树保护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第一,建议县级层面组建专门机构或公司,负责该县古茶树保护管理及生产、加工、宣传、销售等工作。第二,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全县古茶树产品实行统一生产、宣传、包装和销售,将该县古茶树资源保护好、开发好,提高古茶树的经济效益。第三,根据古茶树资源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建设一批茶青交易市场和茶叶加工厂,确保茶园有人管、茶青有卖处。
为巩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切实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困境,本次专题调研工作对全县茶产业摸清了底数、找准了问题、提出了解决路径。通过加大茶园提质增效管理、茶叶加工能力提升建设、茶产业劳务用工体系建设、茶产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茶叶品牌宣传与市场拓展、古茶树特色资源保护与研究开发利用等策略,有效推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