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宏观经济形势、投资情况、产能利用等热点问题,国新办4月1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回应。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延续了回升向好态势,实现了平稳起步、良好开局,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中有升,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企业效益、就业收入、市场预期平稳改善。“三驾马车”拉动更加协调,内需主动力作用持续显现,一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5.5%;净出口拉动作用增强,外需贡献率从上季的-3.1%转为14.5%。
展望二季度,袁达说关键是抓落实,突出做好三件事:更高效率推动落实既定政策和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实施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等重大部署;更大力度推进解决主要矛盾和问题,综合运用扩大需求、优化供给、深化改革、调节储备等措施,促进物价运行在合理水平;更高质量做好重大政策谋划和预研储备,根据国内外环境变化和形势发展需要,做好重大政策的预研谋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表示,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抓紧推动各项投资工作,积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加快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截至目前已下达超2000亿元,占全年比重超30%,将进一步加强计划执行,认真抓好项目建设和监管,持续提高中央预算内投资使用效益。
此外,刘苏社介绍已完成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初步筛选。他说,按照专项债券工作职责分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地方报来项目的投向领域、前期工作等进行把关,完成了今年专项债券项目的初步筛选工作,目前已推送给财政部并反馈给各地方,财政部正在对项目融资收益平衡等进行审核,各地也在提前做好项目准备工作。总的看,这批初步筛选通过的项目数量充足、资金需求较大,为全年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打下了坚实的项目基础。
國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3.6%。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回应称,从历史数据看,中国产能利用率的季度波动比较大,一季度产能利用率相对低一些,四季度相对高一些,这与春节假期等因素相关。初步分析,今后几个季度产能利用率有望逐步回升。
金贤东指出,产能问题要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普遍的,适度的产大于需有利于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有些方面把产能问题与国际贸易挂钩,认为出口商品多了就是产能过剩了,这是站不住脚的。”金贤东说,中国每年大量进口芯片、飞机、大豆、原油等商品,也不能说明这些商品的出口国都产能过剩。不同国家在各自强项产业的产能大一些,在其他产业的产能小一些,是由各国的比较优势决定的。
袁达介绍,今年一季度,民营经济发展实现良好开局,重点领域指标走势向好,工业生产增速加快,民间投资潜力持续释放,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长0.5%,民营企业外贸增速明显快于整体水平,一季度以人民币计价的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0.7%,比整体进出口增速快5.7个百分点,所占比重达54.3%。
袁达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组织召开了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下一步将强化法治保障,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切实解决企业问题,建好用好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形成收集、办理、反馈、跟踪问效的工作合力和落实闭环;持续营造良好氛围,落实好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召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现场会。
金贤东介绍,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总体恢复良好。展望全年,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政策带动下,各地方各领域不断创新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支撑消费增长的积极因素在增多,消费有望保持平稳升级、稳步向好的发展态势。
金贤东说,下一步将重点抓三方面工作:稳就业促增收,切实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组织开展促进青年就业三年行动,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推动居民工资收入合理平稳增长;扩需求优供给,持续打造消费新增长点,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做好消费品以旧换新等工作;重权益守底线,着力营造放心消费环境,配合相关部门持续完善消费者投诉和维权机制,加快形成放心消费制度闭环。
围绕开局工业运行情况、制造业转型等热点问题,国新办4月1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回应。
对于开局工业经济形势,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单忠德说,一季度总体实现良好开局,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向好,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信息通信业稳步发展,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据介绍,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为8个季度以来的最高值。智能化水平取得新提升,目前已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双千兆”网络部署稳步推进,累计建成5G基站364.7万个,5G用户普及率突破60%,千兆城市达到207个。
关于地方和行业情况,单忠德介绍,工业大省大市和重点行业保持稳定增长,31个省份中28个省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电子、汽车等37个行业增加值同比保持增长,增长面较去年扩大22个百分点。
单忠德还表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持续累积。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快释放市场空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连续增长,根据一季度对3.6万家重点企业调查问卷显示,76%的企业预计其产值二季度将增长或持平。
智能制造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核心技术和主线。单忠德表示,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已经达到3.2万亿元以上,培育了421家国家级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累计发布国家标准408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48项。
单忠德说,将强化应用牵引,完善供给支撑,健全基础设施,力争到2025年,超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培育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成一批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在工业绿色化发展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说,将落实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园区、重点行业全面实施新一轮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升级;引导数据中心、通信基站等信息技术设施扩大绿色能源利用比例,加快废旧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机叶片等新型固废综合利用;培育制造业绿色融合新业态。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介绍,我国信息通信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季度,电信业务收入达到4437亿元,同比增长4.5%,5G手机出货量达到5643万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3.7%,“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过1万个,移动互联网流量同比增长14.3%。
赵志国说,将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推动5G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融合,加快6G、万兆光网研发力度,加速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持续加快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
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单忠德在会上提出系列目标: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中试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重点产业链中试能力基本全覆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中试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
对此,单忠德表示,将提升中试验证能力,实施制造业中试能力提升工程,科学规划重点行业的先进中试能力建设,支持布局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重大中试项目;建设中试验证平台,构建中试服务平台体系,搭建应用场景和试验环境,带动产品研发设计和验证试验;健全中试发展生态,扩大精密测量仪器、高端试验设备、设计仿真软件等产品供给,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和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
广义货币M2余额超300万亿元、新增贷款9.5万亿元、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降至3.75%……怎么看首季金融数据?金融举措如何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在4月18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有关负责人详解金融数据,回应热点问题。
“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保持稳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在发布会上介绍,一季度金融总量稳定增长,贷款投放比例向历史平均水平回归,为未来三个季度信贷增长留足空间。
数据显示,3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247.05万亿元,同比增长9.6%;M2余额304.8万亿元,同比增长8.3%。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张文红介绍,尽管一季度新增贷款低于上年同期,但较2022年同期多增1.13万亿元,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一季度,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为3.75%,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71%,分别较上年同期低0.22个和0.46个百分点。
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背后是一系列金融举措: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降0.2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前期一系列措施已见效,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将结合经济回升态势、通胀走势以及转型升级的推进情况,继续密切观察,将名义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同时,防止利率过低、内卷式竞争加剧、资金空转等问题。
“部分企业用低成本贷款融到的钱买理财、存定期,或转贷给别的企业,主业不赚钱,金融反而成了主要盈利来源,这就容易形成空转和资金沉淀,降低资金使用效率。”邹澜说,相关部门将加强对资金空转的监测,完善管理考核机制。未来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有效需求恢复、社会预期改善,资金沉淀空转现象将会缓解。
针对M2余额已超300万亿元,邹澜认为,当前存量货币已经不低,庞大的货币总量增长可能放缓。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减少,真正需要资金的高效企业仍会获得更多融资,这是金融支持质效提升的体现。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一季度,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房地产业贷款增速也有所回升。
数据显示,3月末,金融机构高技术制造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和民营经济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27.3%、20.3%、13.5%和10.7%,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获得率为47.9%,较2017年增长两倍多;普惠小微授信户已超过6000万户。
“企(事)业单位贷款是信贷增长的主体。”张文红介绍,一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7.77万亿元,其中中長期贷款增加6.2万亿元,反映出金融体系持续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张文红说,一季度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虽然同比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注重引导金融机构信贷均衡增长,在稳固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同时,避免过度冲高导致后劲不足,有助于增强信贷增长的可持续性。
中国人民银行还通过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朱鹤新表示,要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用好新设立的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和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升级改造。放宽普惠小微贷款认定标准至单户授信不超过2000万元,引导更多金融资源精准投向普惠领域。
截至3月末,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达7.5万亿元,约占央行总资产17%。经过整合优化,目前10项存续工具的支持领域可实现对“五篇大文章”基本覆盖。
“检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的一个方面,就是经营主体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度、满足感。”朱鹤新介绍,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推进简政放权,持续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
数据显示,一季度,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均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签发票据的中小微企业占全部签票企业的93.2%;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超3.65万亿元,同比增长3.5%。3月末,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已累计支持143家民营企业发行债券超2515亿元。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综合施策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加强跨境贸易投资外汇便利化政策供给,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更好管理汇率风险。
“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际收支自主平衡,外汇市场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拓展,经营主体的风险中性意识也将显著增强。”朱鹤新介绍,一季度,外汇衍生品交易在银行代客交易中占比接近30%,较去年提升3.9个百分点。
据介绍,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将继续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大政策评估,确保惠企利民政策落到实处,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