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杰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的民俗美术文化交相积淀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美术民俗形式。流传至今的有剪纸、年画、布艺、泥塑等等民俗美术形式,而这些璀璨的美术民俗文化可以在我们生活中产生正常功用的同时,还可以对特殊教育下的儿童或者成人形成辅助的治疗。特殊教育是针对各种在心理或者生理上有障碍的儿童或者成人进行的教育。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们了解民俗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一部分美术民俗文化形式的制作,如剪纸等,从而对有特殊障碍的学生起到一定程度的疗愈作用。
民俗美术文化以民族的村落村庄为起点,以乡村生活、习俗、民间的艺术为基本的表现形式,再经过大规模的相关群体的集体创造、传播、传承、使用,成为了具备了民族特色审美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常与一个地域或者某一群体相关。民俗美术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如剪纸、绘画、壁画、陶瓷、泥塑、面塑等等,这些艺术形式经常以民间传说、宗教等等为蓝本,服务于传统的民间生活,通过手工制作来传承。它从某种程度上鲜活地呈现出了人们的生活、价值观、生活的方式、社会的组织等等。民俗美术就像一滴水反映出的整条河流一样,它反映出了一个地区、一个群体的社会结构、文化、生活习俗、思维、审美范式等等。民俗文化连接着社会的认同,加强了人们的凝聚力,弘扬了地方文化,传承了传统技艺。
民俗美术因其丰富的艺术特点,对人们的审美以及动手能力的要求,具备丰富的艺术治疗功用,用艺术表达和丰富的艺术创造,来达到辅助治疗特殊教育环境下的学生有一定的作用。
首先,民俗美术类的产品既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专注力,也需要投入情感来制作,这就为特殊教育下的学生们提供了表达情感的路径。民俗美术活动释放了学生们内心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使得学生们将情感融入作品中,增加了内心的体验,促进了特殊教育环境下的学生们的情绪健康。特殊教育环境下的学生或多或少在身体或者精神上有一定的缺失[1],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要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会更多。通过民俗活动的参与,缓解了他们焦虑,也使他们学会了一些技能,如绘画、剪纸、面塑等,他们通过这些活动,表达了内心的困惑,有了参与感,为内心的压力找到了释放的出口。
民俗美术不是一种语言性的艺术,对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没有要求,民俗活动对于特殊教育下的学生来说,重在参与和体验,而不是要做出完美无瑕的民俗美术艺术作品,参与有助于降低学生的自我压力与精神焦虑,使其专注于艺术创作之中,达到情感表达与内心宣泄。
民俗美术文化源自地区传统文化与民间生活,地域性的文化和民间传说为特殊教育下的学生们构筑起了交流的桥梁。民间文化通过每一代的传承,成为了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大众共同的内心记忆,通过这些民俗文化产品的制作,学生们与社会、与他人产生了联接,激发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兴趣。通过对民俗美术文化的深入了解,可以培养学生们对于民俗美术文化的由衷热爱,激发他们的对于民俗美术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民俗美术文化对于特殊教育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学写作有提升作用。民俗美术文化中的故事蕴藏着群众的智慧,故事的表达正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启过程,对于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和表达也是一种融入和引导。通过对地域性民俗美术文化的了解,特殊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可以感受到身份的一种认同,他们从民俗美术文化和民俗美术故事中汲取不竭的力量,增强自身的信心,可以全面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文化认知、情感体验和自我认同,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2]。
因此可以说,民俗美术文化具有良好的艺术治疗功用,它为特殊教育环境下生理或精神上缺失的学生,提供了情感宣泄的路径、促进了他们身心的舒缓、提供了身份认同以及社交支持等。通过参与民俗美术活动,学生们掌握了民俗知识,学会了新的技能,进一步促进身心健康以及病情的康复,提高了生活质量。
民俗美术文化对特殊教育学生的技能培养,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它使特殊教育下的学生可以在多个方面发展和成长。
民俗美术文化对特殊教育环境下的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提升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参与民俗美术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美育能力以及创造力、空间想象力等。首先,在民俗美术活动中,要多注重特殊教育学生的自由创作,鼓励他们表达自我,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而这些作品能够反映学生内心的情感和真实想法。其次,民俗美术作品是地域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融合下的产物,特殊教育环境下的学生通过与本地区民俗文化元素接触,不仅可以扩展自己的视野,还可以汲取灵感,创作出新的作品,并从传统文化中探索出奥秘,激发自身的创作潜能。
民俗美术活动的形式往往包括了手工制作和绘画等,特殊教育环境下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来将自己的创意转化具体的作品。作品产生的过程,恰恰是他们需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综合能力创作的过程,也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参与民俗美术活动让特殊教育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树立了对艺术和文化的自信。当他们看到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独特的作品时,他们不仅自身沉浸到民俗美术活动中,而且对自己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产生更大的信心,激发更多创作的热情,从而更快地融入社会。
因此,民俗美术文化对特殊教育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一个积极的环境,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创新的追求,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机会。
民俗美术文化对特殊教育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提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参与民俗美术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发展和提升手眼协调能力。
剪纸、面塑、泥塑手工织物、陶艺等手工制作是民俗美术活动中常见的形式,这些活动都需要学生通过手眼协调的动作来完成。在实际操作中,特殊教育学生因为身体或者精神的缺陷,手部操作可能会面临大的挑战,要达到精细的程度,对于学生来讲,不仅需要手部肌肉的控制,也需要提升手眼协调能力,并通过手眼的动作来修复受损的大脑神经。
另外,民俗活动中的绘画以及书法等活动,也能够有效地提升手眼协调能力,在绘画中,学生通过眼睛来观察对象,准确地用手表现出来。书法对学生握笔姿势、用墨、纸张的铺展都有相应的要求,通过不断练习,可以提升手部的灵活性和精准度,使大脑能够恢复,促使精神放松。
通过持续的艺术实践和训练,特殊教育环境下学生不仅提高了艺术水平,还对大脑以及身心的康健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这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未来的学习有非常正向的作用,还为未来更多类型的技能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因此,民俗美术文化通过其多样的手工制作和绘画活动,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手眼协调训练机会,有效地促进了他们手眼协调能力的提升。
民俗美术文化对特殊教育学生的空间感知和细致注意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提升特殊教育下的学生的参与感,使他们情感上获得满足。
空间感在绘画或者手工制作中非常重要,特殊教育学生需要仔细观察,深刻理解空间结构。比如在绘画时阴影表现,大小的铺陈、比例等,或在手工制作时,构件的组合与协调关系。这些活动需要学生在进行作品创作时精确把握空间感知,培养了他们对三维和二维空间的理解能力。又如,民俗美术活动需要学生对细节和纹理进行把控,如微小的图案、晕染的色彩以及线条的处理,这都对学生耐心和对细节的观察力和把握力提出了要求。只有通过不断地细致观察,特殊教育下的学生才可能培养出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力以及处理能力。此外,一些民俗美术活动如面塑人物,可能会有多个部分的组合或者空间布局设计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动手之前,大脑中有对面塑人物的整体把握,并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从而促进了学生空间感知的培养。
民俗美术文化活动中的作品的创作,可以有效地培养特殊教育学生专注力和耐心。无论是绘画、手工制作还是其他民俗美术活动,特殊教育下的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作品,这对他们的专注力和耐心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和考验。
聚焦于细节,面对完成作品的挑战,学生逐渐能力发展出专注和耐心的品质。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排除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民俗艺术活动的创作,培养了持续专注的能力,为大脑神经递质的恢复提供了有效的支撑。特别是在处理复杂工艺时,特殊教育下的学生需要不断重复调整、尝试、改进,这个实践过程对于培养特殊教育学生搭建正常人群的情绪以及情绪管理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民俗美术文化活动的创作是特殊教育学生完善自我、培养专注力和耐心的一个过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创作或制作的过程中,不断给自己良性的心理暗示,从而为他们身心康复、学习和生活走向正轨创造条件。
参与民俗美术文化活动,还可以促进特殊教育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在民俗美术活动中,学生常常需要与他人协作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对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提出了要求。
与其他学生一起参与民俗美术活动创作,特殊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学会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协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技能。在共同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他们也能学会分工合作、互相支持,使得他们能更融洽地融入社会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民俗美术活动也给特殊教育学生表达的机会和共享精神,这有助于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的提升。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分享创意、技巧和经验。通过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恢复了他们社交的积极性和信心。
民俗美术文化活动还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了拓展社交圈、建立良性人际关系的机会,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身能力,提高审美力,学习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他们恢复社交信心,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的意识。
总之,民俗美术文化对特殊教育学生的技能培养具有全面正向的意义。促进了特殊教育学生的创造力和空间想象力,提升了手眼协调能力、促进了大脑神经递质的发育,空间感知能力,锻炼了专注力和耐心,培养了团队合作和社交信心。这些技能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恢复,也为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础。
学习民俗美术文化可以帮助特殊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自信心。例如,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剪纸、编织、陶瓷制作等技艺制作出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作品,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民俗美术活动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作出独特的作品。这种创造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主生活能力。民俗美术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学生通过欣赏和学习民俗美术作品,可以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这种审美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生活品位和创业思维具有积极的影响。参与民俗美术文化活动也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作品和才华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艺术展览、手工市集等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他人交流。这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自信和自尊心提供了机会[3],为今后创业和展示个人才华打下基础。
民俗美术文化活动还可以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创业的机会。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艺术技巧和创造力应用于创业项目中,例如开设手工艺品店、艺术工作室等。这样的创业机会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还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民俗美术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瑰宝,民俗美术文化与特殊教育之间的联系体现在传承与发展、艺术治疗、培养技能和促进社会融入等方面。在特殊教育环境中引入民俗美术文化,有助于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程度,还为他们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