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广西民族符号的传播路径本土化研究

2024-05-23 16:44
文化学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壮族本土化符号

尹 珊

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有特定的记忆和符号,是在长期的群居生活劳作中共同繁衍生息的过程中产生的,特别在广西这种少数民族众多的区域,民族符号无处不在,触手可及。符号究竟是什么?民族符号又是什么?当今融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探讨民族符号的传播路径的本土化能充分利用融媒体手段让人们了解广西特有的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传播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 民族符号及意象

现代符号学诞生于20世纪初,创始人是索绪尔与皮尔斯。符号学是研究事物符号的本质、发展变化规律、各种意义以及符号与人类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我国知名的符号学家赵毅衡认为:“符号是一种携带意义的感知”[1]。

许多民族都是从族群发展而来的,千百年来的传承都要依靠某种形式的符号作为载体进行传承。每个民族因为空间地域的因素,物质与精神两大基本领域存在标志性特征,如语言文字体系、劳动生活观念、群体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打上了各民族特有的烙印,约定俗成地产生了本民族的形象特征,这就是民族符号。有学者提出民族符号学的定义:民族符号是民族传递信息、呈现主题、凝聚共识的重要媒介,是传播和表达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是民族文化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广西各民族标志性因素在符号领域中的体现,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基本层面分类。

(一)民族生存生活发展的物质符号

广西宁明县花山岩画,在远古部落时期氏族祭祀神灵仪式中就描绘了劳作、生活的图案,花山岩画是左江流域岩画群的代表,为现今中国发现的图像最多、单体最大、种类最多、分布最密,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岩画[2]。广西花山岩画主要以蹲式的人形为基础符号,在38个岩画点中,人物图像一共有3315个,占全部图像的82%,描绘着氏族的生产劳作、繁衍祭祀场景。几何形的印纹陶器是骆越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生活器物之一,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图案风格而闻名。例如,饮食中的五色糯米饭,有五种颜色,取枫叶、黄花汁、红蓝草、紫兰藤等原生态植物汁液与糯米浸泡,用传统手工技艺煮熟之后即可,寓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

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壮族称“屋”为“干栏”。全干栏房为全楼居住形式,是传统的住房形式,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存放农具。

广西壮族的服饰,其构图纹样以及字纹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黑、蓝色是壮族服饰的主调。勤劳朴实聪慧的壮族人把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人情、生产劳作场景、民族祭祀、自然神话崇拜等方面的内容运用智慧和巧手绣成了壮族服饰的构图纹样,用优美的象征符号展现出来,穿在身上,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表达了壮族人独有的审美和民族文化,使生活中的壮族服饰成为民族符号的一种表现和传承[3]。

(二)民族思想层面的精神符号

广西铜鼓是壮族文化的瑰宝,它源于古代祭祀,是壮族先民在宗教仪式和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法器。铜鼓如今已成为壮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铜鼓纹样青蛙纹、太阳纹、翔鹜纹同样作为一种视觉图像语言,承载着广西民族符号的文化内涵。

天琴,它的造型、音调、色彩、材质独具特色,音色悠扬醇厚,能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在壮族的文化中,天琴有着祈求神灵、祭祀先祖的重要作用,也是民间艺人表演和娱乐的主要工具。

三月三,又称歌圩节、歌婆节或歌仙节,是壮族古骆越人祭祀祖先、倚歌择配的传统节日,是壮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下,经过日积月累而慢慢形成的一种具有壮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壮族三月三主要有祭祀祖先、对歌择偶、聚餐、唱戏、抢花炮、抛绣球、斗蛋等活动。

蚂拐节,是壮族人通过祭祀“蚂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壮族蚂拐节同时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以上从民族物质和精神层面列举了部分民族符号的特征,民族符号承载着民族信息,有着本民族的共同记忆、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同时本着“本土化才是国际化的最高境界”,优化传播路径才将使得广西的民族符号在融媒体环境传播中发挥特有的魅力,助力民族文化的对外输出。

二、 融媒体助推民族符号传播

媒体融合将是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它不仅是指硬件技术层面的重组与整合,更包含了媒体融合的过程之中要以人民为中心,这对民族地区文化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播学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诞生于美国,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由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主导地位和长期影响,我国媒体会主动适应其他国家的文化特性和思维习惯,从内容选择到叙事表达等难免陷入以西方模式为标准的局限。提出媒体本土化的优化路径,更有利于少数民族符号的传播。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电影、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兴起,扩大了传播的范围。而如今,互联网和“5G”时代的到来,“融媒体”是传统媒介的变革,是多种媒体整合形成的,它不是一个具体独立的实体媒体,它具有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共通性,又兼容不同媒体的互补性,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在内容产出、人力资源、硬件方面进行多层面融合,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比如,融媒体把广播的迅疾、便捷,电视的直观、立体,互联网的“四个无限”(无限空间、无限时间、无限作者、无限受众)兼收并蓄,打通传统媒体的边界效应。

同时,传播的发展需要人文价值引领,而我们处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而少数民族符号,它集特有的、实用、装饰和记录于一体,凝结了少数民族劳动人民的集体情感与智慧,能够正确指引民族正能量。

融媒体吸纳众多大众传媒的优点,助推民族符号有效传播。广西通过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对各种具有象征性的民族文化符号进行艺术展演,从内容和形式上有效推进了融媒体助力民族符号的传播。庆祝大会上从演奏传统民族乐器、表演传统民族舞蹈、展示民族服饰等等,让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符号视觉、听觉展现于世人面前。同时每一个符号蕴含着不同的符号意义。这些符号被受众所接收、理解、阐释,进行解码,通过文化符号的互动,形成集体记忆,传统民族文化广泛传播。与传统的节庆仪式场域下的文化传播相比,融媒体时代下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仪式化传播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4]。

三、 民族符号传播本土化路径分析与优化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文化传播中,内容本土化、媒体本土化、运营本土化、人才本土化等是传播本土化的常规手段。本土化能让传播更接地气:内容本土化,即通过创新能力,与现代生活生产内容连接起来,用本土化的社交媒体进行传播,找到适合当地的媒体,因为当地人了解当地人的语言习惯,风俗文化,以当地化的视角解决本地化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当地高素质的人才去执行并实施。整体上基于环境变化的特点和趋势,民族符号元素需要更多注入传播本土化,优化路径需要做出提升与调整。

(一)多样化的本土感知及多维度呈现

传统媒体是二维向度的,而网络化的融媒体能立体化地打破空间限制的传播途径,不受局限地拥有不同地域的受众群体,从文化现场迁移到线上,消除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例如,可以通过和广西民族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将部分具有标志性民族符号的文物放在线上展出,并配置相应的解说文字和语音。同时将所有物质形态的民族符号进行影像声化转换,通过摄影摄像录音等手段以图片、录像和声音形式长久保存下来,从而为它们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进行广泛的信息传递和表达打下了很好的物质基础[5]。

网络化则是多维向度的,通过新媒体短视频等新兴渠道使各种民族符号化成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多媒体、超文本格式文件进行多元传播,足以大大增强传播的综合实效性。同时,融媒体后台有着强大的硬件及技术支持,充分利用互联网数据采集技术,可以收集、点击、转载、互动、评价数据,可视化现代大众与民族符号承载的民族文化深度全方面互动。

让民族符号成为品牌符号也是多维度呈现的一个角度。民族符号外在形式具有民族地域的鲜明特征,是现代各种应用设计与民族文化的契合点。民族符号在现代产品商品设计中的应用目的就是将民族文化融合到现代产品设计中。例如,文创热,这类文化产品融合各种文化符号元素和现代时尚审美观念,将符号巧妙地融入产品设计中,满足了他们对本土文化审美、时尚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进而在民族符号日常消费行为下增进对少数民族的认同感[6]。

(二)深度有机融合社会化媒体平台

民族符号借助融媒体传播能够快速提升广西的整体影响力。例如,可以把生动符号化的民族活动,如唱山歌、织壮锦、民族乐器演奏、传统祭祀活动等等物化成多媒体、互动媒体、自媒体碎片化融进短视频平台,如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B站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和发布,并开发二维图像、音频、视频、三维虚拟、轻应用H5等多媒体展示功能和实时交互功能多角度传播。利用碎片化的方法用视频和声音等渠道向大众进行传播,这些融媒体平台的应用使用户从新的角度去了解地方风物文化,融媒体成为整合民族符号传播本土化的新载体。

同时,健全多元化媒体融合体系,形成民族符号传播的流量市场。给予优势媒体各种流量资源,增强媒体自身的造血功能。树立新媒体传播的观念,探索民族文化发展的渠道,构建多层面、多维度的民族文化传播机制,官方传播为主力,同时鼓励优秀自媒体传播,多方位地增强民族符号融合传播的受众体验感。

广西文旅厅制作App,把专家学者、旅游爱好者、自媒体大V、精通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组成团队,利用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开设账号,邀请广西自媒体“流量大V”对民族活动做直播,推介当地特色美食、土特产等,延伸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链,提升经济效益,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强调文化符号的解读

新媒体融合环境下,为了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都能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正确解读特殊意义或者特殊内涵的民族文化符号,抽象性地形成集体记忆,传达给大众,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这就要求信息的传播者加强对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符号的意义解读[4]。例如,从当地语言、建筑、文化民俗、仪式活动等角度,通过专家现场解读、文字解释、弹幕互动等方式进行详细介绍,使受众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使民族文化焕发更强生命力。

四、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符号的呈现与新媒体融合本土化传播快速推动着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经济的建构。重视民族符号的本土化实践传播力量,推进民族文化与媒体深度融合,从网站、短视频、移动媒体、三维虚拟、媒体的智能应用等方面探索现代民族符号传播的重要特征及作用,传承、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魅力,提高广西少数民族形象和民族内核,有效传播有效延续民族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壮族本土化符号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变符号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