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看陈佩斯的小品《警察与小偷》,其中有个情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冒充警察的小偷扶一位盲女过了马路,盲女感谢,小偷得意、欣喜、荣耀,一时忘了自己的身份。就是这个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复杂的情节,让我至今认为这个小品是我看过的诸多小品中的上品。
后来,我在政协会上认识了一位著名医生,他讲,自己童年时以顽皮著称,村里人与学校里的老师都给他差评,连家长也认为他不堪造就,让他辍学回家放牛。有一次他在河边放牛时,有一位盲人要过河,他便将那盲人背了过去。盲人问了他的姓名,将他编进小曲儿,四乡传唱。学校的老师听到小曲,动员他回校念书。村人听到小曲,夸他是个善良孩子。他说,这件事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从此,他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努力学习,一心向善,終于成为有用之才。
我也想到一件事。上小学时,因为种种误会,我被校方认为是一个坏孩子。那年夏天,村里流行一种木屐,走起路来呱哒响,因此也叫呱哒板儿。我父亲是个木匠,也给我做了一双。
那时学校要求学生午饭后到学校睡午觉,女生睡桌子,男生睡凳子。有一次我到校晚了,同学们已睡,我便把木屐脱下来,提在手里,赤着脚,悄悄进了教室。这情景被一位姓王的老师看见了,他跟着我进了教室,把我叫出来,问我进教室时为什么要把木屐脱下来?我说怕把同学们吵醒。后来听我的班主任老师说,王老师在校务会上特意把这件事讲了,他夸我是一个内心善良的孩子,本质很好。王老师当时是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他的话很有分量,改变了很多老师对我的看法。
这件事已过去了将近60年,但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每当想起,心里就感到温暖。
(摘自《读者》 莫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