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千秋功罪任评说

2024-05-23 08:39:18雷江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4年5期
关键词:飞来峰望岳新法

雷江

有人在读二十四史时感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变法,最著名的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其中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差异最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王安石的故事说起——

文化讲坛

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早年读书刻苦,诸子百家无所不读。由于专心致志地读书,他常常不修边幅。北宋政治家韩琦曾误认为他懒惰,并当面指责他,王安石对此却毫不在意。后来,当韩琦了解到真相后,对王安石的勤奋和博学赞不绝口。

王安石才学过人,深得文学家欧阳修的赏识。1042年他高中进士,之后在地方任职十多年。在此期间,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随着王安石名气越来越大,他面临的争议也逐渐多了起来。然而王安石对这些批评毫不在意,始终坚定地追求着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是一篇长达万余言的奏疏,他在里面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虽然当时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这篇“万言书”最终却成为他最著名的政论代表作之一。

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得到重用,他开始实施新法。虽然新法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甚至一些有识之士也对新法存在误解,但它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王安石自信地说:“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然而,在王安石变法期间,黄河流域遭遇了蝗灾和旱灾,保守派趁机大做文章,声称变法的举动触怒了上天。这也使宋神宗产生了疑虑,最终导致王安石被迫罢官返乡。王安石曾挥笔写下词作名篇《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面对万里江山如画,回顾六朝以来的历史变迁,王安石感慨万千。他的这首词不仅是在怀念过去,更是在讽刺现实。但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他内心的悲愤呢?

在政坛上,王安石是孤独的;在文坛上,他又何尝不是这样?王安石既有政治家的敏锐,又有文学家的率真,所以他的文章往往立论新奇大胆,时常为他招致意想不到的攻击。在他的诗《明妃曲》中,他一反前人悲叹昭君出塞的陈词滥调,转而赞美王昭君在异国他乡的自我珍重,因为他认为“人生失意无南北”。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即使是那些真心拥戴他的人也不禁感叹,王安石实在是太口无遮拦了。

王安石晚年隐居家乡,创作了许多富有情趣的小诗,例如《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些作品字斟句酌、意境深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众人的赞誉。虽然王安石在政治上遭遇失败,但在文学上他拥有永恒的价值。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王安石,他不再孤独。

经典课堂

登高望远,激情满怀

——《登飞来峰》《望岳》比较赏析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是宋代诗歌的名篇,杜甫的《望岳》是唐代诗歌的经典。作为名传后世的佳作,这两首诗都被选入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细加品读,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两首诗都是诗人意气风发时的作品。《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那年夏天,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中经过杭州,登上了飞来峰。他想起了这些年来的变法探索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创作了《登飞来峰》来表达情感,诗中充满了斗争的勇气。《望岳》为杜甫24岁时所作,相比王安石,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杜甫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没有通过,无法进入官场。他在游历期间写下了《望岳》这首诗表明心中的志向,表达出自己对建立功业的强烈渴望。

两首诗都有千古传诵的名句。《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和《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这两句诗富有哲理,并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出诗人高瞻远瞩的视野和蔑视宵小的气概,充满了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两首诗都注重琢句炼字。如《登飞来峰》第一句,王安石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用了“千寻”一词,既表达了山峰上古塔的高,也暗示了观察点的高,使得整首诗的立意高远、气势不凡。再如《望岳》的颈联,明明是层层白云涤荡心胸,归鸟飞入眼中,诗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写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诗句强调了泰山景色带给人的极度震撼,充分体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个人风格。

不过,这两首诗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两首诗的体裁不同。《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而《望岳》是一首五言律诗,每句的字数不同,具体的体裁也有区别。绝句通常只有四句,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律诗(不包括排律)则有四联八句,同样也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绝句短小精悍,多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立意,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律诗则更注重起承转合的结构,描写更加全面细腻,感情抒发也更加充分。

两首诗的侧重不同。《登飞来峰》并没有过多描写眼前的景色,虽然提到了“鸡鸣见日升”的景象,但也是基于听说,而并非是诗人亲眼所见。诗人紧扣塔高这一点,着重描写登高的感受,展现出一个改革者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而《望岳》则重点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用前人的话来说:“首联远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流露出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自己敢于攀登高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

小练习

1.古代诗词有不少关于登高望远的名句,请你再写出两句。

2.你更喜欢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还是杜甫的《望岳》?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示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提示: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即可,理由可参考《登高望远,激情满怀》一文的最后两段,也可从其他角度合理分析。

古今漫谈

有人说,王安石本质上是一位文学家,只是他的政治眼光比大多数政治家还高;也有人说,王安石本质上是一位政治家,只是他的文学成就比大多数文学家还大。其实,王安石本质上是一位思想家,正是因为思想深邃,他的文学创作才别具一格,他的政治水平才远超他人。

千年王安石

郑少忠

作为文学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王安石是耀眼的;作为政治家,特别是改革家,王安石曾备受争议;作为思想家,王安石是落寞的,他太过超前,或是因为他文学、政治等其他方面的成就过于瞩目,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他首先是一个思想家。

作为文学大家的王安石,是一个神奇的存在。王安石有诗词一千五百多首,散文近八百篇,这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量。王安石的诗扎实沉雄,其词豪放旷远,其文意境深幽,其書法“清劲峭拔,飘飘不凡,世谓之横风疾雨”。一代宗师欧阳修盛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推崇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王安石,曾饱受争议。有人骂他是“民贼”,是“古今第一小人”;有人却赞他是“圣人”,是“古今第一完人”。而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从新法次第实施到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产生了一些弊端,但都成效显著。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主豪绅的兼并势力,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打击了官僚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和对市场的操纵、垄断,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新法还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人民负担减轻,财政收入明显增加,国库充裕,国家呈现出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历史不仅记住了他的诗词歌赋,还记住了他富国强兵的惊世之举,更应该记住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的“时代之光”。

思想家是深邃的,也是痛苦的。唯其深邃,就更须博大;唯其深邃,就愈加痛苦。普通百姓多是虑饥寒之苦,士子文人也是多为名利所累。作为思想家,肩负的使命是穷宇宙兴衰之理,祈人间万世之福。王安石兼有哲人的远见、文人的敏锐,更有一股韧劲。他思接千载,有着以天下苍生、社稷兴亡为己任的博大情怀。

更有学者指出,王安石是开时代思想之先机的。虽然两宋和明清的统治者都以不同的方式否定王安石,但历史还是记住了他,越来越多的人在以各种方式纪念他、怀念他。(选自《江西日报》,文章有删改)

小练习

1.文章的第一段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2.文章提到两宋和明清的统治者“否定王安石”,是否有损王安石的形象,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总领全文,点明王安石文学大家、改革家和思想家的身份,文章主体部分也是按照这三个方面展开的。

2.无损王安石的形象。封建王朝的否定,可以反衬“越来越多的人在以各种方式纪念他、怀念他”,让读者印象更加深刻。

责编:栾雨阳

猜你喜欢
飞来峰望岳新法
杜甫写《望岳》时登上泰山了吗?——与张思桥先生商榷
中华诗词(2023年10期)2023-02-06 06:02:48
《“望岳”香台文创设计》
济公与飞来峰
济公与飞来峰
学生天地(2019年8期)2019-04-01 07:59:10
漫话民间故事 济公歪传——飞来峰
幽默大师(2018年11期)2018-10-27 06:02:54
望岳
中国自行车(2018年4期)2018-05-26 09:01:31
炼字·炼句·谋篇(外一则)——杜甫《望岳》
中华诗词(2017年10期)2017-04-18 11:55:28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4:10
飞来峰造像
无痛肌肉注射新法
西南军医(2015年5期)2015-02-21 16: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