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希松:生命的守望者
黄希松,安徽省宣城泾县黄村镇卫生院副院长,一名医术精湛的中医师。在卫生院内,四处可见全国各地患者送来的感谢锦旗;他是扶危济困的爱心人士,经常为敬老院老人义诊、送去生活必需品……他不畏艰苦,在三面环山的黄村镇坚守30余年,谱写了一段段医者仁心的感人故事。
郑红丽:让每个来自“星星”的孩子绽放自己的光
郑红丽,吉林省通化市“心语残疾人庇护中心”创办人。从托养第一个孤独症患儿开始,郑红丽陆续接收了500多个孩子。虽然每月开销很大,但是多年来她坚持每月只收700元的托养费。对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仅象征性地收400元,甚至免费,“因为一些孩子来自单亲、特困家庭,有的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我做这个不图赚钱,就想让孩子们有个温暖的家,照顾好他们。”郑红丽说。
王修德:巡检信义哥
湖北省襄阳南漳县巡检镇小漳河村山高地偏,老人和小孩居多,王修德的超市是他们购买日用品的主要渠道。对于年龄大、腿脚不便或有病在身的老人,王修德专门送货上门。为服务周边群众,王修德选择经营利润薄、需求少的产品,土锅、热水瓶胆、背篓……这些过时的物资价格低、占地方、理货时间长,但王修德说:“这些物品不仅要有,还要规格多、品种全,山上有些老人不会使用天然气、电磁炉,只有这些旧式的生活用品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江国清:“老人朋友圈”里的“全能保障员”
江国清,浙江省台州温岭市箬横镇人。他开了一家锁店,兼做上门电器维修。江国清的店有条不成文的规矩:五保户、残疾户、低保户、见义勇为者、烈属家庭等维修电器不收费,因此,他被当地人叫做电器“医生”、爱心锁匠。
江国清年轻时跟着亲戚学过泥瓦手艺,后来参加敬老助残公益活动,又学了理发和电器维修。他凭着这些糊口手艺成了“老人朋友圈”里的常客。在公益路上,他不仅是锁匠,还是理发师、木工、电工、电器维修工……是老人们居家生活的“全能保障员”。
余巧:“巧”解群众烦心事
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东沟镇茅圻村有一个“巧巧工作室”。該工作室精准对接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村民诉求办理“一站式”服务。工作室上下两层设置未成年人活动室、爱心物资存放室、志愿服务项目部、图书屋等。一层大厅墙上贴着志愿者的风采照,四周点缀的温馨挂件透着生活气息。“巧巧工作室”的发起人叫余巧,是东沟镇茅圻村党支部委员。
赵克克:夫妻10年坚守大山深处
10年前,赵克克成为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油料仓库保管员,奉命守卫深山洞库安全。新婚妻子刘俊兰跟随他来到大山深处,一起守哨、巡线、执勤。10年间,夫妻俩以岛为家,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忠于职守、忠于祖国的青春诗篇。
黄灿明:灯塔守护神
初入行时,工作辛苦、危险,很长时间不能回一趟家,加上进出特区的烦琐,黄灿明一度产生放弃的念头。一个惯常的台风夜,一艘万吨大船等待进港,导标却被风雨拍打灭了。黄灿明本来要一个人去,妻子郭丽珍放心不下,硬要跟着。夫妻俩登上一艘小船出发了。在水边长大的妻子成了他黑夜中的最佳拍档。夫妻几番努力,终于导标复光,大船顺利抵港。20年如一日的坚守,黄灿明被誉为广州南沙舢板洲灯塔的“守护神”。
郭桂霞:知孩子之心 乐孩子所乐
1986年,18岁的郭桂霞刚参加工作,怀揣教书育人的梦,来到敦化市大蒲柴河镇腰甸子村小学当老师。第一次离开家,十几里路的荒山野岭,她自己一个人唱着歌、壮着胆,硬着头皮走。随着校点不断撤并,郭桂霞开启了“转战”教学的征途,她教遍了大蒲柴河镇里所有的村小教学点,走遍了山里的沟沟坎坎。扎根深山37年,郭桂霞依然坚守在乡村教育的讲台上,讲述着她圆梦的故事……
毛国平:每天八万步,四季穿棉衣
湖北省张家界黄龙洞是著名的溶洞旅游景区,但由于温度低、空气质量差、湿度大等环境因素,溶洞内钟乳石表面极易滋生苔藓,影响美观。洞内工作岗位一直实行两班倒,正常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5小时。本着对洞内卫生和安全负责任的态度,毛国平每天早出晚归,一直保持全天在洞内巡逻保洁,工作时间达10小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