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3月,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之际,《雷锋》杂志总编辑陶克推出新作《雷锋:人类美好的向往》。这本书凝聚了陶克40年学雷锋、做雷锋、讲雷锋的感悟、思考和心血。全书深入阐释“雷锋”这一美好精神图腾的生存土壤、内涵意蕴、时代价值,从“一份大爱”为人民、“一颗螺钉”永不锈、“一滴水珠”入沧海等感人事迹中展现了雷锋可亲、可爱、可敬的人格魅力,回答了雷锋精神为什么“永不过时”。
从2024年第4期开始,本刊连续刊载《雷锋:人类美好的向往》以飨读者。让我们从字里行间中感悟雷锋的美好,感悟雷锋精神的平凡与伟大。
引子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从此,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印刻人心,他的故事传遍神州大地,雷锋精神成为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
60年,雷锋的形象始终没有变,总是那么年轻,总是那么温暖,总是那么美好。“雷锋”,成为雕塑、成为绘画、成为徽章;“雷锋”,进驻军营、矗立校园、走进社区;“雷锋”,成了我,成了你,成了我们身边一个又一个好人。这是为什么?请听——
“他是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
“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好人!都像雷锋那样,这个世界就更美了。”
“雷锋精神总是像金子一样发光。”
……
雷锋为何成为中国人的道德楷模,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成为永恒的精神坐标?朋友们,我的讲述就从这里开始——
上篇 发现雷锋
学雷锋活动开展60年来,雷锋由一个22岁的青年人,变成了一种象征,一个文化符号,他叫“雷锋叔叔”,他叫“中国好人”,他叫“最美志愿者”……
1.最早的“雷锋故事”
20世纪60年代,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陈广生创作的《雷锋的故事》,这本书到1993年已发行2000多万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雷锋的故事》风靡海内外之前的“雷锋故事”。
1989年,我在沈阳军区干休所见到了离休干部佟希文、李健羽,他们曾是新华社军事记者,是最早报道雷锋事迹的人。还系着红领巾的时候,我就记住了雷锋的名字,但并不知道发现和宣传雷锋的原委。当这两位采访过雷锋的记者就坐在我面前,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他们却谦虚地说:“雷锋不是我们宣传出来的,他早在宣传之前就很有名气了。”
他们告诉我:“1960年10月,沈阳军区前进报社总编辑嵇炳前把我们两人叫去,说是报社收到一篇自然来稿,反映一个叫雷锋的新战士艰苦朴素的事儿。说着,嵇炳前就把稿子递给我们。我们一看,这个战士入伍还不到10个月,捡牙膏皮、补袜子,给人民公社捐款,好事做了很多。当时,国家正是困难时期,提倡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雷锋做到这点不简单。嵇炳前就要求我们到部队了解了解,见见这个战士。我们就到了军区工程兵政治部,见到了王副主任,请他给我们找一找雷锋是哪个部队的。王副主任说,雷锋这几天就在沈阳,要到几个学校作忆苦思甜报告。”
两位记者一商量,决定去现场感受一下。雷锋到沈阳师范学院作报告那一天,他们和学生坐在一起听。刚开始,有些人还不以为然,一个小战士能跟大学生讲什么?雷锋刚登上讲台,还能听到台下的说话声,但是,随着雷锋的讲述,学生们完全進入雷锋的报告中。雷锋讲自己的苦难身世,学生们心里难过得受不了,雷锋在台上流泪,学生们在台下呜呜地哭。雷锋讲党对他的培养,讲他现在的工作,又引得学生们开心地笑起来。这时口号突然响起来了:“雷锋的苦就是我们的苦,雷锋的仇就是我们的仇。”这个同学领着喊完,那个同学又站起来领着喊。“向雷锋学习!”“向雷锋学习!”一个平凡的士兵就这样进入大学生的心灵中。
两位记者告诉我,当时的场面太激动人心了,他们的情绪深深地受到了感染,都觉得这个小战士实在可爱,他不仅仅是节约的典型,更是新中国新一代青年的代表。会后,他们又和雷锋直接交谈。雷锋谈吐很实在,还给他们看了3本日记和笔记。他们发现这个小伙子很注重学习,有观点、有思想。嵇炳前那天也听了报告,激动地说要报个大典型。
随后,两位记者找到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宣传干事赵志华和摄影员张峻了解情况,他们曾多次采访雷锋,介绍了雷锋许多生动的故事。接着在雷锋当兵的运输连,两位记者见到了连队指导员高士祥,高指导员说:“这个战士的特点,一个是艰苦奋斗,一个是助人为乐。他对人民很有感情,对老同志、对工人、对农民,用行动表达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部队发了4块月饼,他送到职工医院。望花区成立人民公社,他就把200元钱送去。”
张峻更为生动地叙述了雷锋捐款的事:
“1960年10月下旬,我和团里的宣传助理员拿着雷锋所在团收到的地方表扬雷锋的两封来信,再次来到雷锋所在的运输连进行核实。一封信是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感谢雷锋送捐款支援人民公社成立的,一封是辽阳市委的来信,热情赞扬雷锋给灾区人民捐款的深情厚谊。经过调查了解,事实弄清楚了:一次,连队驻地人民群众敲锣打鼓,热烈庆祝人民公社成立,雷锋看到这个情景,立刻跑到储蓄所,把自己在工厂和部队积攒的200元钱,全部取了出来,一阵风似的跑到和平人民公社党委办公室,把钱往桌子上一放,说:‘我早就盼望这一天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收下吧!党委办公室的同志很受感动,说:‘我们收下你热爱公社的一片心意,但是,这钱我们不能收,你留着寄回家吧!雷锋恳切地说:‘人民公社就是我的家呀!假如我的父母还活着,一定不会拒绝他儿子给的钱。雷锋一再要求,公社仍不肯收,直到雷锋说得流下了眼泪,公社的同志才答应收下一半,这100元虽然数目不多,但它给了和平人民公社全体社员一笔精神财富。事隔不久,辽阳地区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雷锋在报纸上看到党中央毛主席派飞机给灾区人民运送衣物和粮食,心里想:我这个战士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呢?他连忙赶写一封慰问信,顶着大雨,跑到邮局,把公社退回的100元钱,寄给了辽阳市委……”
“雷锋支援人民公社和灾区人民,舍得献出自己的一切,可他自己从来舍不得乱花一分钱。参加解放军后,他每月领到的津贴,除留一角钱交团费,两角钱买肥皂,再用些钱买书,余下的全部存入储蓄所。他穿的袜子不知补了多少次,最后已经补得完全改样了,还舍不得扔。连队发放夏装,每人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雷锋只领一套单军装、一件衬衣、一双鞋。雷锋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深受同志们称赞的,但也有个别同志不理解雷锋,说他攒钱不花,真傻!”
“雷锋做好事不是冲动,是有追求而且发自内心的。他坦诚率直,也不在乎别人议论。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有些人说我是‘傻子,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
我是在这次采访中,才知道雷锋曾经有过争议。雷锋做的这些好事,早已为广大群众所传颂,但有的人不理解,甚至不相信。
佟希文、李健羽告诉我:“连队也有干部对雷锋持不同意见。有的干部说他爱出风头,做好事是专门给别人看的。那个时候我们写东西很小心,就有意识地让不同意见的同志坐到一起交谈,接受我们的采访。大家心平气和地谈了半天,一开始赞同雷锋的人就占多数,通过交谈,原来对雷锋有些看法的同志也逐渐转变了。团里的韩万金政委说,有点不同意见也很正常,大家在一起交换交换就好了。”
两位记者告诉我:“要说谁是发现雷锋的伯樂,当属韩政委。他本身就是一个‘活雷锋,自己家里很困难,还给灾区捐款。可是,宣传雷锋时,他不让别人写自己。前些年他去世了。他的先进事迹至今还很少有人知道。”
佟希文还对我说:“电影《雷锋》,你看过吧?还记不记得有个叫王大力的战士扔雷锋的破袜子的镜头,还有雷锋以王大力的名义给王大力的母亲寄去20元钱治病用的画面?电影中的王大力总认为雷锋‘小抠,当他知道是雷锋以他的名义给母亲寄去20元钱之后,才改变对雷锋的看法。这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那时的抚顺,正在准备建设少年管教所。青年一代教育问题的紧迫性,使佟希文、李健羽对这个一心做好事的小战士,有了更深的认识:“那时就有工读学校,也有少管所,有的孩子是戴着红领巾进去的。大家已经意识到对青年一代教育的重要性了。所以我们想到‘雷锋是党的好后生这句话。后来我们写的通讯题目就用了这句话。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国际环境也对我们不利,但是我们感觉到,只要有党在,有政治骨干力量在,有雷锋这样的好后生在,国家就能稳如泰山。”
他们将稿子写好后,送给嵇炳前看,嵇炳前又把稿子拿给当时的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杜平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