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颖显 王永昌
20世纪60年代初,三千上海孤儿来内蒙的故事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那是在国家发生严重经济困难的三年特殊时期,遍布各地的饥荒和普遍的营养不良席卷了中国的好多地方。特别是内地的许多省份,此种状况尤为突出。当时,在重灾区的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孤儿院里收留了大量的孤儿,这些孤儿有的是失去了亲人,有的是在饥饿的煎熬下大人自顾不暇,遗弃在孤儿院。由于数量太多,有限的物质难以满足需求,有许多孩子在疾病和死亡线上艰难挣扎。当时负责全国妇女和儿童工作的康克清面对如此状况忧心不已,她心里无时不在牵挂着这些孩子,在一次中央召开的会议上,她看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为了救活这些孩子,她说到了中央的困难,希望内蒙古为了这些孩子能够向灾区多支援一些奶粉。
乌兰夫很痛快地答应了,但在答应的同时他想,送奶粉能解决孩子多长时间的问题呢?经过深思熟虑,他提议把这些孩子干脆接到内蒙来,转送给当地牧民收养。他把这个想法汇报给周恩来总理。总理对此十分赞同,并反复叮咛:“一定要把工作组织好,把孩子安排好!”
就这样,一个重大行为在中央和自治区同时迅速展开,三千孤儿的命运自此发生了改变。演化成了为了这些孤儿更好地生存下去,全国开始了南北数千公里的爱心接力行动。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主席的指示,由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牵头,安排人力、财力和后勤保障,部署接运孩子,凡有接待孩子任务的盟、旗,要成立保育院并安排专人负责迎接孩子到来后的一切工作。
当时的内蒙虽然自身也像全国各地一样经历着严重的困难,但为国家分忧,为了这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各族群众主动地担起了这份国家责任,在自治区辽阔的草原和边疆城镇,演绎出了一个个责任担当和人间大爱的奉献故事。
国家的孩子来到这里引起轰动
三千孤儿来到内蒙后,为了给这些孤儿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家庭氛围,按照自治区的设想,这些孤儿要优先安置到牧区,主要是牧业的主业为经营牛羊骆驼等畜产品,肉、奶等基础营养品会得到保障;其次是按照牧业生产的特殊性,牧民的粮食由国家按照统一的供应标准按计划供应,不会增加社队的粮食供应压力。基于这种想法,这些孩子到牧区后,特别是在融入各自的家庭后,生存是不存在问题的。这批孩子到了内蒙后,为了尽快让人领养,融入各自的家庭,很快就被分到自治区牧业比重较大的盟及旗县。当时,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也按照应承担的任务,分来了这些孩子。为了让这些孩子在这里得到好的照料,由旗民政局专门寻找了暂时安置这些孩子的房间,指定了专门负责照料的保育员。为了让这些孩子尽快找到各自的“家”,旗里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工作,让有条件或无子女家庭有领养意向的经过申请和对孩子今后成长环境的考查,经过审批进行领养。这个消息很快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有好多具备领养条件和意向的人专程前来看望这些孩子,那时交通不便,好多牧民是专程骑着马和骆驼还有的是赶着勒勒车,经过长途跋涉赶来的。他们纷纷向具体承办此事的工作人员打听,如何申请,如何尽快办好领养手续,尽快将孩子领走。
这些孩子在原籍就营养不良,又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这里,虽然按照中央和内蒙的指示精神,沿途和接收地都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照料,但长期形成的营养缺乏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当人们看到这些孩子普遍存在着营养不良的状况,令人不由得掉泪和心碎。
当时,中后联合旗的支边干部张凤歧和胡彩萍夫妇婚后无子女,正好当地在进行领养这批孩子的宣传和动员,于是他们决定就此机会领养一个。他们是双职工,在当地算是生活状况殷实的人家,且又无子女,无负担,所以他们的申请很快获得批准。那天,当胡彩萍去领养孩子时,由于时间紧迫,她事先没有通知丈夫,拉着同事就往卫生所跑,当时,接收部门为了对这批孩子的将来负责,在每个孩子的小衣服上都别着一块小布条,上面有这个孩子的数字编号和简单记载,将来如需要,可凭此编号到最初收留他们的地方获得详细信息。在收留这些孩子的卫生所房间里,22个分到中后旗的婴儿状况令人心碎,胡彩萍内心颤抖,她在恍惚中转了一圈,回到那个最小、最瘦的婴儿跟前停了下来,这孩子大脑袋、鼓肚皮,面黄肌瘦,不哭不闹盯着她看,样子着实惹人心疼。善良慈悲的心肠让她毫不犹豫抱起这个柔弱的婴儿,坚定地跟工作人员说:“这个孩子我要了!”,后来融入这个家庭,被父母取名为张健的这个孩子就这样被母亲胡彩萍抱回了家。中午张凤歧下班后看到了这个孩子,听妻子说起了这个孩子的来历,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对妻子说:“家里发生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没有事先告知我一声,”胡彩萍没敢吱声,趁做饭的间隙,她悄悄地瞟了眼丈夫,丈夫逗着孩子,孩子对着他笑,这下,她放心了。张健就这样融入了这个家庭。邻居听说她抱回一个上海孤儿,为了孩子的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并希望从此为他开创新的人生,大人挖空心思想给他起个好听和吉祥的名字。大人的愿望,希望孩子在成长中要忠厚老实,心地善良,就起名叫“忠良”,这是张健的乳名。再后来,鉴于他刚抱回时身体不太好,父母期望他健康成长,取名张健。
孩子来到这个家后,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快乐,经过养父母的精心呵护和各种营养品的补充,孩子的身体很快得到恢复,成长为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于是,父母抱着他,到当地的照像馆,为他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当时,留在当地卫生院的孩子除了张健以外,很快便被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牧民领养,大部分到了牧区,为当地蒙古族牧民家庭收养。而且每个家庭在收养这些国家的孩子中,普遍都经历了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和亲情故事。
张健后来回忆说,在他开始寻找散落在乌拉特草原像他一样的国家的孩子时,包括他在内先后在中旗找到了15名,并征集和建立了各自的人生故事。除他以外,其余的14名全部被散落在各处中旗牧区生活的蒙古族牧民领走,现在已联系到的这些国家孩子,除他一个汉族外,全部都是蒙古族。而这些孩子融入到各自的蒙古族家庭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同经历和故事,他特别提到他们征集到的那仁特古斯的资料,当年,为了收养他,他的养父冒着塞外的风沙,骑着骆驼,在没有正式道路的草原上走了三天,从卫生院接上他后,把瘦弱的他包在随身穿着的宽大的蒙古袍里,像呵护一个最脆弱和珍贵的新生命,一路上怕把他凉着,柔弱的小生命怕着了风,又怕把他饿坏,就这样小心翼翼地把他抱回了家。来到这个新家后,很快他便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一员。这个放牧长大的孩子自幼享受着草原额吉和阿爸的各種宠爱,在他逐渐长大成人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一直陪伴他的养父母先后离开后,便带着妻子从苏木搬到城里享受晚年生活,但他从小在牧区形成的生活习惯却一直无法改变,成为他终生的生活内容。(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吴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