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蒙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性肺部疾病,特征为非心源性肺水肿和急进性呼吸困难,伴随持续的低氧血症。该病症可由肺内或肺外因素引起。ARDS的发展导致患者长时间面临低氧血症,随着缺氧症状的加剧,患者对机械通气的依赖性增加,相应地,其死亡风险也随之升高[1]。目前,临床治疗ARDS的常规方法包括机械通气﹑控制原发病及调整体内液体平衡。临床研究显示,将系统﹑标准化的护理方法相结合,能显著减少ARDS患者的病死率,提高疗效,改善预后[2]。由国际医疗专家建议的镇静和早期康复治疗模型,其重点是在早期给予足够的止痛,并给予患者足够的人性化的照顾,以增加舒适感。此种策略旨在减少患者因过度镇静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3]。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对象,为院内收治呼吸窘迫综合征气管插管患者共计50例。2023年1月—2023年12月,随机数字表法下分组;对照组25例,有男性12例,有女性13例,年龄57 ~ 75(68.45±2.13)岁;研究组25例,有男性15例,有女性10例,年龄57 ~ 76(68.33±1.98)岁;患者基础资料对比结果,具有可比性P>0.05。患者提供相关研究文件。
纳入标准:① 符合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相关诊断标准;② 均接受气管插管;③ 意识清晰;④ 家属知情。
排除标准:① 深度昏迷;② 骨折或存在活动性出血;③ 合并其他重症疾病;④ 精神疾病病史。
对照组25例接受常规护理。① 呼吸道管理:确保患者的呼吸道保持畅通是重要的护理措施。需要定期清理患者的口腔﹑鼻腔和咽部异物,以预防误吸发生,这对于维持呼吸功能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② 环境管理与基础护理:提供整洁且宁静的护理环境对患者的恢复有着重要影响。为减少交叉感染的危险,保证房间内的空气循环和定期消毒。③ 并发症预防:应用非创伤性机械通气时,因高流量给氧会导致患者出现情绪不稳定﹑腹胀等症状,故应给予正确的胃肠减压护理。鼻罩可用于鼻黏膜受损患者,以减少鼻内压及伤害,从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并促进整体恢复过程。
研究组25例则接受镇静和早期康复护理:
(1)镇静:在ICU病房中,医护人员使用“重症监护室疼痛观察工具”(Critical 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CPOT)评价患者的疼痛水平。CPOT分数大于或等于3,表示患者正在遭受剧烈的疼痛。然后由主治医师依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患者开具止痛处方。护士在医生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舒芬太尼等镇痛药的使用,同时采用非药物的方法,如音乐疗法﹑热敷﹑注意力转移等。目的是保持CPOT分数为0,保证患者没有痛苦。同时,该小组也使用Ramsay的镇静评分来监控患者的镇静状况,并相应地对用药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患者处于合作﹑浅睡眠和舒适的状态(Ramsay评分2 ~ 4分)。全程以镇痛为主,尽量减少镇静为原则,每天对患者进行镇痛﹑镇静等情况的监测,并适时地调整用药的用量。
(2)早期康复护理:在早期的复健过程中,护士对患者进行24 h的健康监护,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控。在此基础上,护士有规律地将患者从床上扶起来,做翻身﹑拍背﹑坐位锻炼。运动时要注意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如有不正常情况应马上停药。在不影响患者休息的前提下,护士或家人至少要和患者交流10分钟,了解患者的精神状况,并鼓励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医护人员保持口腔卫生,每日三次,保护上颚,牙齿及舌面干净。另外,每天进行通气管内插管的清洁﹑换管及凝结液的更换﹑通气参数的正确调整,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指导患者完成呼吸机治疗。
记录2 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评估2 组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采取Ramsay 镇静评分标准﹑CPOT 量表为评估工具,其分值分别为1 ~ 6 分﹑0 ~ 8 分,前者分值增加则镇静效果提升,后者分值增加则疼痛程度加重,遵照分值综合评估患者镇静镇痛效果[4-5]。借助血气分析仪对2 组患者的血氧指数进行护理前后的检测与记录[6]。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本次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 21.0作为数据处理工具,其中计数资料表示为(%),检验为χ2计算;计量资料表示为(),检验为t计算,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临床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相关指标对比调查表(,d)
表1 2组临床相关指标对比调查表(,d)
项目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研究组(n=25)6.52±1.038.11±1.25对照组(n=25)8.75±2.1311.58±2.12 t值6.568 29.458 2 P值P<0.05P<0.05
研究组护理后镇静镇痛效果相对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护理后镇静镇痛效果对比情况调查表[n(%)]
对比2组护理前氧合指数,无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研究组护理后氧合指数,相对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护理前后氧合指数对比调查表(,分)
表3 2组护理前后氧合指数对比调查表(,分)
项目护理前护理后7 d护理后14 d研究组(n=25) 92.25±11.45 163.25±18.45 202.12±22.13对照组(n=25) 92.63±10.98 202.13±18.45 258.46±32.23 t值1.268522.562825.4628 P值P>0.05P<0.05P<0.05
研究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调查表[n(%)]
ARDS作为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性呼吸衰竭,以显著的高死亡率为特征。ARDS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肺部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目前已成为全球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目前认为ARDS并非单纯的肺部病变,而是系统性炎性反应在肺内的表现。ARDS一旦出现,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就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细菌性肺炎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增加治疗的困难,并增加患者的死亡率[7-8]。目前,ARDS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吸入末正压(PEEP),使病变引起的气道﹑肺泡闭合,从而提高患者的功能性残气量(FRC)。但是,长时间的气管插管,会引起人-机对抗﹑谵妄等并发症[9]。学者们认为,在 ARDS患者中给予恰当的镇静与镇痛,并进行早期的肺康复训练,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氧合指数,减少谵妄等并发症的发生。此外,这些措施对促进患者肺功能的康复及降低死亡率也有显著的积极作用[10]。
研究之中,研究组临床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后镇静镇痛效果相对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后氧合指数,相对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深镇静已成为常用的镇静方法。但是,过分镇静会影响到患者的呼吸中枢动力,使其苏醒时间延长,增加了镇静和止痛药的积累,对患者的康复不利[11]。为此,临床上提出了一种“镇静+早期康复”的治疗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镇痛为主,辅以浅层次的镇静,目的在于保持患者的意识及认知能力,并降低用药剂量及用药对患者的不利影响[12-13]。ARDS患者气管内插管时,采用了镇静及早期康复方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镇静﹑止痛能力,减少了谵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病率,加速了康复进程[14]。由于ARDS患者常存在剧烈的呼吸困难及精神紧张,故采取有效的镇痛﹑镇静等治疗方法,可使患者尽早恢复自主呼吸。这种护理模式以改善患者的舒适性为重点,以止痛为主[15-16]。通过持续﹑科学的疼痛评价,使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镇痛状态。已有研究显示,疼痛是导致精神错乱的独立危险因子。所以,在护理过程中,除了要给予适当的镇静剂外,还需要对患者的镇静情况进行评价,让患者处于浅度镇静状态,这样才能确保患者得到足够的休息,同时也可以将对患者的生理功能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17-18]。
综上所述,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气管插管患者,采取镇静和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恢复,改善患者氧合指数,加强镇痛镇静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临床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