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莉,蒋紫娟,王 秀,汪 佳,凌晓辉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以5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最高,是我国首位致死病因。急性脑梗死的特点集中体现于三点,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即“三高”特点,是脑梗死的“急性阶段”[1]。王梦莹等[2]人在研究中指出,急性脑梗死患者借助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更愿意参与在护理管理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早期康复的效果。双模式健康教育是一种关注患者日常护理过程,强调护理流程的整体性﹑计划性与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模式[3]。本研究旨在探讨联合应用两种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展开分析,并对其运用效果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在2021年3月—2023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脑血管病救治中心接诊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分,2组各47例患者。观察组:男﹑女患者分别是27例和20例,年龄及平均年龄分别是57 ~ 78岁﹑(63.86±5.03)岁,合并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分别是18例﹑17例﹑12例。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是28例和19例,年龄及平均年龄分别是53 ~ 74岁﹑(63.88±5.02)岁,合并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分别是20例﹑16例﹑11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P>0.05)。
纳入标准:① 以《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为依据,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为急性脑梗死;② 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完成头颅CT﹑心电图﹑凝血功能检查,全部确诊。
排除标准:① 意识﹑认知障碍严重者;② 躯体疾病﹑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中途死亡或转院。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过程中,落实三方面措施。
① 进行抗凝﹑脱水﹑改善脑部供血等基础性护理;② 在患者病情处于稳定时,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③ 预防并发症和口头的心理指导,降低在护理期间的风险。
1.2.2 观察组
为患者给予双模式健康教育联合重点心理护理的护理干预服务,共实施的工作如下。
双模式健康教育:① 通过临床诊断﹑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患者认知水平的高低,以往的用药经历,以及对急性脑梗死相关知识的理解。② 制定计划。综合上一步骤中得到的信息,编制健康教育方案,通过多媒体教学﹑一对一指导等方式,为患者给予科学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度。③ 落实方案。对患者进行全过程的精神支持,主要做法是在护患沟通过程中坚持做到亲切﹑热情﹑和蔼,并耐心倾听患者的各方面诉求,给予回应和疏导,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④ 评价。对患者进行宣教后的效果进行评价,根据结果及时进行调整。⑤ 患者出院后进行电话回访﹑门诊复查。
重点式心理护理:① 启动式。加强患者的沟通。对于情绪紧张的患者,护理时指导患者做一些放松的训练,以肌肉放松﹑腹式呼吸法为主,同时可以给患者播放轻音乐或喜欢的音乐,转移注意力,从而改善不良情绪,带给更多的希望和心理支持。② 开放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的环境及规章制度,消除患者的陌生感,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心理护理。③ 讨论式。与患者探讨疾病的相关问题,加强沟通,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专业词汇,确保患者可以听得懂,尊重患者,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双模式健康教育结合重点式心理的同时,当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之后,便应该组织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此时患者因为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更多的心理支持,所以愿意参与在早期康复训练之中。在康复训练中,可以让患者进行一些节奏较慢的运动项目,比如打太极拳﹑做五禽戏﹑散步,还需要避免熬夜和避免情绪激动。
(1)三项量表评分:① 抑郁自评量表(SDS):用于评估患者抑郁情绪,量表中共含有项目20个,评分在1级至4级,满分100分,分数低说明患者抑郁程度较不严重。得分在70分以上的患者记为重度抑郁,得分在61 ~ 70分的患者记为中度抑郁,得分在50 ~ 60分的患者记为轻度抑郁[5]。② 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评价,需要先得到20项的得分,在此基础上用所得分数乘以系数1.25。在SAS评分中,共有四个维度,即正常﹑轻度焦虑﹑中度焦虑﹑重度焦虑,对应的分值是<50分﹑50 ~ 59分﹑60 ~ 69分﹑≥70分,分数越低表示焦虑程度越轻[6]。③ Fugl-Meyer评分法(FMA):用于评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包括下肢与上肢两部分,针对前者,运动功能评分满分为34分,针对后者,满分为66分,合计100分。当急性脑梗死患者的FMA分值是<50分和96 ~ 100分,则表明分别是严重运动障碍﹑轻度运动障碍,提示FMA分值和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成正比。
(2)健康教育:以科室自制量表评估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具体的评估内容包括疾病﹑饮食知识﹑生活禁忌等等,量表满分为100分,分数高则说明针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有效[7]。
(3)护理满意度:科室编制好调查问卷,然后指导患者填写调查问卷,满分是100分。在调查问卷中,有三个维度,即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对应的分值是86 ~ 100分﹑60 ~ 85分﹑≤59分,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8]。
研究结果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7.0完成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n,%)表示,差异性分别对应t检验﹑χ2检验;检验依据: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SDS﹑SAS﹑FMA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的三项量表评分对比(,分)
表1 2组的三项量表评分对比(,分)
组别例数SDS评分SAS评分FMA评分观察组4713.11±3.7451.05±3.0185.76±4.56对照组4718.65±4.0257.98±3.6580.43±5.67 t值/6.91710.0425.022 P值/0.0000.0000.000
2组患者对知识掌握情况有明显差异,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对比(,分)
表2 2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对比(,分)
组别时间段疾病知识健康饮食知识疾病诊断知识生活禁忌知识常见并发症知识观察组(n=47)干预前48.58±7.0147.59±8.1445.74±9.6348.16±7.1546.47±7.96干预后87.66±4.0183.54±3.4785.43±4.0287.62±4.4585.59±3.37对照组(n=47)干预前48.4±9.8448.55±9.6746.82±9.3849.25±9.3648.02±9.38干预后79.36±11.2179.12±9.8479.84±9.5679.16±8.6479.84±9.26 t值—4.7792.9043.6955.9684.000 P值—0.0000.0050.0000.0000.000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有明显差异,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的护理满意度对比[n(%)]
双模式健康教育结合重点式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负面情绪及心理健康。
调查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出现功能障碍的概率在70% ~ 80%之间,功能障碍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如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偏瘫﹑心理障碍,在脑梗死患者群体中皆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其中,出现心理障碍的患者,占全部患者比重可达到50%,此种障碍会对患者的康复进程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影响患者的机体功能调节﹑抵抗能力﹑生活质量[9]。通过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在使用双模式健康教育结合重点式心理护理后,各项指标都优于对照组。双模式健康教育是新医学教育模式,有明显的优势,能提高患者积极性,针对患者的特点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重点式心理护理主要是通过开放式讨论,为患者给予心理方面的关怀,满足其需求[10],同时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化发展,帮助患者及时控制负面情绪,形成抗争疾病的信心,避免因患者焦虑﹑抑郁,对护理干预工作的实施造成负面影响。本次研究结果:2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双模式健康教育结合重点式心理护理能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健康。
双模式健康教育结合重点式心理护理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和生活质量。进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FMA 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患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当患者的身心状态处于良好状态时,自然愿意参与自我护理管理和早期的康复训练。双模式健康教育结合重点式心理护理与早期康复训练结合起来之后,鼓励患者早期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既有主动康复训练,也有被动训练动作,比如自主翻身﹑捏物﹑上肢上举﹑关节屈伸都是常见的主动康复训练[11]。除此之外,家属主动积极参与,目的之一是发挥好家属的心理支持作用,通过亲情疗法可以让患者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对改善不良情绪会有十分大的裨益[12]。
双模式健康教育结合重点式心理护理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本次护理研究中,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患者分别是93.62%﹑7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在双模式健康教育结合重点式心理护理中需要发挥出重要作用,与患者构建起和谐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对护理过程的配合度,确保患者能够更好地完成整个护理过程,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实施双模式健康教育结合重点式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不良情绪,且能够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有利于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和预后质量,并能提升其健康知识掌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