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发展路径探究

2024-05-22 20:34张雯雯张泽琪王怡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实现路径

张雯雯 张泽琪 王怡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其内容深刻地影响着研究生价值观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现如今,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育人效果已成为高校和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从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出发,以创新育人模式、推动课程建设、加强制度保障三个维度为立脚点,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路径

当前,在推动高校学生的全面教育发展中,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两条重要途径。高校研究生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柱,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一员。因此加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就成为了当代培育研究生的重要课题。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指南,校园文化建设又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实践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1]。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有机地融合与发展能够创造出跟多的新思路、新方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优质人才。

一、创新育人模式,优化育人环境

为了能够更好地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和发展,应该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建设角度出发,不断创新物质文化建设的新平臺、新媒体,将互联网与智能校园相结合;提高对校园的一草一木的建设,深刻把握隐形教育在教育中的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整合高校教学资源实现教育合力,努力实现“大思政”格局。

(一)搭建互联网平台,创建智能校园

在高校中,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还是以线下为主,使得一部分研究生因各种原因无法参与各类活动,不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同时校园文化建设所发挥的育人作用也难以体现。因此,一是高校因掌握网络平台主导权,大力扩展新媒体渠道并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创建智能校园。让研究生不受时间、空间等问题的限制,随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身觉悟。因此学校应为高校研究生开设网络思政学习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师生线上交流互动。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有利于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渠道、创造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风格、形成网络教育新模式。二是高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官网等开展“红色专栏”“思政走廊”等专题,潜移默化地使研究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身思想觉悟,让互联网的正能量作用传递给每一个研究生,真正实现智能校园。

(二)开发隐形教育,实现环境育人

隐形教育涵盖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无论是学校里的一个宣传栏还是一处标志牌都处处发挥着育人的作用。一是要将教育主题特点鲜明、主题突出地体现在学校的各种景观、建筑、设施之中。例如高校可以在文化长廊中粘贴红色革命故事的版画,在校园广场中设立“文化亭”“思政园区”等可供高校研究生休闲的区域。研究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后,能够在此休闲逸致间潜移默化地受到隐形教育的影响,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着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二是高校应创新校园广播播放形式,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栏。校园广播可以利用每天固定的时间对红色革命故事、国家重要纪念日等研究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广播。在丰富研究生精神境界的同时,也为研究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整合各类资源,提供资源保障

当前,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校园文化建设资源难以满足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因此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就成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案。一是整合校内资源。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但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校园文化活动的次数是有限的,因此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做到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通过研究红色教育资源在育人内容、育人主体等方面与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合理提取红色教育资源中蕴含时代感、亲切感和真理性的育人元素[2]。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结合具体的先进模范人物事例开展相关讲座,组织相关征文等活动,在丰富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同时提高其责任感与使命感。二是整合校外资源。校外实践活动也要自觉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到实处,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合校外资源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扩展,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基于理论层面,只有理论落实到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算是完成,因此要借助校外活动实现两者资源的整合。研究生可以参加“三下乡”、探望敬老院、下乡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研究生的思想觉悟可以得到显著提升,另一方面也能够把校园文化的思政氛围传播到社会之中。

二、推动课程建设,促进思政育人

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在教育部门的主导下,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理念,以新型的思维方式为高校研究生搭建德育体系,促进高校研究生将日常学习的经验知识引入到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从而使研究生树立更为牢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加强课程建设与校风建设相结合,发挥学校育人作用

高校的校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校风建设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不好,校风建设也会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校风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校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信念保障。因此要发挥高校育人作用就要做到加强课程建设与校风建设相结合。一是重视校训校规的育人作用。要将思想政治课程从教室里搬到校园里,将校训校规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相结合,使高校研究生感受到校训校规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从而升华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二是树立榜样,示范育人。高校应在教职员工、研究生中选取符合校训校规的优秀典范,宣传榜样的力量,使得高校研究生借助校规校训,从榜样中汲取正能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最佳效果;三是注重校风建设的层次性。校风建设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班级的班风、教职工的工作作风都隶属于校风。因此高校应紧抓班级中班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一方面在班会中渗透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引入班会的主题,使两者有机结合。

(二)加强课程建设与教风建设相结合,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

如今,研究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以传统模式即课程思政为主,因此课程思政有着至关重要的育人作用。课程中的教育者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者,其在育人环节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一个课堂能够正常进行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重要前提,因此加强课程建设与教风建设刻不容缓。一是高校思政教师应该首先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水平。在研读专业书籍的同时要做到紧跟时事热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二是高校思政老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方式会导致研究生注意力不集中,很难完整接受知识,高校老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研究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讲理论知识还可以延伸扩展相关事件或故事,使研究生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入。三是教师要提升个人魅力。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较大的作用。高校思政教师要在严格约束自身的同时做到言行一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研究生,起到为人师表的榜样示范作用。

(三)加强课程建设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发挥研究生主体作用

课程建设中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即研究生只知道原理却不会实践或者不愿意实践。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忽视了研究生的主体作用,没有深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只是“填鸭式”向研究生输入理论知识,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还会使研究生产生逆反情绪。因此要紧抓学风教育这种校园精神文化,使其在思政课程中发挥作用。一是研究生应加强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到课前预习,课中深入,课后总结三个步骤。课前对所讲的内容进行了解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思考;课中,发挥学生主体优势,在展示自我的同时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看法;课后对课堂内容进行反思与总结。二是相关学校机构应设立学风管理机制,使研究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三是要加强研究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加强在课堂中与老师的交流互动,及时发表看法;同时也要注意到理论知识最终也要落实到实处,研究生通过自己完善学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利于研究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到、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和社会实践中,能够使研究生进一步反思所学如何转化为所用,并在实践活动中将立德树人理念贯彻到底。

三、加强制度保证,规范育人新模式

制度保证同样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成分,制度能够为育人模式提供保证,育人新模式也能促进制度保证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加强制度保证,规范育人新模式,这是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一)制度规范化,增强研究生自觉性

制度规范化具有提供路径和激发活力的作用。一是需求是培育研究生自觉和实现主体性的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3]。这一论断充分体现了主体需要的重要性。但仅有需求是不足够的,必须要有实现需求的路径才是真正的自觉,不然只是空想的自由。因此只有通过制度规范化,提供合理的途径来实现个体合理的需求,实现研究生群体真正的自觉性。二是学校管理与研究生自觉的结合同样是增强研究生自觉性的前提。研究生自觉性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过去,研究生的每一步都是依赖学校的规范来实行的,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常都是根据他人的规则去行动。因此,研究生自觉性的培育必然是通过学校管理与研究生自觉性的结合实现的,在初期通过合理的规范制度提高研究生的自觉性即实现适当的指导。最后实现有规定性的自由,达成研究生合理的自觉。正是因为拥有了规范化的制度,研究生的合理需求才得以实现。研究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完成了自身价值的实现,才能迸发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为实现育人新模式提供了基础。

(二)制度全面化,促进组织结构不断完善

教师同样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教师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是教师专业提高的影响因素。其中,社会和组织是外在因素的两个方面,并且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导外在因素就是组织构成。在组织层面中决定人的行为的首要因素就是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就是决定人的行为活动的首选因素。因此,制度的全面化不仅限于管理研究生的制度,更要完善管理教师的制度,促进组织结构不断完善。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制度建设的全面化。二是提高教师培育的有效性。全面化的制度促进组织结构不断完善,组织结构的有机性也得到改善。不是死板地按照流程进行管理,而是能够灵活且自主地進行工作分配,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中,教师对于自我和外部的感知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组织结构去中心化,使每一位教师都拥有了发言的声音,即组织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参与到决策中来。不再仅仅是服从命令,更是成为命令的制定者,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参与感”这一重要的工作体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循环。在教师的工作环境得到有效提升和合理规划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拥有的两个重要环节都得到了恰当把控,这样才能实现文化建设和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制度科学化,促进制度建设高效化

规范化和全面化的制度不一定是科学的,制度的建立具有复杂性,参杂着许多可变因素,因此要利用科学的程序,才能真正实现制度的高效化治理。要注意科学制度的建立要坚持以人为本。一是学校应构建完备的研究生代表机制,作为学校和研究生之间互动的纽带,研究生代表能够更便捷地知悉研究生的思想取向和实际需要,给学校的管理者提供建设性意见。注重研究生自我意识。二是高校也要按期开展对研究生组织的引导和培训,提高其自身管理水平。让研究生能够真正成为学校管理流程中的一分子,提升研究生对管理工作的参与程度,贯彻以研究生为重心的管理观念。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也是二者角逐竞争的过程,应尽可能地排除部门本位主义等干扰,构建共创联动性的运作机制[4]。

总之,在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的角色至关重要且责任重大。高校可以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出发,在优化育人环境的情况下,利用课程建设实现思政育人,最后加强制度保证,实现三者循环发展。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王志玲,李又云.红色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路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9):43-45.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3.

[4]唐剑.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7):90.

【基金项目: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支持2023年度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大思政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路径研究”(2023JG088);山西省2022年度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路径研究”(2022JGSZ015)】

(作者简介:张雯雯,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张泽琪,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研究生;王怡,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实现路径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分析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方法和途径探索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浅析大学生宿舍人文环境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