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欣卉 杜学元 胡光忠
作者简介:么欣卉(1997—),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杜学元(1964—),男,汉族,四川仁寿人,教育学博士,二级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和职业教育等。
胡光忠(1972—),男,汉族,四川南江人,工学博士,教授,四川轻化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研究方向: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
[摘 要]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解决民生就业问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共同富裕的价值,是我国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学生上升空间受限、校企合作融合不深、专业设置不够合理、评价体系亟待优化等多方面困境,为破解这些阻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困境,需要完善体系布局,畅通职业教育发展脉络;深化校企合作,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改进专业设置,增强职业教育专业适应性;改革评价体系,打破职业教育评价壁垒。
[关 键 词] 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2-0141-04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一种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概念,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逐渐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1]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2]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3]基于此,为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必要深入诠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
一、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一)使命担当:解决民生就业问题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而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国家需要在工作单位与教育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以解决人民的就业问题。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直接面向产品和服务的一种特殊教育类型,具有传递劳动知识、传承技术技能、提升劳动者素质的职责与功能。对劳动者来说,接受更多的职业教育而获得的知识技能与良好品质够帮助他们在就业问题上具有更多的主动权与选择权,从而实现更好的就业,确保稳定收入。职业教育实施的对象很宽泛,除了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之外,还包含对已有劳动力的继续教育和能力提升,如农民工、退伍军人、困难家庭子女等。这类群体通过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提升自身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质,以高能力和高素质应对当代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变化和新挑战。因此,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时代訴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产业正处于跨越低端产业链条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 “换挡期”,迫切需要一大批能适应产业高端化升级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4]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极其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为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培养提供孵化基地,为产业的转型升级积累大量人力资本。充足的人力资本供给不仅能够提供企业技术创新与科研服务,还能利用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而拥有的知识技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着关键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所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能促进职业教育与各个企业实际需求实现精准对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服务模式开发等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促进高水平技能技术人才链与相关产业链的双向耦合,进而推动一系列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三)现实要求: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2022 年 10 月,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5]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并非易事,不仅需要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也需要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完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质量治理为核心,以质量标准为前提,以质量评价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6]一方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大量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实现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和关键因素在于人才,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可以输出大批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精准应对当前社会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有效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人才力量。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促使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均衡。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包含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高质量发展,政策法规的公平贯彻执行会推动城乡之间、地域之间、企业之间更加均衡地分到教育资源这块“蛋糕”,增大低收入群体或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占比,最终将共同富裕远景目标落到实处。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上升空间受限
“十三五”以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职业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职业教育本身结构层次不够完善所导致学生上升空间受限的问题,成为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痛点。第一,职业启蒙教育实施不足。职业启蒙教育是指可以引导中小学生体验、认知、理解什么是职业教育,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开发职业技能兴趣的一种教育。[7]目前,我国对职业启蒙教育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普通中小学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职业的启蒙教育,这也就导致青少年不能对职业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所以在未来选择职业时盲目热衷于选择热门专业,学生认知的上限决定了职业追求的上限。第二,职普分流不够完善。初中生毕业后单纯按照考试成绩高低分别流入普高和中职的传统,一方面会造成中职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另一方面对于心智尚未成熟、对未来还没有清晰规划的青少年来说,过早被动地定下人生基调就难以主动探索让其真正发光发热的领域。第三,缺乏高层次职业教育。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大多局限于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较少,中职毕业生只能通过单招或者技能高考进入高职专科,高职专科毕业生想要继续提升学历也要突破重重困难。几千年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导致人们更加重视对学历的追求,而职业教育的学历限制也是阻碍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校企合作融合不深
在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追求的是教育效益,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效益,由于二者追求的目标不一致, 所以导致二者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产生差异,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明显低于学校,“校热企冷”的现象突出。[8]学生能在职业院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在企业中锻炼实践专业能力,企业的指导作用发挥到整个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才是真正的校企合作。但是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大部分都采取顶岗实习模式,即学生在校完成两年的课程学习后,采用学校与学生自荐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签订三方协议。[9]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并未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日常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割裂开来,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次数不多、深度不够、流于形式。
(三)专业设置不够合理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使职业教育可以作为一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但是其在打开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门的作用却差强人意,尤其体现在专业设置上。第一,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很多企业鉴于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力度的不足和校企合作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不足等原因,实际上不太愿意全程参与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这就导致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仅仅由职业教师团队在本学校内“闭门造车”,从而使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落后于市场需求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职业院校学生不能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要实现零距离对接。第二,专业设置存在同质化问题。在想要拥有更多优质生源的利益驱动下,一些乡村职业院校盲目效仿其他院校开设当下热门城镇化专业,体现区域特色的专业却寥寥无几,这就导致区域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专业设置同质化问题严重,各个乡村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不明显,不能为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特色人才,违背了职业教育这一特殊教育类型本身的初衷。毋庸置疑,各个职业院校某些专业设置趋同率太高且缺乏特色的问题亟待解决。
(四)评价体系亟待优化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对职业教育质量进行有效评价。然而,目前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还存在诸多不足,具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评价主体不够合理。据统计,在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中,教师主管部门评价督导评价占比60%以上,学生评价约占 20%,同事评价约占 20%,而教师的自我评价基本没有涉及。[10]这就说明,职业教育评价主体较为单一,评价机制较为滞后,并未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家长、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共治的格局,教育评价对办学方向和目标达成度的检验不够全面,判断不够准确,测量不够深入。第二,评价方式不够合理。随着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相关职业评价主体能够依托各种数据统计软件和平台快速获取数据,实现教育评价的便捷性与直观化,因此量化的评价方式在职业教育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次数数不胜数。相比较量化评价方式而言,由于质性评价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所以质性评价方式被数据主导的量化评价方式遮蔽,在职业教育评价过程中丧失话语权。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必然会导致职业教育评价功能的弱化。
三、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体系布局,畅通职业教育发展脉络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细致且优化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布局,畅通职业教育的发展脉络,为教育者提供更加宽广的上升空间。第一,在中小学落实职业启蒙教育。以终身教育体系为整体架构,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引领作用,明确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要价值,确保职业启蒙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体系的地位,增强中小学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意识,提升教师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专业素养。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支持吸引企业参与职业启蒙教育,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第二,加快构建职普融通生态。尝试建立综合中学,整合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学籍互转、课程共建、学分互认等,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搭建一座协助二者相互沟通的立交桥。第三,加快发展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根据区域产业链需要调整层次衔接的标准,扩大职业教育本科招生规模,建设研究生层次的农村职业教育,稳步推进“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畅通中职和高职生升学通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11]
(二)深化校企合作,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需要提倡职业界和教育界的沟通和联络。[12]所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深化校企合作,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第一,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职业院校培育出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可以缓解企业的技工缺口矛盾,还能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企业与职业院校其实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所以企业应当将自身前途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勇于担当培育下一代高质量技能技术人才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院校一起制定学习目标、专业目录、课程标准与教学方案等内容,积极主动地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企业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以价值利益为导向,相关政府应当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一些税收减免、教育经费、奖励拨款等财政优惠政策,以经济利益吸引企业投身到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企业与职业院校协同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职业院校自身应加强专业实力与综合实力建设。职业院校应当努力提升办学实力与办学声誉,积极在社会上对企业开展调查,主动开发适合进行校企合作的市场,以学校积极的声誉度和饱满的热情度共同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从而促进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深度融合、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双向耦合,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总体来说,校企合作的深化离不开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双向耦合,企业与职业院校需要明确自身教育主体责任,配合教育考核方案的调整、教育考核内容的优化、教育考核标准的确立,构建完善的校企双向教育机制。[13]
(三)改进专业设置,增强职业教育专业适应性
职业教育专业的合理设置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第一,专业设置需与市场需求同频对接。职业院校与市场之间应当建立一个反映企业人才需求的中介平台,及时更新行业市场的实时用人需求信息,以国家战略布局建设重点为基准科学预测行业市场的未来动向,聚焦行业企业现实人才需求和未来人才需求。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改革,引导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专业设置的全过程,改变职业教师在专业建设中孤立无援的局面,实现职业院校人才输出与行业企业人才输入的精准对接,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第二,专业建设需体现区域特色。职业院校应当摒弃一味效仿其他城镇院校开设热门专业的传统做法,深入调查分析其所在区域产业链特色,对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托现实产业人才需求与农村区域产业特色,在平衡各个专业结构比例的基础上打造极具农村区域特色和本校特色的职业教育王牌专业,深度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追求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四)改革评价体系,打破职业教育评价壁垒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可知,“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将德育指标作为职业教育評价体系改革的重要指标之一,可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成效。[10]新时代优化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有助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第一,打破职业教育评价主体的传统局面,建立多元主体评价格局。改革职业教育评体系的重点在于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到职业教育评价中,除了学校中的班主任、辅导员和各科教师之外,家长、实习教师、企业领导也可以参与到职业教育评价,这为职业教育评价注入家庭因素和鲜活市场因素,为职业教育办学激发强大活力。第二,平衡量化评价方式与质性评价方式,实现二者有效联动。各个职业教育评价主体应当深刻领悟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的评价指标,有机结合质性评价方式与量化评价方式,同时注重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摒弃“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落后观念,关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尊重并探索个体成长成才规律,进而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效果进行充足而有效的反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
总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我国民生就业问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突破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需要各级人民政府的贯彻执行,需要各个单位的主动作为,共同为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30):41-45.
[3]习近平: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Z/OL](2023-03-13)[2024-01-08].http://www.npc.gov.cn/npc/c2/kgfb/202303/t20230313_424433.
html.
[4]任保平,李梦欣.人力财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机制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22(3):146-163.
[5]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
[6]曹叔亮.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意蕴、核心要义与现实表征[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9):7-12.
[7]田洪光.提升认可度和吸引力,发挥职业教育更大作为:以湖北省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2):23-28.
[8]李士萌.产教融合能否破解“校热企冷”?[J].中国报道,2023(4):52-53.
[9]黄笑然.基于利益驱动视角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4):59-62.
[10]周亚红,徐冰婉.立德树人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3,25(1):71-76.
[11]蒋士会,张钰与.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重逻辑”[J].教育与职业,2023(5):29-36.
[12]郜玉艳,梁成艾.“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3(13):74-77.
[13]王莉薇.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价值诉求与策略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0):67-69.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