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基金项目:2022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非遗特色课程布糊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2022XJJG2371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尉晓婧(1991—),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美术、美术教育、非遗。
[摘 要] 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非遗项目是现今重要的文化任务,布糊画作为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的非遗代表性内容,面临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较为严峻。现今关于非遗文化创新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于文化的传承需要进一步思考。基于高校非遗教学传承的现状、发现的问题以及给出的发展措施,进行了一定的总结研究,对布糊画的校园教学传承模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 键 词] 非遗项目;滕氏布糊画;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2-0105-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悠久历史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人类精神文明与艺术成就的重要体现。对非遗的传承从本质上而言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是精神命脉的传承与弘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明确指出传统文化进校园,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课堂。各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重要的非遗传承任务,因此,地方高校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体系势在必行。
承德地区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项,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根据教育部、国务院等出台的文件,积极承担非遗传承工作,聘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校指导,并将非遗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布糊画作为其中一项成为民族特色课程之一。
“绫罗绸缎堆彩塑,金丝银线绘丹青”,这描述的便是“中华百艳,华夏一绝”的滕氏布糊画[1]。滕氏布糊画于2014年7月16日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的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作为承德本土的民间工艺,布糊画具有特殊的代表性,其是滕腾老先生以“补花”为母体,汲取多种传统工艺之精华,进而发明创造的新画种。在多年的研发与推广下,布糊画多个作品获国家级奖项,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被熟知与认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大学生以及知名服装设计师力追国潮热,将布糊画推向国际舞台,让民族文化日渐兴起。对于青年一代进行非遗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爱国意识,拓宽知识层面以及更好地宣传和传承非遗,因此,研究高校非遗教学与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图1 《和平昌盛图》布糊画
■
图2 布糊画胸针衍生品
一、布糊画在高校教学传承中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已有多所高校将布糊画以不同形式引入校园,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承德职业应用技术学院、石家庄市的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面授课程、面授讲座、空中课堂以及线上直播进行教学。以下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简要阐述滕氏布糊画在高校教学实施中的现状。
(一)遴选非遗大师工作坊
依据相关非遗文件精神,我校深度推进《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实践方案》的建设进程,夯实学校民族特色底蕴,发挥民族院校“三个服务”职能,将非物質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全面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之中。工作坊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打造以应用为导向的民族非遗活态立体教学传承体系;构建“民间传承+高校教学”的合作育人优势;形成项目研发导入制、非遗“师徒”传授制和院系遴选教师与传承人共建制;建立校内实训和工作坊产品衔接平台、校企合作研发平台、线上线下营销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滕氏布糊画工作坊作为教学传承工作坊,制订以打造教学、研发、展示、交流为一体的大师工作坊总目标,以开展完整体系布糊画课程、实践探索合理的教学内容、围绕布糊画进行创新创业等参加各类传统文化赛事为分目标稳步进行。与此同时,学校专项负责非遗的管理部门对工作坊的开展进行了统筹管理,期初的工作坊计划、期末的总结汇报以及为工作坊投入资金支持以备顺利开展。
(二)教学课程的实施
滕氏布糊画教学传承工作坊设立于教师教育学院,纳入民族特色课程模块,作为选修课程面向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
1.课程安排
课程分为布糊画1和布糊画2两个部分,共64学时,该课程由滕氏布糊画传承人刘海艳老师进行全程指导,选派学院专业美术教师拜师学艺、担任课程管理师,利用双师合作教学授课,并且开发了在线开放课程,以科技和教育创新相结合不断助推布糊画的传承。
2.课程内容
布糊画1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内化滕氏布糊画的历史发展、代表作品以及创始人、传承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了解熟知布糊画制作的基本工序,根据理论的支撑,按照工序的顺序以及难易程度进行实操,主要围绕剪板、剪膜、布糊、组装工序进行练习;实操内容由双指导教师备课研讨根据学生基础以及社会热点来制定。布糊画2的教学内容基于布糊画1来提升技能实操与设计制作能力;主要围绕设计、分解、制版、彩绘、走线工序进行练习制作,作品的篇幅、难度逐渐增大,并且需要进行个人图案的设计,增强布糊画作品题材的新鲜度,且依据赛事以及创新创业等课余非遗类活动展开系列团队创作。
3.授课方式
根据非遗的“原生态”原则,结合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和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针,本课程定义为“与文化傳承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重在手工劳动,集中实践课时,授课方式采取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设立兴趣小组
兴趣小组是在课程的基础上面向有兴趣、有基础、有能力的学生所开设的社团类工作坊,以兴趣为主,以理念为辅,区别于课程。此工作坊由教师与10人以下学生组成,每周开展一次,研讨内容以衍生品设计与开发为主。
(四)创新工作室
此工作室设立于美术与设计学院,负责教师根据布糊画进行布艺创新,在材质、内容、呈现方式上都有了新的表现,给予了传统布糊画更新鲜的力量,课程目标以生产和设计布糊画产品为主,开发新的布糊画艺术产品,开拓布糊画艺术产品的设计空间和形式[2]。
此外,学校设立了非遗展厅,将各非遗的生动作品展示其中,为学生近距离接触优秀的作品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并且也成为学校重点参观、学习地之一。
(五)问题分析
1.授课方式传统
布糊画讲授最初只是面授法,因有大量的实践操作需要进行演示,所以传统的授课方法依然适用。但是网课让我们认识到,教学方法需要更新进步,学生的预习和课后的回顾都需要一定的参考,因此授课方式有待改进。
2.学习缺乏延伸
对于师范生来讲,实践才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课堂中的学习仅限于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与简单的深化,但是如何内化所学是需要一定的课后延伸的。实践类的课程课后延伸会逐步加强熟练程度以及过程中能够更加主观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布糊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后的延伸能够有效达到传播、传承的目的。
3.鼓励机制较弱
实践类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需要付诸大量的时间与经历进行手工制作,非遗等手工制作是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个辅助性学习内容,不是必修课,现阶段,适当的鼓励机制设定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鼓励机制的设定要在健康的引导下进行,不可设定不可取的利益类型的诱惑,可从参赛、获奖、教师带生做科研等方面引导,提高学生的学术修养并增强师生科研的比例。
4.缺乏校本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材不但可以界定教师教的任务,也可以界定学生学的任务。我们需要以教材为中心来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材更好地发挥核心纽带作用。这并不是弱化教师,让教师死教书,让学生死读书。教材的功能是潜在的,尤其是这类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需要有教材的归纳与总结,制作步骤的呈现与展示,代表作品书面上的印记远比PPT或者一张网络图片更为记忆犹新,就如同课本中出现过的插图几十年后我们仍能回想起来。从教材本身来看,其不仅是课程的标准代言人,更是集中了众多专家、学者的专业智慧与精华,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权威的教育性[3]。况且课程的实施与参考需要有一本教材进行指引,目前此课程仅有一本书,但不能用于课程教材,因此教材的空白是布糊画课程目前的问题之一。
二、完善高校布糊画教学的传承策略
(一)更新课程理念
校园非遗教学传承模式多以邀请传承人进入校园教授教师与学生制作技能等实践性知识为主,若要从根本上进行非遗文化的传承还需要文化核心思想与文化历史的传承。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在前,实践在后,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还应更加重视传承的核心价值,重视精神文化的传承,将课程体系建立在创新设计和非遗传承的辩证统一关系基础上[4]。
(二)优化课程设置
第一,使非遗文化融入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系统性地构建课程体系,构建学院文化。在通识课中通过浸润渗透的方法将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族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核心精神有效融入课堂内容;在专业课中,结合非遗元素,提取非遗要点,结合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科融会贯通,进行一定价值的引领;在实践课中,在理论导向的指引下,实践过程会有较强的主动性,并且在实践中要达到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深刻体悟。整个课程的前后衔接要发挥的梳理作用,指引学生文化思路的更新迭代。
第二,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深刻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布糊画课程也不甘示弱,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教师与传承人刘老师进行了线上课程的录制,并且建设为优质课程,被超星收录为示范教学包。此后,我们便可以通过线上超星学习通平台与线下课堂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以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教师课程指导贯穿始终,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其他院校师生均可以搜索课程进行学习,达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传承。
第三,在学习内容上,最初的课程无头绪,内容安排缺乏一定的逻辑,之后不断梳理布糊画的工序及代表作品,依据工序的难易程度和先后顺序安排授课内容,并且此内容需要逐步的更新,贴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制作效果。
第四,严格把控每学期选修人数,谨慎安排课程时间,使教师可以更细致、更精准地指导学生,呈现更专业的作品。
(三)拓展校外基地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和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通过布糊画艺术课程的学习,小学美育课程得以丰富,承德区域的文化得到创新和传承[2]。 在布糊画的家乡“丰宁”,传承人已经进入到丰宁七小等小学课堂,布糊画成为小学生的课外实践内容,师范学院的美术学院也将布糊画带入东园林小学的活动课上。现今,非遗进校园不仅仅出现在大学课堂,也进入了小学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应该从娃娃抓起、从社会抓起。下一步我们可以让大学生以学院或其他学生组织为基础,以实践的形式将布糊画带入本市的幼儿园、老年大学以及社区等基地,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知识讲解与制作能力,而且可以将布糊画覆盖社会各个层面,达到有效的宣传与传承。
(四)加强成果展示
对于学生或者任何一个人来讲,看得见的努力无疑是最好的激勵。在繁重的课业压力后,作品的呈现形式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中作品的完成仅限于师生之间达到有效的激励与文化传承,如若将学生作品进行一定的装裱与美化,年末或期末开展一次非遗展示周,能够让学生的成就感再一次得到肯定,使学生对此内容的学习拥有较好的体验感,并且可以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此过程既激励了学者,又把此项内容做了小范围的宣传与传承。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巧妙利用网络进行传承,比如课堂的某一次作业后,课下的任务是“将自己的布糊画作品拍照+编辑文字发到朋友圈”或者“录制作品的整体制作过程+语音讲解说明”发于个人抖音,人气高者有额外加分等。其次布糊画与创新创业项目等的联合展示能够增加布糊画作品本身的价值,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创新思维,推出布糊画相关创业项目和品牌,将布糊画与现实生活和商业领域相结合,开拓了新的领域[5]。
(五)非遗课程拓宽至全校乃至全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是所有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任务,高校非遗课程需拓宽范围,可将此类课程设定为校公共选修,既可以吸引感兴趣学生的加入,又不会给大学生学业带来专业外的压力。打开局限,才能让更多本校以及本地学生学习到此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有效传播发扬。并且,需要与传承人共同合作,将布糊画的历史文化与布糊画的制作方法等编制出一本有效的校本教材用以辅助教学,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一定的参考基础。
(六)优化师资队伍
赵旖娜在研究中表述,高校非遗传承基地要获得长足的发展,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构建教师研究队伍、学生传承队伍、志愿者队伍、社团协会等非遗保护的人才队伍金字塔型结构是其重要的优化手段[6]。确实,传承队伍的认知、积极性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洞察力对教学传承的时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多数学校做到了教师传承队伍的建设,但是在年轻学生一代中,缺乏具有影响力和组织能力的人,可以成立一个类似学生会某部门或某社团的组织,遴选代表学生,对接专业教师和传承人,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成为教师传承队伍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成为校传承队伍中的代表性学生,同时是提高非遗创新研发效能的重要保证。
(七)创新教学资源
在做好本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依旧是非遗的必走之路,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有效融合,才能不断将传统文化推进大众视野,只有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艺术手段,才能实现教学资源的不断创新。我学院另一个专业是教育技术专业,因此可以利用就近资源,进行合理的合作与穿插,使各学科能够有效融合,达成共赢。
三、总结
在写作与实施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非遗传承的局限性,体会到了作为非遗工作者的艰巨责任与义务,也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尽快吸纳新鲜力量到传统文化传承队伍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总而言之,滕氏布糊画在高校中的教学传承已在进行中,通过传承和发展,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不断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4];传承这件事情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责任,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学习,熟练制作,进一步强化布糊画课程,将此非遗内容更清晰地带给每一位学生,传递给更多喜爱布糊画的人,不断将美术专业与布糊画相结合,研发出更多新的作品。此研究还有不足之处,我还会继续努力创新,为促进布糊画的传承和发展不懈奋进。
参考文献:
[1]闫小荣,李杨,芦春梅.“滕氏布糊画”进入大学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探索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5,20(1):58-60.
[2]郑可心,陈丽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糊画的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2,51(10):57-59.
[3]余文森.正确认识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2):20-22.
[4]李蒙.河北承德滕氏布糊画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5]张芹,胡婧超,王越.高职服装专业与布糊画非遗文化传承研究[J].西部皮革,2023,45(22):127-129.
[6]赵旎娜.创新驱动背景下高校非遗教学性传承基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9):6-8.
[7]丁雅琳.非遗传统文化融入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价值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33):3-6.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