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建设的现状与原因剖析

2024-05-22 13:59潘奋瑶
华章 2024年4期
关键词:青少年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社会转型升级加速,青少年容易受到来自家庭、学校、朋辈群体等各方面的影响,也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袭,这些因素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理建设。根据查阅资料和深度观察,发现青少年心理建设的现状包括:青少年心理建设未受到应有重视、青少年心理建设参与力量不足、青少年心理建设方法不成熟以及其心理建设效果不佳。通过对青少年心理建设现状进行剖析,指出其原因包括:应试教育体制下重成绩轻心理、青少年自身人格体系尚不稳定、父母对青少年心理建设的情感缺位、社会出现道德滑坡,重视程度及参与力量不足等。基于此,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良好的心理建设,实现青少年健康、顺利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建设;现状与原因剖析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上的价值观念也在逐渐发生转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催生了许多不良风气。而青少年正处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转型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自私自利、刻薄片面的思想,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打架斗殴、吸烟赌博、触犯法律等行为。这不仅对青少年的自身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对社会来说更是一大隐患。而学校、家庭等方面往往由于忽视青少年的心理建设、对青少年的心理建设缺乏针对性、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性等原因,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建设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不少青少年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精神临近崩溃、沉迷网络、好逸恶劳、贪图享乐、感到孤独等心理问题[1]。同时,青少年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危机或者心理障碍,尤其是大部分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叛逆、特立独行、自尊心强等情况,很容易发生一些不好的或是极端

事件。

青少年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家庭未来的希望,他们现阶段的心理建设状况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甚至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现阶段及时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建设现状,剖析其中的原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国家和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青少年

在我国学术界,不同领域对青少年年龄的划分有不同的范围。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30岁以下年龄段的青年与少年是青少年;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少年时期为12至14岁。在法学上,18岁为划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分界线,18岁以上的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承担完全民事行为责任。在刑事案件中,25岁为青少年的最高年龄[2]。而在社会生活中,有时将45岁以下的人称为青年[3]。本文采用12至24岁为青少年的年龄划分范围。

(二)心理建设

心理建设最早出现于《孙文学说》,是由我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最早应用于《建国方略》中,旨在破除人们思想上的障碍,解决由于社会道德和文明建设的滞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重新提出心理建设,强调心理学要为社会服务[4]。因此,加強心理建设,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建设,是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从个人层面来讲,心理建设是个体自身通过学习和心理调适建立起来的一种健康、正确的心理状况。它是通过有效的心理调整来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和个人情绪,重在调节和重建个体自身的心理[5]。本文所讲的青少年心理建设是指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与提升,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素质、完备的人格以及高尚的精神品质,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青少年心理建设的现状

调查显示,202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24758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大约1/3的青少年有焦虑、抑郁的症状,其中四年级的学生被查出有2.8%为重度抑郁,相比2020年上升了0.9%。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刻不容缓,对青少年心理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是当务

之急。

(一)青少年心理建设未受到应有重视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的兴起,青少年学习和使用多媒体技术逐渐增多,甚至出现沉迷网络的现象,极易引发心理问题。青少年会感到在现实生活中孤独,不如网络世界精彩。而父母、教师等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并未足够重视,他们更多关注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是否进步、身体素质是否强健,仅仅把青少年沉迷网络等虚拟世界看作一种贪玩,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限制、阻止,并未意识到其背后带来的严重后果,导致未能很好地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建设,使得青少年不懂也不会有效地解决内心的困惑和无助,加剧了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形成,不利于构建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建设。

此外,青少年每天接触到的大量社会事件、感受到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其心理建设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依然会有老人跌倒不敢扶、公园随地吐痰、高铁霸座、滴滴打车遇害等现象,这也会扭曲青少年对真、善、美的正确理解。

(二)青少年心理建设参与力量不足

青少年的父母、老师、同学及朋友是最先发现青少年心理建设可能出现问题的人群,也应该是最直接、最有效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困境、重构良好心理建设的人。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青少年的心理建设却不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关注,参与青少年心理建设的力量仍有所不足。

父母一般情况下只在周末或者青少年放学之后和他们在一起,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和是否出现奇怪的言行举止。而在此期间,大多数青少年都在做家庭作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家长交流自己的内心,或者是家长自己由于工作的原因,不能及时回家陪伴孩子,这就会导致双方交流不畅通、有阻碍,以至于父母不能主动有效地观察并参与到青少年的心理建设中。

青少年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老师和同学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青少年德育品质的构建者,也是青少年的长辈,比青少年有更多的阅历和更丰富的知识,理应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指路人、青少年心理建设的帮扶者。但是由于一位教师面向的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力量小而任务重,因此教师有时候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建设构建,缺乏有效性,这就会导致一些平时不爱说话、内向的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关注和帮助,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建设。同学虽说几乎每天都在一起学习、玩耍,但是由于青少年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问题的出现不能敏锐地感知,以至于他们有时候不能发现某个同学的心理建设出现偏差或者问题,这也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建设得不到有效的关注和良好的构建。

(三)青少年心理建设方法不成熟

大部分父母、教师在面对青少年心理建设问题时比较粗鲁,不顾青少年的内心感受,采取强硬的方法进行制止或是命令,这不仅得不到青少年内心的认同,反而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建设的构建,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让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抑或是由于采取的方法不科学、不合理,不能有效根除青少年心中的不良思想,不能改变青少年已有的恶习,仍然不能帮助青少年构建良好的心理建设。

(四)青少年心理建设效果不佳

一些父母、教师在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建设出现问题时,虽然会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帮助青少年走出歧途,但是效果却不是很理想。一方面,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路上的过渡期,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做出不正确的行为举措,并且同辈之间容易攀比、取笑另类者,因此一些不良的行为难以在短时间内改正。另一方面,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观念,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甚至开始反抗权威,从而助长了不良风气,导致其心理建设效果不佳。

三、青少年心理建设现状的原因剖析

(一)应试教育体制下重成绩轻心理

在当代社会中,无论是升学、就业、升职,都需要考试,分数和成绩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也就导致了学校、教师、家长过分看重学生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阵地,学校人文精神环境、教师素质、人格魅力以及青少年每天接触的同学都对他们的身心产生巨大影响。然而,一些学校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学校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过分追求学生成绩、分数,重视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忽略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培养。有些教师对待成绩好坏的学生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这会导致成绩不好的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对生活和未来丧失希望,对自己没有信心,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建设的形成。其次,大部分学校并没有设立相应的心理辅导中心,有的学校虽然设置了,但是形同虚设,不是长期关门就是缺少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倘若青少年的心理建设出现问题,依靠这里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就会积攒下来,甚至会造成较大的隐患。

一些父母为了子女能有一个好的前程,过分看重子女的成绩,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家务活不用他们做,怕耽误他们宝贵的时间,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尽可能满足,想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反而导致一些青少年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惯,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和良好心理建设的构建。

(二)青少年自身人格体系尚不稳定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中的过渡时期,其身体、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对世界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他们自身的人格体系基本形成,但是尚不稳定,还处于过渡期、动荡期,很容易被外界的信息所迷惑,不容易准确地认识自己,甚至会造成偏差,如果不能正确、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很难让其形成正确的人格体系。

现阶段,部分父母对青少年要求严、期望大,为他们报各种补习班、培训班,严重加大了青少年的学习负担,造成了他们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形成了某种精神压力。青少年受到的学习压力大,任务重,又不能得到来自父母、教师的正确引导,情绪无法得到有效舒缓,会导致他们从心里抵触学习,产生叛逆心理,想要反抗,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也不利于青少年良好的人格体系形成。

(三)父母对青少年心理建设的情感缺位

父母是青少年家庭生活中、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父母对青少年的教育、关心和爱会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人格、性格、价值观的形成,也对青少年心理建设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一些父母被手机“绑架”,只要有闲暇时间就看手机,没有充足的时间陪伴青少年、听听他们的心声,不能帮助他们解决身心上的问题、学习上的困惑。或者是家长自己在玩着手机,却让青少年去学习,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和行为自然会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平衡,他们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理解,在情感上感觉到孤独,使他们想要反抗、叛逆,故意做出一些违背父母意愿的事情,这种情感缺位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常的心理建设[6]。

(四)社会出现道德滑坡,重视程度及参与力量不足

在当前社会中,一些低俗的文化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做事习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对各个阶段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以至于青少年难以形成稳健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建设。再加上社会道德责任感缺失、诚信缺失等现象不断发生,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强大的冲击,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不敢再相信他人,甚至会怀疑在书本上学到的有关真、善、美的推崇,不利于其良好心理建设的形成[7]。

结束语

社会总体更加注重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等的发展,对现阶段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建设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忽视。一方面可能是现在的人们都不愿意提及个人的心理问题、心理建设,可能会觉得有心理问题或心理建设不成熟,是很丢脸的事情;另一方面,人们还未意识到,在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建设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社会上各个方面的人员都要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建设的关注,全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芸芸.社会转型期青年心理問题及其调适[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6):60-62+96.

[2]肖思汝.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2.

[3]王瑞丽.论社会工作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干预[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8(16):617,770.

[4]彭波.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1).

[5]陆蓉.高职院校女性教师的心理建设[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1):71-72.

[6]渠改萍.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及防治[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29(3):15-17.

[7]崔艳侠.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3):77-78.

作者简介:潘奋瑶(1996— ),女,汉族,河南林州人,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本科。

研究方向:青少年,红色文化,思政。

猜你喜欢
青少年
“You’re Just Bored”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心系青少年交通安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