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气韵求其画 度物象而取真

2024-05-22 13:43马安信
现代艺术 2024年5期
关键词:气韵物象山水画

马安信

中国山水画,素有“南北宗”之说。南画松秀,北画雄健,此乃南北山川有异、个性相殊、文化不同所致。然自古即有画家打破此种地域界限,努力熔铸南北,营造以雄健为骨,松秀为韵,生动与浑重融合的境界。画史上凡能成就大家者,概莫能外。著名山水画家陈乃建先生是一位能以我意运我法,以气韵求其画,度物象而取其真,认知有着穿透力、笔墨有着镌刻力的优秀画家。

中国山水画,素有“南北宗”之说。南画松秀,北画雄健,此乃南北山川有异、个性相殊、文化不同所致。然自古即有画家打破此种地域界限,努力熔铸南北,营造以雄健为骨,松秀为韵,生动与浑重融合的境界。画史上凡能成就大家者,概莫能外。著名山水画家陈乃建先生是一位能以我意运我法,以气韵求其画,度物象而取其真,认知有着穿透力、笔墨有着镌刻力的优秀画家。重读其近期山水艺术之创作,我再一次有了深深的感悟……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认为画面物象要表现出客观对象的神韵。南齐谢赫提出“六法”,视“气韵生动”为最重要的法则。张彦远则在其《论画六法》中对谢赫“六法”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读,他提出了“以气韵求其画”的重要论点,为兼顾形似与气韵说定出绘画准则。在张彦远的认知里,重视物象形貌会导致忽视物象气韵与精神的现象:“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气韵是绘画艺术更为紧迫的问题,作画追求物象的气韵,自然就得到了物象的形似,“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他还进一步指出:“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这里的“了”是巧密完备的“形貌采章”。形似不是形貌的“历历具足”,不是画面物象的精巧细密,而是形神相融的一种境界。

画家陈乃建先生是一位“刻求画内功,亦求画外功;形神两相重,手法能出新”的优秀画家,更是一位“物我两忘”“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优秀艺术家。他的认知里,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哲学的立物,是中国哲学派生出的心灵的艺术。造化重要,是“心画”之源,但它不是真画,要“心放于造化炉锤者”才能成为真画,要以绝俗的审美心态去创作才能“绝俗故远,天游故静”“心淡若无,凝神静气”。我们读画家由笔墨运用而成的“心象”,与由自然到二维平面的“形象”有着本质的差异,它是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入骨体验,是先生“真画者”之艺术精神的体现。要真正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入细致地去品味陈乃建先生之山水画作品。

《梵音》与《云是鹤家乡》是画家陈乃建近期创作的两幅古意山水画,前者苍山巍巍,云松横斜,瀑流直下,远天空旷,飞鹰掠空,危岩嶙峋处智者放眼望去,似在感悟,又似在放歌;似在怀古,又似在畅想……后者以写意的笔触,令读者读出远山一黛,云缠雾罩,山峦一隅有诗人弹琴吟唱,那身后耸立的劲松屹立不动,一间茅舍似在见证着沧桑岁月……画家之作品,笔意、墨气也罢,境界、格调也罢,皆来自“心象”,鼓荡着生命物象形神兼备的气韵,它无疑是一位“真画家”心迹的剖白,情感的流露,生命的呈现。我们说,张彦远提出“以气韵求其画”,就是要求画家在其艺术创作中达到传神即可,不用过分在意形貌,譬如张僧繇的用笔疏简,“笔才一二,象已应焉”,只要传神到位,精炼的几笔便可画出形神俱全之象,可谓“笔不周而意周”。许是画家陈乃建先生深谙张彦远“以气韵求其画”之艺术主张,注意到“六法”之间的联系,没有孤立对待,依然把“气韵”置于首位,他在创作中对塑造画面形象、表现骨气神气、经营画面位置等,均从“象物”“用笔”上予以落实,特别是以墨的丰富变化来表现物象的神韵,让画面富有自然天趣。其近期重新创作的《阳春》《幽夏》《金秋》《银冬》四幅画,就达到了思与神的合一,天机迥高、气韵生动之境。这些画的成功,不只于形似和色彩,更在于表现出了气韵。画家是将“象物”落实于“用笔”上,亦涉及“随类赋彩”,这是令人赞叹和深思的。

以上简短地论述了陈乃建先生“以气韵求其画”的艺术特色,下面再次扼要地探求其“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艺术践行。我们说,谢赫在《古画录》中就曾使用过“真”之概念,荆浩《笔记法》又从“真”的角度,为水墨的存在寻找理由,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观点,即画家要通过物象表象入手,进行深刻的刻画,获得物象的本质。画家在其创作中,要“物之华,取其华”,注重表象的描绘,这是绘画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荆浩并没有否定其重要性。此外还需“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将两者混淆。“实”即物象内在之本质特征或生趣精神,也就是物之本真。荆浩还进一步指出,“子既好写云林山水,须明物象之原”,可视作对“实”的进一步诠释。“物象之原”指本性与生命源头,“即物所得以生之性,性即是神,即是气韵”。同样,在画家陈乃建先生的艺术求索里,也有着一脉相承的认知。他写松,但写高昂气势、凌云之姿,求君子德风,而不枝叶狂生;他写柏,但求繁而不华,经理成章,而不如蛇如索;他写山水物象,每每从物象深处思考其本性与特性,从把握山水物象的本性里画出其独有的形象,做到画面物象与“物象之原”紧密结合,达到形与神的统一。

是的,中国山水画艺术创作由极端忠实表达对象到追求神似,由“图真”到表现世界“无真气象”,这是一种从“形象的真实”上升为“生命的真实”的过程。《千峰紫色映天际》这幅长5.2米、宽1.6米的山水鸿篇巨创,是画家陈乃建新近创作的精品力作。群山蜿蜒不绝,如浪汹涌,平湖扑出山峦,曲折流入大江,危岩峥嵘,劲松挺拔,楼群耸立,盛世新农村的风貌尽收眼底。画面特别凸显近景“峻岭嵯峨,群山堆翠,大桥横跨,江涛怒号,瀑布流泻,古树摇曳,山花灿烂……”画家“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既栩栩如生地真实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真实风貌,又为自己的心灵留下生命的真实。这生命的真实,正是画家所追寻的人之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幅作品可以如是评说:它呈现“真”,既是画家独特的艺术观察生命的感觉,又是画家人生价值的呈现,是“别无归处是吾归”的智慧。

在当今画坛有这样一种说法:“说一幅画,其实画家画它并不表达什么,但评论家常常会说它象征什么,隐喻什么,这都是瞎说,他们所知道的还不如一个孩子,编造出三岁孩子的欣赏力超过大名鼎鼎的评论家的故事,是一些人的拿手好戏……你又不是画家本人,你怎么知道它有这样的含義!”作为一个艺术评论工作者,我不愿犯这种“过度阐释”的错误。许是我与画家陈乃建先生交往甚密,认知较深,曾与其反复论道,故对其人其画说三道四,从“以气韵求其画”“度物象而取真”方面谈出了自己的认知,恳望诸位方家指谬。

猜你喜欢
气韵物象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