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法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意义、基石、路径

2024-05-22 11:58刘黎
华章 2024年4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法治教育爱国主义

[摘 要]本文基于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的历史背景,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深入挖掘并阐释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法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意义、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哲学根源、爱国主义与法治教育的现实逻辑构成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法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战略与教育导向的宏观话语、个体思想与实践行为的微观话语、法律底线与社会规范的刚性话语、文化教育与价值理念的柔性话语构成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法治教育话语体系。

[关键词]爱国主义;法治教育;话语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2024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描绘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法治框架下的宏观规划,明确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职责任务、实施措施、支持保障,建立了以法治手段促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的根本策略,拓展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话语是特定历史和文化关系中人们运用语言及其他手段和渠道所进行的具有某种目的和效果的社会交往活动。”[2]爱国主义法治教育话语体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表达,产生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新时代中实现话语地位和话语权力的转型。

一、意义: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法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现实意蕴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相比于其他教育类别更具有紧迫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需。爱国主义法治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3]。大学生爱国主义法治教育不仅是新时代下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也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根本。爱国主义法治教育话语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法治和爱国主义深刻含义的理解,引导其以具体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这种教育模式在增强家国情怀、法治观念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青年学子成为社会稳定的推动者,并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大学生群体特征及其价值引领之需。大学生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他们天生具有求知欲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在这一群体中孕育着时代的脉搏和社会的希望。同时,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为学生探索多元价值观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在此背景下,爱国主义法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需结合大学生成长的时代特征,融入时下青年的语境和文化,使之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现实的温度,建立起以法律意识为底色、爱国情感为内核的价值理念,振奋青年群体的精气神。

三是积极应对国内外非理性爱国主义之需。有学者提出:“我国爱国主义教育一直存在过度注重精英化、时机化、大事化、镜像化现象,引导模式过于固定和形式化,缺乏与现实社会生活有效衔接,不适合当代法治社会爱国主义行为构建。[4]”在“两个大局”背景交织下,爱国主义不再仅仅是一种闭关自守的情感表达,而是在保持民族身份的政治认同、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自信、在全球法治视域中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独特魅力。

由此可见,探究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法治教育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石: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法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哲学根源

1.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理论

民族和国家作为国际政治中的核心实体,其主要角色在于维护国家利益,这种追求已被普遍接受。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倡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联合是通往全面自由发展之路,而他们关于民族和阶级的分析富含爱国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强调,在受到压迫的民族中,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是最为紧迫的任务。同时,马克思主义者密切关注全球无产阶级的斗争,并对中国的社会变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支持。他们对欧洲强国的侵略政策和行为保持批判态度,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列宁对爱国主义的系统阐述认为它基于对祖国深厚的情感,被压迫民族的反抗与追求独立的斗争被视为正义与进步,强调了民族间的团结与平等。这些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对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视角下,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法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不应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国家情感教育层面,而应深化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对国家、民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面认同与责任承担。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以爱国主义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在百余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爱国主义思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因此,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以“救国”为主线,在全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做斗争的过程中,对国家、民族的理解逐渐升华为“中华民族”。如孙中山提出的“振兴中华”“恢复中华”等爱国主义思想。开创了伟大的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等爱国主义精神谱系,包含着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提升民族自信、维护全体人民大团结等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因此,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以“兴国”为主线,全国人民向困难进军,向荒原前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在新中国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开创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爱国主义精神谱系,蕴含着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主义、爱好人类和平的国际主义等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因此,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以“富国”为主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向,唱响了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开创了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爱国主义精神谱系,包含着争当改革先锋,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因此,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以“强国”为主线,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宏远矢志不渝,接力奋斗,开创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等爱国主义精神谱系,蕴含着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胸怀天下等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6]。

(二)整合爱国主义与法治教育的现实逻辑

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法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家认同与法律规范的内在联系以及社会实践与理论教育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重要的现实逻辑。

首先,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于国家所持有的归属感、忠诚度和支持度,是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心理基础。法律规范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具有稳定社会秩序和引导公民行为的功能。国家认同与法律规范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强,法律规范的拥护度和执行力便会更高。反之,法律规范的透明公正也能增强公民对国家体制的信任,提升国家认同感。因此,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发挥法律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基础性作用,对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具有积极影响。

其次,社会实践与理论教育在爱国主义与法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相互作用。理论教育为社会实践提供方向和灵魂,而社会实践则是理论教育的检验场。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将所学的法治知识和爱国主义理论具体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这种实践不仅加深了对法律规定的理解和认识,也使得爱国情感得以在实践中升华和强化。同时,理论教育要紧跟实践步伐,吸收和反馈实践经验和需求,使法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断更新,更加切合时代脉搏和实际需要。

综上,通过整合爱国主义与法治教育,促进国家认同感与法律规范的有机结合,并强化社会实践与理论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于培育新时代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具有重要意义。这要求我们在法治教育中更加注重爱国主义理念的渗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更加突出法治精神的内涵。同时,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使两者相得益彰,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培育新时代青年提供有力支撑。

三、路径: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法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主要构成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法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可以从宏观话语、微观话语、刚性话语、柔性话语四个方面展开,每个方面都蕴含着对法治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层实践。

(一)宏观话语:国家战略与教育导向的结合

宏观话语体现在国家层面对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的整体规划与战略布局。在国家层面,爱国主义法治教育被赋予了构筑社会主义现代化及民族复兴战略的核心地位。宏观话语体现为对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爱国主义教育之中。这一话语框架要求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并以此积极参与到新时代建设的浪潮中去。法治教育在宏观话语中关注到全面依法治国和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念,鼓励学生深刻理解和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提升法治思维。同时,国家通过制定法治教育相关法律和政策,表明其对发展法治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视。宏观话语要求教育工作者结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个人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二)微观话语:个体思想与实践行为的指引

微观话语关注到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个体行为规范的塑造与促进。一方面,通过系统设计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民族历史和法治精神的理解,提升个人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权威。课程设计应融入爱国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中华民族的爱国故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等。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要有机结合,如参与社区服务、法律援助等,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理解、感悟和践行爱国与法治。另一方面,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对法律的敬畏之心。《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强调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要求父母、监护人和学校教育者共同努力,内化爱国精神与法治原则。

(三)刚性話语:法律底线与社会规范的遵守

刚性话语强调必须遵守的法律底线和社会规范,体现在法条明确禁止的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义务,旨在教育学生识别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爱国主义法治教育话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了对于背离爱国主义精神、威胁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行为的法律禁止,旨在保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此层面的法治教育亦反映在校园及社会的规章中,比如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加强对于法治教育活动的监督与指导,并为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体现了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柔性话语:文化教育与价值理念的引导

柔性话语着眼于文化涵养和价值传播。它包含鼓励和促进公民,尤其是青年学生,通过建设性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怀的措施。柔性话语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启发式和情感共鸣,倡导通过艺术、文化和媒体来表达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法治教育在柔性话语层面上鼓励通过故事分享和案例学习等方式来内化法治原则和理念,提倡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对法治价值的理性理解。国家通过鼓励和支持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开展以爱国为核心主题的文化体育活动,以及利用“报、网、书、微”等各种媒介平台对爱国主义进行宣传教育,以此营造富有爱国精神的社会氛围。

结束语

在实施爱国主义法治教育时,这四个话语层面相互辅助、相互渗透,共同形成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教育模式。每个层面各承其责,但又共同作用,确保爱国主义法治教育既具宏观导向性,又贴近学生个体实际,既有法律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又不失柔和性和吸引力,实现了从理念到行动,从内心到行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施旭.什么是话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3]黄钰晶.论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其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3(2):56-61.

[4]赵燕徐.如何理性弘扬爱国主义精神[J].人民论坛,2018(14):110-111.

[5]周双利.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与民族语的形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8.

[6]吴晨.习近平新时代爱国主义重要论述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23.

作者简介:刘黎(1990— ),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2023年校级课题“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课题编号:NCWL2023B014)。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法治教育爱国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