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方舟
2023年2月20日,过完年不久,我正式从山东一所一本高校退学。此时,我已经在浙江一家民宿前台工作了两个月。
我每天早上八点上班,先帮客人上餐、收碟,再在前台接待客人,办理入住,也帮忙炸薯条,做点小吃。
前台只有我一个人。我住在民宿里,24小时带着工作手机,有时会在凌晨一两点接到要求加被子、送东西的电话,睡不安稳。有时我会觉得烦躁,但又马上告诉自己,服务行业就是这样,这就是我的工作。
在这里,客源多的时候,我一个月可以拿6000元。暑假之后,客源少,空闲时间就很多。没有客人的时候,我就在民宿的咖啡馆喝咖啡,在大厅里看书、学英语。一个月有四天休息日,我会去街上看电影、吃火锅,有时候会去杭州等地旅行。
上个月,爸妈带着妹妹去成都玩,我付钱为他们安排了四百多元一晚的酒店,我觉得很开心,别的同学还在向父母要学费时,我已经能分担一部分家里的开销了。
刚提出退学的时候,父母的反应非常激烈。我家在四川绵阳下的乡镇,父母都在工厂,两人加一起每个月赚六千多元,我还有一个妹妹,也得花钱。从小,爸妈为了能让我在绵阳市上学,花了很多钱,供我念这个大学也挺不容易。所以我一直想,就算是给爸妈一个交代,也要把毕业证拿到,之后再出来工作。
但回学校之后,我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忍不住开始怀念休学打工时的经历。2022年8月,我在成都一家民宿打工,遇到了毕业于同个学校同个专业的学姐,在那里做管家,月薪3500元。学姐开玩笑地告诉我,我读完大一就来民宿工作,“等于直接少走了三年弯路”。
那天,我开始想:既然毕业以后还是要来这里,我也不抗拒蓝领工作,为什么不现在就干这个?
早在大一刚开学时,我就知道我读的专业就业不好。身边的同学或者学长学姐,都攒着劲去考研。但我家里经济情况不好,继续读研的话,父母可能负担不起。那么我还需要循规蹈矩,非得找个看起来“高大上”的工作,过上别人眼里“体面”的生活吗?
我给自己出了一道题:如果继续读书,我还有三年毕业,可能拿到一张找不到工作的毕业证。而如果这三年我在国内外持续打工,能攒15万元。
父母希望我能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但他们也说过,如果成不了,就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相比在学校的生活,我想,我现在的选择,就是让我健康、快乐的。
决定彻底退学之前,我休学过一年,在外打工,探索新的可能。
2021年8月,我读完了大一的课程,向学校提出休学。其实我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初中和高中,我都待在班里积极分子最多的班。上课时,大家很热情地回答问题,碰撞思想。上大学后,我却很失望。
上课时没有人主动和老师交流,教室里死气沉沉;老师讲的PPT是多年前做的了;我对老师言语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也觉得惊诧……学了一年后,我感觉自己无法获得学习知识的快乐,也没有获得实在的技能。我开始泡图书馆,阅读一些国内外文学和社科书籍。學校的中文书库是我待得最多的地方,随着书看得越多,我越发对这里的评价体系产生怀疑。我清楚地记得,辅导员有一天找我谈话,问我:“你以后要做什么,考公还是考编?”他完全没有问我有没有其他的路要走。我说:“我还没有想好。”
我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是,它不一定要靠工作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应该是多元的——看到更大的世界,读够一生能读到的最多的书,认识很多朋友……但我遭遇的评价体系,是扁平而单一的。
休学前半个月,我正在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还记得书中的一个片段,讲到“一个奇特的、火红的下午”:主人公去公路旅行,来到一个很偏僻的小旅馆,在里面大睡一觉。傍晚,他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醒过来,感觉自己很热,脸上的余温还未褪去。他有一两秒,突然不认识自己了。
这个描述我记了很久。我自己从未有过这样的体验:醒来后,面对一个陌生的自己,面对新鲜的、充满可能的生活。
于是,2021年8月,大一结束之后,我带着身上剩下的一千多元生活费,从烟台去了青岛。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青岛一家书店上班。那是个连锁店,全国各地都有,装饰得很文艺,我曾梦想去那里当店员。
因为没有毕业,书店一个月只能给3000元,也不包食宿,但那里是我上过的最快乐的一个班。我每天大部分时间站在那里看书,有客人来了,我就帮忙找书、打包和收银。有一天,在租来的小阁楼里午睡,感觉自己要昏死过去了,我在梦里极力把自己叫醒,发现已经过了半个下午。那时我刚到青岛没多久,我突然找到了那个感觉——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面对一种全新的生活,凯鲁亚克的那个“奇特的、火红的下午”仿佛向我走来。
后来,我又在浙江莫干山一家民宿工作,在上海一家西餐厅当服务员……然后就换到了现在这家民宿。
拿到第二笔工资时,我终于买了一直想买的相机,花了5600元。这是我赚到钱后,给自己的第一个奖励。那天我想到了我的好朋友,她也是19岁,在读大二,也有自己的相机和电脑,不过都是父母买的。我想,我的19岁,已经可以自己赚钱,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第一次尝到财务独立的甜头,这种感觉我记了很久。
打工以来,我开始重新思考工作的价值。人一定要做“体面”的工作吗?这个社会真的比需要一个清洁工而言,更需要一个有学历的大学生吗?一个清洁工可以把一条大街扫得很干净,一个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也可能什么都不会。
目前,我已经在这家民宿工作了九个多月。同龄的同学们正在读大三,认识的学长学姐,有的在读研,有的在考研,都还没有就业。从我选择不一样的人生路径开始,我和他们已经在两个世界了。
我脱离了轨道,但我不后悔现在的选择。我目前的快乐来自我已经跳出了过往的评价体系。我人生对错的判断权,已经完全握在自己手里了。我不再享有走“正确人生”之路给我带来的好处,同样也不必背负“正确人生”给我带来的凝视和束缚。
以后的人生,是我自己握住方向盘。当我意识到,我将自己决定人生驶去哪里时,心里生起一股蓬勃的勇气。
之前,在杭州酒店做前台时,我经常去浙江图书馆借书。我记得毛姆《刀锋》中的一段话。主人公拉里是青年飞行员,在“一战”后感到迷茫,放弃了大好前程,不上大学,也不工作。在被朋友问到以后有什么打算时,他说,他打算在美国做体力活,攒了钱,再买辆出租车,在纽约做出租车司机,“因为纽约有丰富的藏书。我生活用不了多少钱,我不在乎我睡在哪里,一天我有一顿饭就够了”。拉里的朋友认为他疯了。他却说:“我没有。我很清醒,而且很实际。”
我被这段话撞了一下。它描绘出了我的一种最低意愿的人生:在一家小书店里当店员,读够我这一生所能读到的最多的书。打工,去不同的城市,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
一年前,我把这段话抄在本子上。今天,我在无意中翻到,感觉自己又被撞了一次。在书中,我感觉自己的生活方式被理解、被接受了。
我喜欢的播客里,曾有人说过一句话:“大时代很重要,但也要回归自己的生活。”我想,我所做的这一切,可能也是在回归自己——去寻找自己笃信的价值观,构筑自己的精神围篱。
(层林染摘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