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2024-05-22 14:07罗瑶李唯一黄慧
华章 2024年4期
关键词:生命政治思想

罗瑶 李唯一 黄慧

[摘 要]孝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密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孝经》为参考,从地位、意义和实践途径三方面对孝文化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提出孝文化与生命教育、劳动教育、感恩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融合的思政育人途径。

[关键词]孝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信息数量骤增,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社会节奏加快、社会生活压力日益增加的社会背景下,传播正能量、主旋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高校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美德,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孝文化形成与发展概述

中国近代思想家、哲学家梁漱溟提到“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揭示了“孝”在中国传统道德当中的重要地位。当前,敬老奉亲的观念仍然占据着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被人们广泛认可并践行,这源于中国悠久的敬老文化,亦是孝文化在新时代的具象体现。

“孝”字在甲骨文中表示的是祭祀祖先的形象,体现出当时社会中强烈的宗親意识。孔子曰“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与”,孟子有“尧舜之道,孝悌而已”“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先秦儒家将“孝”阐释为人与人相处的必须遵从的“仁”,即爱人之心,并进一步将“孝”扩展为社会性的道德准则,延伸出持续千年的牢固的父权等级思想。

《孝经》的产生标志着“孝文化”的形成。人们开始进一步明确孝的实践途径,将思想层面的孝具象化为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参与践行的社会行为准则,并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文学经典和艺术作品,如《文昌孝经》《二十四孝》《了凡四训》等。孝文化在封建社会中逐渐走向极致,之后随着社会发展不断纠正。“中国孝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延伸的总和。[1]”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孝文化为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融合碰撞,逐渐形成了新的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展现出盎然生机。

二、孝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密切

孝文化是中国社会道德伦理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孝文化是中国社会道德伦理的基础

尊亲重道之说古已有之,孝文化对维护社会稳定、强化舆论监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2]”,“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3]。孝文化源于中华民族对祖先的尊崇,这种相互尊重的亲子之爱、敬老之心始终未变。孝文化在集体劳作中产生,在集体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最终演变成为共同的社会道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视角看待和衡量传统孝文化,摒弃其中封建、极端的思想,相互尊重、彼此关爱、乐于奉献等内容对当前的亲子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等,仍然具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二)孝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实现个人价值、投身社会建设、磨炼本领技能的热情。爱岗、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普遍要求,与孝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爱岗、敬业”可以对应“人应该顺从天地之道自力更生”;“诚信、友善”可以对应“与人相处要乐于奉献有仁爱之心”。当我们深入挖掘新时代孝文化的内涵边界时,我们惊讶地发现,孝文化对孝行的衡量标准与当前高校学生价值观建构的要求不谋而合,都贯穿着对培养学生责任心、同理心、敬畏心、进取心的强烈诉求。

(三)孝文化已潜移默化地出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是课堂教学。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中有专门章节对其进行研讨和讲解。在文学、哲学、美育等基础课或公修课的讲授内容中也多有体现。二是校园文化建设。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宣传栏、志愿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等都贯穿着尊老爱幼、敬老爱亲的孝文化教育。三是专题、特色教育。通过开展感恩教育、劳动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孝文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励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为坚强勇敢、乐观向上,以及有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四)孝文化的创新传承日益凸显

新时代青年拥有与其父辈、祖辈相比更充分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孝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敬养父母、推己及人和缅怀先祖等。[4]结合高职学生对孝文化的认识水平、理解程度进行实际调研。《孝经》中孝为德之本、孝要从我做起、孝是教育的目标、孝不等于无原则地顺从等几部分内容,能够得到多数学生的认同;而对于《孝经》中不符合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内容,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判断性思考,提出值得探讨的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潜力巨大,焕发勃勃生机。

三、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好“立德树人”根本原则,完成好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教育使命,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撑和情感浸润作用。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开展的专题特色教育,发现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途径包括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劳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四个方面。

(一)孝文化与生命教育

孝文化的传承源于对生命的尊重,与新时代生命教育有共通之处。

1.尊重、爱惜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5]”在传统孝文化中,子女是父母的所有物,子女的身体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父母和家族。由此,子女应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要爱惜身体,不能自残自伤,要勤劳奋进,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其中,子女应对自己负责,应对父母负责的观点却仍然具有极高的道德劝诫价值,有助于青年学生在价值观尚未稳固的迷茫困惑之时,明确自己生命的意义,给予自己和其他生命应有的尊重。

2.正视生命的消逝。“春秋祭祀,以时思之”,“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风光大葬,拜扫祭祀先祖,是孝文化中重要的一环。在传统孝文化中,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有百日宴、成人礼;对耄耋老人有长寿宴、守孝三年。从生命的诞生到陨落,传统孝文化中为每个人的生命进程赋予了强烈的仪式感,凸显了對人的生命价值的认可和尊重。这些仪式能够强化人们对于生命的认同,能够消解人们对于生命消逝的负面情绪,能够充分激发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和追求。让人们更好地活在当下,跨越过去的骄傲和伤痛,在合适的时候开启个人成长的崭新篇章。

3.为生存提供精神支撑。孝文化包含着中国古人对生命的认识,在抑郁症、自残自伤、情绪问题泛滥的今天,是为青年人提供精神支撑,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一条可实践路径。在抑郁症、孤独症等心理疾病面前,亲情往往能够成为治病的良药。不论从道德责任层面还是心理依恋层面,父母与子女之间爱的勾连能够让人更好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对学生产生极好的生命教育效果。

(二)孝文化与感恩教育

孝文化的传承源于祖先崇拜,与新时代感恩教育有共通之处。

1.体谅、孝敬父母。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中华传统故事以自然界动物的行为告诫人类社会要遵循天地自然之道,遵守孝德孝行。“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孝经》中,把子女对父母的报恩视为道德之首,赋予“孝”极高的道德伦理地位。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对于报恩的孝行要求,事实上与我们当前所推行的感恩教育是一致的。子女接受了父母的照顾与关爱,要有同理心,体谅父母的付出,感恩父母的奉献,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予以回报。根据课堂了解,高校学生普遍有且践行着陪伴父母、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想法和行动。

2.关心、善待他人。由孝文化中的感恩父母扩展开来,感恩教育需要让学生学会关心、体谅、善待他人。通过培养同理心和边界感,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与人相处、为人处事的道理和规矩,能够更好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诚实守信地与他人友善相处。让学生时刻心怀感恩之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形成良好和谐的校园氛围,能够为学生未来步入社会与人沟通交往打下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基础。

3.参与家庭实践、社会实践。感恩教育要坚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感恩活动,为学生指明感恩的具体方式方法。要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校外活动,让感恩之心从思想变为现实,让感恩之行从偶然变成必然。例如,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扫墓,前往敬老院、福利院慰问演出,担任大型赛事志愿者,下乡支教等都是很好的感恩教育形式。

(三)孝文化与劳动教育

孝文化的传承源于农耕社会对生存的需要,与劳动教育有共通之处。

1.自觉奉养父母亲人。当前,我国养儿防老的思想仍然被社会广泛认同,子女有义务在父母年迈之后奉养父母,照料父母。陪伴是孝敬父母的方式之一,而物质奉养是另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子女要踏实肯干、勤劳务实,愿意通过劳动自力更生。通过劳动,学生才更能够真正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体谅到父母教育自己的苦心,履行好自己作为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2.养成勤劳上进的行为习惯。儒家的教育思想中提到“君子不吃嗟来之食”,要求人们自尊自爱,以劳作为荣,以不劳而获为耻。通过劳动,学生可以感受到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养成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不畏困难、不甘落后、勇于超越的执着韧劲。要让学生在感受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感受到作为社会一份子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3.培养富有匠心精神的劳动者。2020年国务院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到高校课程安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让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习惯和体会精雕细琢的匠人之心,养成严谨细心、执着肯干、勇于创新的劳动意识。要让学生真正接触到他们所从事的具体岗位、具体职责,形成充足的内在自驱力,更好认同自己所学专业和未来从事行业。

(四)孝文化与职业道德教育

百善孝为先,“狭义的孝是赡养父母, 广义的孝指奉献社会”。孝文化中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责任心与同理心,与当前职业道德教育的观点一致。

1.培养责任心和奉献精神。高校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高质量技能人才的思想教育,传承的是朴实认真的匠人精神,要求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专注、热爱自己的职业,潜心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需要学生在对待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成长时,不投机倒把,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地磨炼技能,锤炼本领,增长才干。孝文化中蕴含的责任心和奉献之心,可以成为浇灌职业道德教育鲜艳花朵的良好养料。

2.提升职业热情。职业道德教育是对学生未来步入工作岗位后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孝文化亦是对未来时间节点的道德养成,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趋同性。不同职业具有其不同的职业道德特点,只有将职业特色、岗位职责与道德素养深度结合、赋予意义,才能真正让职业道德教育入脑入心,让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时,始终坚持理想初心,长久保有职业热情。

3.打造思政育人品牌。当前,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初期,养老问题成为横亘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面前的难题。职业教育中护理专业、养老管理专业等在社会养老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山西中医药大学、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民政职业学院等部分院校将护理、养老管理等专业与孝文化深度融合,通过精准对接职业教育专业特色,凸显关爱奉献的职业道德特质,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校园文化。未来或可将孝文化教育融入学校学前教育、婴幼托育等专业,继续深入探索孝文化、学科专业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特色育人模式。

结束语

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深厚的社会道德伦理基础,被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同。孝文化是中国社会道德伦理的基础。传统孝文化在新时代革故鼎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观点、新态度、新思考,其创新传承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孝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家高度注重“一老一小”建设,孝文化的创新传承对高校思政育人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从高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出发,以《孝经》作为参考,孝文化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劳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内涵密切相关、高度重合,可以成为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曾振宇.孝经今注今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苏国晖,王菲.高职院校学生孝文化认知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4):185-188.

[4]科尔芳卉.孝道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21.

[5]肖波.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N].光明日报,2015-02-09(A16).

作者简介:罗瑶(1993— ),女,汉族,广东兴宁人,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

李唯一(1995—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副科/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

黄慧(1994— ),女,汉族,河南永城人,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2024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新时代高校孝文化传承的意义与实现路径”(项目编号:2024-ZDJH-895)。

猜你喜欢
生命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