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鸣凤
【摘 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同时也是唯一延用至今的古文文字。作为汉字形体符号的生成方式,汉字构形方式随汉字体系发展而演变,而影响其演变的历史文化动因主要包括社会生产活动、主体认知能力等。本文对汉字构形的演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象形、结构、意义三个方面分析了汉字构形中的表达艺术。
【关键词】汉字构形;演变;艺术表达
【中图分类号】H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3—223—03
一、汉字构形演变
汉字构形指的是运用什么构件、数目多少,拼合方式等,又被称作为汉字结构、构造,形体构造[1]。它随着汉字的发展而持续地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汉字发展历史也是构形方式的演变历史。其具体的变化则重点反映在构形要素和结构两个方面上。而汉字构形演变的阶段性,主要是由它们的共时稳定和历时演变所共同决定的。汉字构形方式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形化阶段
所谓形化,即以形表义。主要字形有殷商甲骨文和金文,这一时期是汉字发展的初期阶段。
形化阶段,许多汉字逼肖其形,看上去就像是精巧的画作。如“监”字,甲骨文上面是一个人弯着腰往下望,而下面的器皿表示水,水面上隐约有倒影,不仅指称盛水正容的器具,同时还像是一张生动的临水照形图,有临水正容的意思。“保”字,甲骨文的左边像是一个人,右边像是被人用手掌托起来的小人儿,意在背负其子;“为”字,甲骨文上方左边是手,下方的右边是象,意在以手牵象令其服役;“瓜”字,金文由瓜藤、瓜蒂与瓜共同构成,有着较为强烈的象形性和画面感。这类字明显是以象示意。
这一阶段,汉字构形“观物取象”更侧重“寓意于形”,能够明显地反映出原始素朴直观的造字特点,非常重视物形之间所具有的紧密联系,整个字形都是物象的反映[2]。这类摹拟自然的图画式文字形态,也被称之为“见形知义”,主要是通过表形方法为其意义构拟形体,因此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而且非常稳定。
(二)意化阶段
所谓意化,即以意表义。主要字形有小篆,这一时期是汉字发展承上启下的阶段。
意化阶段,汉字采用字符的不同组合手段构形,而不是单纯地凭借直绘物象来体现构意,使用构字部件的意义表达语词,字形组合方式是对事物外观的临摹。如“衣”,甲骨金文具有不同的类型,都是用衣领和衣襟互相组合起来的形式来指代“衣服”这一物体。而“衣”字发展到隶楷时期,它的形状已直接成为了词义的载体,不再只是简单地利用其象物性来表达词义。另外,该字还能够和别的部件组合构成他字,用来指代和衣服具有密切联系的事物。因此,“衣”字渐渐成为了只是用来指代衣物的一个意符。除此之外,“鱼”“舟”“酉”“木”“日”等字的演变情况也与“衣”相似。
在这一时期,主要是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符结合起来,并利用不同构件的关系表达超乎形体的涵义,或者是利用字符表达超乎想象的意义[3]。前者如“集”,甲骨文的字形像一只鸟驻足于树梢之上,主要是由“鸟”“木”二个字符组合而成;金文像三只鸟停在树上。这两种汉字构成“集”字的构件象形意味非常明显。但是古代人创造该字的时候,会直接倾向超出形体之外的“聚集”的意思,而并不会通过组合不同构件来引导出字形所呈现出的“鸟立于树枝上”。后者如“高”“克”等多种字体,其主要是利用物体的属性来表达抽象概念。
这一阶段实际上就是字符的抽象化、概括化。在此期间,汉字结构发展为层次组合,其构件的形体、数量、方位慢慢确定,并且最后还会实现定形、定量、定位。
(三)音义化阶段
所谓音义化,反映为义符和音符直接组构新字,或是由字符增加义符或音符形成衍生的字,其中隶变是汉字音义化的标志,这一时期为汉字构形发展的最高阶段,代表字形是隶书和楷书。
这一时期的字体已经没有“象形”附加的联系纽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已经稳固的形与音义的凝结关系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并且从“描画”变为“笔画化”,从具体的物象转化为音义符号。汉字不但有意以义符标示,还以形声相合结构代替原象形。比如,用“胡”作声旁的字,读音和该字一致,比如“湖、葫、猢、胡”等;用“氵”作形旁的汉字,含义和水具有密切的联系,像是“泥、滴、涌、泣、润、洒”等。通过这种方式,汉字更加系统化,人们可以快速地理解字的意义,掌握字音,正确运用汉字。
构件义化是指形体的象物性越来越弱,最终发展为较为单纯的表义符号;构件声化指的是部分形体逐渐演化为示音构件[4]。汉字构形的音义化则是两者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音符或义符在参与构字的时候,还会把自己原本的音或义携带进新的字形当中,这样就能够巧妙地融合文字的表音和表义功能,这样就能够使字形易于分类与识读,还能同时具备表意和标音的双重本质,让汉字记录语言更加科学,既能夠因形索义,还能据形知音。
二、汉字构形演变的历史文化动因
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那个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古汉字,不仅聚集了其民众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同时还积累了其认知的历史和造字时的文化思想。汉字构形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也受到了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并且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特征。各阶段的历史文化要素通过汉字使用者的影响得以流传下来,而汉字的构成方式和符号系统也蕴含着各阶段的文化信息。
(一)社会生产活动对构形演变的影响
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是汉民族经过长时间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智慧结晶,并且表现在形体结构当中。而且一直以来,汉民族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改变,在此过程中,汉字形体结构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5]。另外,汉字的构形还与古代手工业和科技进步具有很大的关系。“監(监)”字,甲骨文像是人站在水盆的旁边,弯腰往盆中观看自己的面容,金文虽然没有这么直观,但也可以看出来是人站在水盆的旁边在观看自己的面容。“監”字由本义看,引申镜子的意思,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古人将水当做是自己的镜子,这就意味着在那一时期的条件有限。后来制造出了青铜镜,便对“監”字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在原来的基础上创造出了“鑑”字,“金”充当义符,用来表明制作青铜镜所使用的原材料。
上述这些字的构意和构形的变化,是因为随着生活方式或者使用工具的变化,那些凝聚在造字时代的生产方式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不会再用来反映造意的间接构件被进行改造,变得越来越简单,从而影响汉字构形。
(二)主体认知能力对构形演变的影响
汉字在汉民族的认知实践和交往互动过程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它是传播和记载信息的符号和认知工具,汉字构形演变与主体认知具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对大部分事物的认知来自形象感知,所以在古代,人们在创造和制作汉字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无法描述的抽象事物或思想,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利用符号表达对该事物的认识,并且表现在汉字的形体结构中[6]。比如,古人在创造“牛”字的时候,因为牛的叫声我们无法看到,所以在符号“牛”上加了曲线符号,从而将声音变成具体形象,楷化作“牟”,像气体从牛的嘴中发出。但是当“牟”被假借表“牟取”的意思后,它原本的意义也就丧失了,于是重新创造了一个“哞”字,汉字结构随之改变。
化繁为简是人类在改造世界时主体认知能力提升的一大体现,同时还是汉字发展中的主要倾向。古人最初在创造汉字的时候,只是勾画其轮廓能够表达大概的意识就行,并没有完全追求丝毫不差地写实。在汉字构形上表现为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来代表该事物,比如在用汉字表示一些动物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按照其原有的轮廓去描绘,而是选取能够反映其特征的角,具有代表性的有“牛”“羊”“鹿”等字。另外,为表意明确,汉字字形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复杂化要求。汉字形体由简趋繁不仅是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日益细致的要求,同时也是语言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汉字构形的表达艺术
汉字通过多种方式来构形,形成了一定的表达艺术,本文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分析。
(一)象形表达
汉字构形模式具有象形性特征,也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形状进行大致描摹,汉字的构造基础是依象构形[7]。比如“水”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先后继承,它的中间类似于水,两边像是水花。直到现在,汉字仍以象形为构形基础,直觉体验则是其先决条件。但汉字象形并非对客观事物的真实临摹,其最为关键的是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比如“江、湖、溪”等字,有着相同的形旁表示和水产生联系,并借助不一样的发声来区分。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等往往包括了图形性和语义性两种要素,而且都存在一定的形象性表现特点,这类具象构形模式在描述事物的时候紧凑简练,言简意赅,强化了汉字表意的直观性、生动性,让人能够迅速体会到其所蕴含的意思。
(二)结构表达
汉字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最鲜明的一大特征就是其近似正方块的结构,并且从整体上观察,可以发现其表现出平衡对称的构形模式。比如,小篆时期横要求完全的平衡,此外龟甲兽骨上的刻辞左右对称。合体字构造同样具有这种特点,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组合方式能够明显地表现出对称的特点。该均衡结构在不同汉字形式中均具有一定的体现。比如,隶书曼妙、楷书方正,各种书法类型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汉字方正的构形特征,深深地影响到这些书法对汉字韵味、姿态的追求,而且它们的间架结构以对称平衡为准。总而言之,匀称平衡的构形模式扩大、或者是减少笔画部件,使汉字构形表现出中庸和谐的审美观念,从整体上呈现结构一致、内部平衡特征。
(三)意义表达
汉字构形模式具有鲜明的特征,比如“人”字头顶天,脚踩地,意味着人类和世界万物之间紧紧相连,体现出深刻的内在意义特色。传统的象形字、指事字等原本就具有相应的意义,最终发展表示字义[8]。会意指的是将两个字或者三个字的意思结合起来,体现造字旨意。像“宗”,从宀、从示,有尊朝庙之义。而“伐”的甲骨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成分构成的,就像是将戈直接放置在人的脑袋的上方,有击杀之义。如“监”的甲骨文,像是人站在盆的旁边,弯腰观看盆里面自己的面容,它是类似人或动物的成分相结合构形,其金文字形也有着类似的意思,看上去像是人用水盆照面容。会意的重点就在于会合二字,主要表现出新的意思。部分汉字能够表达很多不同的意思,像“光”代表光線、荣誉等许多不同的意义。除此之外,汉字的构形模式在长期演变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构形、字义和艺术性表达是否相适应。无论是从大小不一到宽阔有致,或者从原本的饱满肥状到方直圆转,或多或少都表现出汉字特有的艺术表达,像“中”的甲骨文字形和旗杆看上去一样,上面和下面都有旌旗和飘带,旗杆在正中的地方站立,意味着中间、中央。后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将字形中的竖笔保留下来,这也是其最重要的一大特点。从自然界里的山川江海,到中庸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最后到先民的居中为尊治国理念,都借助笔直的竖线和正中的方框保存下来,并且对后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像夸张、省略等汉字构形模式,都有着强化表意精密性和准确性、以及重点突出某种字所具有的含义的表达特点,因此从这一角度上看,汉字构形模式使得汉字表达更深刻,而且更具有力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长时间以来,汉字构形方式一直不断演变,具体可以将其划分成形化、意化、音义化三阶段。在此期间,汉字构形系统在构形要素方面,要素形体转化成音义符号的形式,而要素功能发展为表音、表义;在结构方面,其象形结构转化为音义、会义形式。汉字构形演进除了汉字系统本身的因素外,还蕴含着非常复杂的历史文化动因,而且该动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汉字形体和结构变化。除此之外,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交流过程基本被汉字输入逐渐包围,而在这种背景下,汉字构形本身的特点被忽视。基于此,本文从修辞角度来认识汉字构形艺术表达的特征,希望能够对以后的汉字学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潘丽文.近十年汉字构形学研究综述[J].汉字文化,2023(11).
[2]刘晓旭.汉字构形特点与表达艺术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3(1).
[3]吴慧,郭文慧.汉字构形演变的历史文化动因及内在机制[J].殷都学刊,2022(2).
[4]李梦笛.从汉字构形角度看现代会意字的空间组合[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
[5]吴慧,吴梅红.21世纪以来汉字构形研究综述[J].新余学院学报,2021(4).
[6]梁永蝶,黄靖莹.汉字构形与汉字文化[J].散文百家(理论),2021(4).
[7]韩超.从汉字构形学探究语文识字教学[J].课外语文,2021(7).
[8]陈虹.汉字构形中审美意象的显现[J].铜陵学院学报,2020(6).